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刚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看灯。今天带你们去一个古村,就和灯笼有关,也有人叫它灯笼村。
在潮汕方言里,“灯”与“丁”同音;而灯笼以竹为原料,“竹”又和“德”同音,因此灯笼含有“人丁兴旺”、“德泽绵长”的好寓意。每逢婚丧喜庆、游神赛会等民俗活动,总能见到灯笼的身影。
整个潮汕地区,提到灯笼,必然会想起西陇灯笼,潮汕灯笼的代表之一。
今天我们要去看的,就是西陇村。
西陇村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流沙北街道,是普宁市乃至潮汕地区较早置寨的古村落,始祖为唐代潮州府都尉杜竹轩。
一直到今天,西陇灯笼传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普宁西陇村,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熟悉这门技艺,以至于西陇有“日出千灯”之誉。是不是很惊人?
一个古村,为何人人都会制作灯笼?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
相传,元末陈友谅的军师邹普胜为了躲避明朝追杀,化名何野云(人称虱母仙)流落潮汕。他通晓天文地理,而且多才多艺,云游于民间为人们选地建屋、造寨门、修坟墓,传授各种工艺技术,受到大家的欢迎和敬重。
有一日,虱母仙云游至普宁西陇。当时,西陇村正在筹划建寨门,族老请虱母仙选地建寨门时,奉为上宾,使之深为感动。虱母仙问村民们有何愿望,刚开始大家说不出个所以然。虱母仙就启发大家:“想要三年出个贵还是想日出千丁呢?”
村里人心想:人多力量大!若乡里能日出千丁,也不比三年出个贵差啊。于是就说:“日出千丁吧!”虱母仙听后沉默不语,却又微笑颔首。他指导村民们选好方位筑好寨门,旋即又教西陇人用竹料制作灯笼。
自此西陇虽无达官显贵,但也不乏梁栋之材。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也都熟悉起了这门技艺,并以此为副业。虽然日出千灯与村人的愿望日出千丁有别,但虱母仙对村民“授之以渔”,还是让大家非常感激。
传说可能带点夸张的元素,但的确,西陇人从此以制作灯笼为主要的手工副业,发展家庭经济,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也是上天偏爱吧,西陇村的祖山马山生长着茂盛的广宁竹。虱母仙教给村民的灯笼制作技艺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而竹编灯笼在揭阳仅西陇一家,别无分号,因此这种纯手工竹篾编织的灯笼便以西陇为名号,成为普宁一个响当当的字号。
今天在潮汕,西陇灯笼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从公路拐进西陇村笔直的村道,入眼就是一座宁静古朴的村落。历经风雨,西陇村有沧桑、有斑驳,也显得格外有韵味。民居上悬挂的手工灯笼,大大的杜字彰显了村子的起源。
一座杜氏祖祠更是引人注目,展示了潮汕传统祠堂的风格。
内部雕梁画栋,让人叹为观止。
虽然民居都很漂亮,值得慢慢逛慢慢看,但这次我们的目的,是想要一探西陇灯笼的制作过程。
西陇灯笼是用细如牙签、薄如纸张的竹篾编织而成的。
这种纯手工编织灯笼的技艺在粤东乃至全国都比较少见,制作工序异常繁复,至少有1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西陇灯笼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了吧?
从原材料开始就要精挑细选,广宁竹、观音竹、粉竹,是制作西陇灯笼的理想材料。这些竹有着其他竹料无法代替的正直、节长、内薄、柔韧等特点。
有了好竹,才能削出竹篾,编成灯笼胚,再加工装饰,从而最终成品。
仔细看还没做装饰的灯笼胚,每一根竹篾都极为精细,但编在一起,就能支撑起一整个灯笼,太神奇了。
从取材开始,接下来需要泡浸、量度、分片、编织、定型、修剪、糊纸、写绘、打油、灯脚、铁线、柴脚、烛座、装瑞、结彩等近二十道工序。
一双巧手上下翻飞,一只灯笼初具雏形。圆形的灯笼,象征的是团聚和圆满。
定型这个步骤,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编制灯笼头和收灯笼脚难度较大,技术性较高,慢慢收口,这就有了一只造型完美的灯笼。
灯笼胚编出来后,接着便是糊丝纸、书写字画、上桐油了。糊丝纸要足够平整,这样方便书写。
写灯笼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灯笼既可以做“祈福的工具”,又是“门户的标志”,不同的姓氏,其渊源不同,在灯笼里就能体现出来。
等写绘干了之后要上一层桐油,晾个大半天进行安脚,最后送赴使用。
由于全手工制作,工序繁多,耗费时长,所以西陇灯笼的价格也不菲,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一个。
即使如此,从西陇诞生的灯笼,常年销往潮汕、梅州、香港,以及东南亚。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西陇灯笼。
2007年4月,西陇灯笼制作技艺被列入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很喜欢西陇村安宁的氛围,也很喜欢这里的人们。当灯笼点亮,散发出金黄而又通明柔和的光芒,它反映了村民追求幸福光明的愿望。
也许虱母仙教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日出千丁,而是将通往幸福的钥匙给了大家。就地取材,秉竹为生,以竹为本,如此才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延续、幸福永远。
旅游攻略
地址: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流沙北街道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无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