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新春走基层丨迎风傲雪在山巅上“把脉”万千气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月2日晚,漫步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牯岭镇牯岭街,一串串红灯笼和中国结交替悬挂在老街两侧,风过时中国结下方的穗子随之舞动。眼前亮起的是万家灯火,耳边萦绕的是邻里欢笑,浓浓年味夹杂其中扑面而来。

图片

庐山气象站坐落在海拔1164.5米的牯牛背山顶钟亭子旁,观测环境优越,属于高山气象站。李炆晋 图


沿着牯岭街北面的石阶拾级而上,大约10余分钟后便到了庐山气象局(原名庐山气象站)。不同于牯岭街的热闹,庐山气象局略显清静。它是高山气象站,也是江西省唯一不通公路的气象站。从1954年建站观测至今,尽管历经风雨却依旧稳固,一代代“观天人”在此“把脉”万千气象,记录雨雪风霜。



为建站从南昌抱回气压表

庐山年平均气温11.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达2068.1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5.3小时,年平均大风日数100天,年平均雾日达200天,年平均积雪日数30天。这组看似寻常的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惊艳了时光,温暖了岁月。
南面456阶,北面372阶,平均坡度超过45度——这是九江市庐山牯岭街通往地处牯牛背山顶的庐山气象局仅有的两条陡阶小路。狭长陡峭的石阶小路在冬季更是险滑,走在上面可谓“步步惊心”,就算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也得走十余分钟。
遇到下雪天,气象局会组织工作人员扫雪。尽管如此,每年雪天还是免不了有人在山路上走“太空步”。
提到工作环境,庐山气象局局长尹伟笑言:“庐山气象局建在牯牛背山顶,是江西省唯一没有通公路的气象台站。刚来这时,我走石阶没一会儿就气喘吁吁,时间长了已经如履平地,现在我上七楼气都不喘了,非常轻松。”

24小时值守严谨记录气象数据

庐山气象局副局长韩万新在局里工作了40年,他已在庐山度过了十几个春节。1984年毕业后,18岁的他便来到庐山工作。据韩万新回忆,当时每天要24小时值班,发22份电报。

“我们值班室24小时都不会离人的,这里观测的数据随时都要记录,而且每一个数据都至关重要,不能有一点错误。”韩万新告诉记者,“因环境特殊,庐山顶上的观天人在零下几摄氏度进行观测是常有的事。”
过去还是人工观测时,观测站有一个10余米高的碉楼,气象站的风杯便在那里。每到冬天,碉楼上的风杯都会被冰雪冻住,影响观测。结冰严重时,工作人员几乎每个小时上去清一次,清一次要半个多小时。

观天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庐山气象局加快了现代化建设进程。据了解,自2014年起,庐山气象局陆续安装了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降水现象仪、能见度仪……观测手段愈加先进、自动化,观测数据愈加全面和精密。

不仅观测设备逐步更新、与时俱进,庐山气象局人才队伍也注入了新鲜血液。庐山气象局现有干部职工13人,其中4人是90后。
2023年大学毕业的陈涵彬和李炆晋来到庐山之巅,加入观天人的行伍。为天气“把脉”是他们的工作,也是他们的志趣所在。2月5日,陈涵彬向记者分享刚拍的庐山美景:“今天山上有雨凇、雾凇、云海等景观,能见度也高。未来我希望尽自己的力量,更精细地预报出气象景观发生概率与时间。”

公共气象服务方式日益先进

除日常天气预报外,庐山气象局还开展了日出日落、云海瀑布云、雪景、雨凇雾凇等景观预报和旅游指数、空气质量、紫外线、舒适度等气象指数预报等旅游气象服务项目。

图片

观测手段愈加先进、自动化,观测数据愈加全面和精密。陈涵彬 图

据了解,多年来庐山气象局的公共气象服务方式逐步发生改变。1988年之前,该站主要以广播和电话进行公共气象服务,重大气象服务由专人报送书面材料或电话通知有关单位和部门。1988年安装气象警报接收机。1997年7月开通“121”气象信息电话自动答询系统,开始制作电视天气预报并在庐山有线电视台播出。至2008年,公众气象服务的方式以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为主。如今,公众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就能实时查阅气象预报。

庐山气象局自1954年建站至今从未搬迁过,站内的观测资料在天气和气候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这里不仅是亚洲情报站,其观测到的所有气象资料还参与全球资料交换。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建成了包括1个本站和8个中尺度站的自动气象观测网。

不同于江西省内其他基层气象站,庐山气象局除承担国家基本站必备的观测项目外,还承担了全省唯一的大气成分观测和全省为数不多的酸雨、负离子、大气电场、雨滴谱、太阳辐射、紫外线及多家气象仪器厂在此开展的实验;观测数据全球共享,对整个江西甚至整个南方的天气预报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因为气象局处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庐山,对气象服务的要求非常之高,所以基站人员不能只满足于上级指导预报的水平,必须独立自主地开展自己的预报服务。多年来,庐山气象局常年保持制作发布各个景点旅游天气预报、观赏日出日落的最佳时间,在各景点安装防雷设施、为森林防火实施人工增雨等。
尹伟说道,“希望我们的气象预报信息能够及时送到千家万户,送到每个人的手中,让他们每时每刻都能掌握当时当地的气象信息,为公众提供更优质、更贴心的服务。”


图片





来源:高度新闻
记者:程玥
责编:冯智志
校对:朱翔
复审:刘伊
审签:杨鸣
监制:梁海涛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00:34
8090后泪目!奇迹MU端游复刻,4月18日登录送卓越套装
广告奇迹MU怀旧版
了解详情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