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食物营养所和中科院地理所调研,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2023年12月18日,中国农科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显示,“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蛋禽类等在内的食物,2022年损耗浪费总量达4.6亿吨,造成的经济损失1.88万亿元,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22.3%。”
我国食物供给连续保持增长
2023年12月18日,由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承办的《2023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报告》发布会暨中国食物与营养创新发展论坛上,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加启介绍,2022年,我国食物产量继续提升,其中粮食产量达到68652.8万吨,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79997.2万吨和31296.2万吨,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为9328.4万吨、3456.0万吨、3932.0万吨和6865.9万吨。
“最近5年,我国粮食生产和蔬菜水果生产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肉、蛋、奶、水产品也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其中奶类的增速最快。”王加启介绍,“同时,主要食物的进口减少。”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粮食净进口量为14254.0万吨,比上年减少11.6%,其中大豆净进口量达到9096.0万吨,减少5.6%,食用植物油净进口量648.0万吨,减少37.6%。
食物生产和供给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粮食生产结构也仍在调整之中,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表示,以营养健康为导向,推动食物系统转型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在确保我国食物供给数量安全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食物质量安全和营养安全。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加启介绍,我国食物供给连续保持增长。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供图
食物损耗浪费造成严重损失
从生产到消费,食物的流通中,损耗和浪费是影响食物为人类提供营养的重要因素。报告显示,我国食物总体损耗浪费率为22.7%,2022年,损耗浪费总量达到4.6亿吨。
农业生产、产后处理、贮藏、加工、流通、消费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损耗和浪费,王加启介绍,根据调查,各个环节的损耗浪费率不等,但主要发生在产业链两端,“生产及产后处理,还有消费端,约占总损耗浪费量的76%。”王加启说。
在众多食物中,蔬菜是损耗浪费率最高的食物,达到34.4%。一颗白菜,从地头到餐桌,可能只剩下一半不到。“收获后处理是蔬菜损耗最严重的环节,占总损失的49.4%,其次是消费环节,占总损失的24.7%。”粮食类食物损耗浪费率为16.4%,其中消费端的浪费率为9.4%,占总损失的57.3%,是损耗最大的环节。
食物的损失,使得居民获得的营养供给,远达不到生产端的数据,王加启介绍,从营养层面看,我国损耗浪费的食物可为全体居民提供66天营养供给。这也意味着,未来还有巨大的减损空间。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多项政策、法规、措施,降低食物损耗浪费,如2021年4月通过并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此外在农业设备、农业科技等方面同样针对损耗浪费进行了大量攻关,“我国食物损耗与浪费约有一半的减损空间,即11.3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可节约2.3亿吨食物,可满足1.9亿人1年的营养需求,同时减少经济损失0.94亿元,减少2.5亿亩耕地资源使用、1.5亿立方米水资源消耗和1.6亿吨温室气体排放。”王加启说。
居民营养供给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居民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为4871千卡,近5年增长了3.9%。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均能量供给量仍低于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高于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按照2021年可食用食物供给水平计算,我国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为3428千卡,低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人均能量供给量3589-3911千卡的水平,与葡萄牙、澳大利亚等国家水平相当,高于日本、印度及南非等国。我国人均每日蛋白质供给量为124.6克每天,与法国、美国等大部分发达国家122.6-124.3克每天的水平接近。
“总体来看,我国居民能量、蛋白质及脂肪供给总体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王加启说。
这些营养从哪些渠道摄入?报告显示,2022年,可食用消费食物中,植物性食物来源的能量人均每日供给量,为2592.8千卡,蛋白质人均每日供给量62.8克,脂肪人均每日供给量76.8克。动物性食物来源的能量、蛋白质及脂肪的人均每日供给量,分别为822.5千卡、63.4克和55.1克。
“近5年,植物性食物所提供能量、蛋白质及脂肪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占比略有下降。动物性食物所提供能量、蛋白质、脂肪及占比,则均呈现增长趋势。”王加启说,“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的植物性食物,如粮食蔬菜等在减少,而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在增加。”
营养结构失衡仍需重视
食物供给的丰富,营养摄入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居民健康水平更高。“当前,我国居民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这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摄入上,基本能够满足膳食推荐量的需求。但同时,居民的膳食结构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如膳食的脂肪供能比持续上升,就是脂肪供给能量占比超过30%,优质蛋白质摄入有欠缺,微量元素包括铁、锌、钙和维生素A、维生素D缺乏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烹调用油过多,超出推荐量的40%多,水产和蛋类摄入偏少,蔬果奶豆等摄入量与推荐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田建新说。
膳食结构的不合理,是多种慢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身体健康状况,60%是因为生活方式造成的,而生活方式中最主要的,就是膳食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食品营养处处长徐娇说,“我国超重肥胖率成人超过50%,儿童青少年超过17%,糖尿病的患病率是11.9%,心血管患病人数3.3亿人。一项针对2017年中国死亡人群的研究显示,当年中国死亡人数的风险因素归因,排名第一的就是膳食风险因素。”
如何改善膳食结构,平衡营养状况,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徐娇介绍,“还是要回归到食品中去,从供给上看,未来还要加大全谷物、蔬菜、水果的供给,每天每人配套不低于400克,多食用鱼肉和奶类,补充足够饮水。同时减少畜肉、烟熏肉、盐、饮酒、含糖饮料和油脂等食品的摄入。”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王心
查看原图 4.3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