央行印5万亿的背后...

全文2235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中国央行近期印了5万亿,净扩表4.8万亿,相当于2012年以来近5年的总放水量。

02然而,大部分人手里还是没有钱,原因是放水的管子被堵,钱绝大部分都用来还债(防风险)。

032018年也曾出现流动性陷阱,但当时是因为银行放贷没有约束,而央行无论怎么给银行放水,银行也无法通过实体经济贷款出去。

04此次流动性陷阱的原因与2018年类似,也是债务收紧和房地产去杠杆,背后也有不让贷的成份。

05由于此,经济活力变得越来越低,利率也变得越来越低,国内出现大面积资产荒。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是放水的管子堵了,是人造的流动性陷阱!


最近一段时间央行印了5万亿登上热搜。

虽然,2023年年初的时候我也写了一篇《放水,会加速!》的文章,并判断接下来央行扩表会直线拉升,并给出会加速放水的三个理由。

图片

然而,即便如此我也没有想到短短半年央行就放水了近5万亿。

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7月央行的总资产是40.8万亿,2024年1月是45.6万亿,净扩表4.8万亿。

这是什么水平呢?

从2012年开始,央行每年平均下来也就放水1万亿,4.8万亿相当于2012年以来近5年的总放水量。

这个速度着实有点儿吓人。

可问题是,明明放了那么多水,除了看到储蓄增加外,大部分人手里还是没有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是因为我们掉进了“流动性陷阱”,钱再怎么印都没有用吗?

不是!

是因为放水的管子被堵,钱绝大部分都用来还债(防风险),根本没有流通到实体经济才导致大部分人手里没有钱。

也恰恰是因为放水的管子被堵、因为还债,我们的经济才出现了假“流动性陷阱”。

所以,只要放水的管子堵点不打通,我们只会看到钱越印越多,效果却很差。


首先,我们先看看放水的管子堵的到底有多严重。

我绘制了一张表,拿最近半年和2018年的数据跟2019年正常年份比较。结果发现,这一轮水流被堵比2018年还要严重。

2019年正常年份,央行给银行放水1万亿,差不多能带动银行给实体经济贷款20万亿。而最近半年,央行给银行放水近5万亿,却只能带动银行给实体经济投放13.3万亿。

这一比例,比2018年的15万亿还要少。

那么,2018年发生了什么呢?

2018年也是央行给银行放了很多水,银行却无法将钱投入到实体企业中,人们也在讨论我们是不是掉进了流动性陷阱。

那一年央行全年向银行净投放了1.4万亿,加上三次降准给银行释放了约4万亿基础货币。按道理来说,银行应该更有能力给实体经济贷款,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

可是,2018年GDP同比增速却比2017年还低了0.2%,判断放水的管子堵没堵的关键指标——社融,其全年社融存量也仅仅增加了15万亿,比常态化的2019年还要少5万亿。

最近这半年也同样如此。

放水的管子被堵的甚至比2018年还死。

那么我们是不是真的掉进了流动性陷阱里了呢?

没有!


真的流动性陷阱是银行放贷没有约束,而央行无论怎么给银行放水,甚至给银行放的水还很便宜低至0附近,银行也无法通过实体经济贷款出去。

换句话说,真正的流动陷阱是没有政策约束的情况,经济自发的去杠杆,借钱的成本再便宜也没有人借。

比如二十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破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

那才是真的流动性陷阱,利率干到0借钱的人都没有以前多。

而咱们呢?

是因为债务收紧造成的,是可以改变的,它不是经济自身没有增长潜力而人人都捂紧钱袋子造成的。

2018年是银行能贷出去,却不让贷、不能贷。

那时候发生了两件事儿,一件是资管新规,要求银行不能通过表外业务(影子银行)发放贷款,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银行给信托公司放贷,信托公司再给企业放贷。这相当于堵死了银行给企业放贷很重要的一条暗线,导致很多民企想借钱借不来钱。

另一件事儿是去杠杆,当时政策要求地方债务不能进一步扩张,房价涨势太猛也不能给房地产发放太多贷款,导致银行贷款近二分之一不能流向基建和房地产。

正是因为以上两个收紧政策才导致银行想放贷也没法放,市场出现缺水央行疯狂补水(主要是降准)的怪象。

这次呢?

主因跟2018年类似,也是债务收紧和房地产去杠杆,背后也有不让贷的成份。

但是,这次要比2018年要更复杂、更严重。

复杂的地方在于这次收紧地方债务发生在我们刚刚渡过3三年疫情,企业、居民、地方都缺少收入,经济压力更大一些。

严重的地方在于房地产的泡沫破了,吓的人们不敢买房也不想买房,更愿意减少消费防范未来的不确定。

这就造成,地方、企业和居民都陷入了“债务——TS”的漩涡里,除了还债用于周转而借钱外,根本无心举债去扩张、去消费。

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看到的这些怪象乃人为造就的,是不能贷款,环境变差不敢贷款的双重压力造就的假流动性陷阱,而非真正的流动性陷阱。


就比如这次。

央行向银行提供了近5万亿的贷款,银行拿到这5万亿都干了什么事儿呢?

图片

1万亿是防止自己手里也缺钱,补充了8000亿存款准备金和2000亿现金;

发现没有,连银行都在额外地补充弹药防范冲击。

为何?

坏账增加,限制了它放贷的能力。

2月28日,日本内阁府发布了一份《全球经济潮流》的报告,报告中提到,2023年以国内银行持有的不良债权为底层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发行额同比增长了46%,其中,以房贷和信用卡为核心的不良债权增长最快。

图片

这说明不少人收入并没有改善,并且以房贷和信用卡贷款违约的方式冲击着银行等金融系统。而银行为了确保金融系统稳定,减小冲击,选择将烂账打包向外兜售,自己轻装上阵。

这才是当下现实的背后:

风险在交叉,相互影响,央行印出去的钱被银行用来防风险和政策倾向的行业贷款。

地方不想借钱吗?不是,是不让借,只让尽量还钱。

房地产开发商不想借钱吗?也不是,保交楼任务压着,债务周转的需求比任何行业都强。

是自己烂了,借钱变难了。

想借钱的不好借,借到钱的不是用来扩张继续让钱往下游流,而是维持资金链不断、确保安全,钱的活性不变低才怪。

所以,此时此刻放水的管子被堵,其根源在于收紧的政策,让水流不动。水流不动经济活力不足减少了人们贷款的冲动、增加了防风险储蓄。

这才让我们看起来似乎掉进了流动性陷阱。

也正因如此,经济活力变得越来越低,利率也变得越来越低,国内出现大面积资产荒,有钱的去卷高收益存款、去卷30年国债、去卷储蓄型保险......

都在锁定长期收益!!

这是当前趋势!

能存5年定期的不存1年,能买30年期的国债不买10年的,能买30年储蓄保险的不买5年的。

没办法,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对冲,想尽一切手段让自己手里的钱尽量安全、尽量带来略高于市场的收益。

然而,国内能对冲的手段就那么多,卷来卷去也卷不出个花儿。越卷只会让存款利率越低,国债风险越大,储蓄保险收益越低。

我们不妨开眼看一看,通过香港放眼全球,获得更多的对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