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行的货币统计报告中,经常听到M0、M1、M2等术语,这是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这里的M是英文Money的意思,后面的数字表示理论上的转换次数。
M0是现金,不用转换就可以直接支付;M1表示要经过一次转换才能变成现金,M2表示要经过两次转换才能变成现金。
因此,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主要是资产的流动性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通常有以下几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
M2=M1+银行体系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体系内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
由于各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名称不同,加之金融创新程度的差异,各个M所包括的内容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只有M0和M1两项大体相同,但都基本遵循了流动性强弱的划分标准。
1994年,央行印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首次规定我国四个基本货币层次的划分,从M0~M3。
其中,M3只测算不公布,M0、M1和M2的供应量都会在月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公布。
1、M0=流通中的现金
是指银行体系外的现金,即央行发行的现金扣除商业银行的库存,就是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
现金是法偿货币,债权人不得拒收,流动性最强!
2、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信用卡类存款(个人持有)
企事业单位存放在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可以开支票直接支付。
由于支票有透支的风险,银行也并非绝对安全,因此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存款货币不是法偿货币,债权人可以拒收,所以活期存款的流动性低于现金。
而个人存放在信用卡的存款,可以刷卡支付,因此也被纳入了M1。
3、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虽然储蓄活期存款也能借助借记卡和个人支票进行支付,但还有很多是存放在没有开卡的存折中的,而个人支票在实践中也很少使用,因此没有被纳入M1。
此外,相比企业,居民的储蓄倾向高、消费倾向低,储蓄活期存款更接近潜在的购买力,而不是现实的购买力。
我国的M0、M1统计口径大致不变,而广义货币M2随着金融形势的变化不断增加。
2001年,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被计入M2。
2002年,外资与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2011年,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非银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被纳入M2的统计范围。
2018年,央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
此举将货币基金视作货币,以适应“宝宝”类产品可用于支付的新形势。
目前,除了M0现金,我国广义货币M2几乎包括了所有类型的银行存款,即企业存款、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
其中,货币基金存款(含存单)计入非银存款。
只有占比不高的银行同业存款与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没有纳入M2,而流通中的现金占M2的比例也很低。
因此,M2与本外币存款的数额很接近!
例如2023年1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91.2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289.81万亿元,相差不到千分之五。
4、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商业票据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流动性较存款货币差,而后者中的商业承兑汇票还有一定的信用风险。
金融证券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在没到期前都可以在市场交易,但交易价可能低于面值而产生亏损,不具有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条件下迅速兑换为现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