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菜场距离两公里,这个地方数千户老人“买菜难”如何解决?

图片
“几乎每一个来我们这里的人都说,真没想到你们居然还存在买菜难的问题。”“邻家小铺民生服务站”项目发起人、定海路街道综合社工站专家顾问王伟立说道。
自从杨浦部分地区旧改征收以来,定海路街道附近的菜场拆的拆、关的关,而其所属区域又是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老式社区,50%以上都是老年人,而且以60岁以上的老人居多。如今社区里的老人们想要买菜,最近都要到离社区两公里左右的地方,坐公交需要十几二十分钟。
图片
以前小区附近的菜场已经全部关闭
图片
小区附近很多地方都贴上了旧改标识
为了解决买菜这一基本的生活难题,同时响应“五社联动”的号召,定海路街道于2022年7月成立了定海路街道综合社工站,并组织起“邻家小铺”民生服务站。王伟立坦言,“与其说是‘最后一公里’,不如说我们是想打通‘最后一百米’,真正把居民的需求解决在社区和家门口。”
 “终于不用一斤一斤买大米了”
“菜场离我们太远了,我们去买一趟太麻烦,社区能不能给我们解决一下?”在“邻家小铺”做前期调研时,“买菜难”被提到得最多。
为了回应社区居民的民生需求,社工站与定海路第四睦邻点组织起了“邻家小铺公益菜市”,在小区“家门口”支起了菜摊。
图片
“公益菜市”现场情况
据记者了解,“邻家小铺公益菜市”的蔬菜,全部是从奉贤区或崇明区的农场直接采摘,然后再由菜农直接运送过来,凌晨采摘上午销售,蔬菜新鲜,价格也更亲民。
然而,受到成本、运输等因素的限制,公益菜场没办法天天办,只能一周办一次,或者一个月办个两三次。“居民们常来问我们,公益菜市什么时候再开,能不能天天开?”“邻家小铺民生服务站”项目负责人周玉璋收到了很多这样的反馈。公益菜市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在社工站的努力下,美团优选同意在“邻家小铺”建立一个线下点,周玉璋把每天的优惠信息发到群里,居民们在群里下单,然后再由周玉璋和其他志愿者们把菜一户一户地分拣,通知各家到社工站来拿。
图片
周玉璋每天的买菜对货单
“你们帮我们解决买菜问题我们高兴得很,但是我们每次都不敢买太多,担心拎不回去。”一位住在五楼的90岁独居老人跟周玉璋说。事实上,社区里不仅是老年人多,而且许多80、90岁的老人都住在五楼、六楼这样的高楼层。菜的搬运成了问题,尤其是米面这样的粮食,老人不敢买太多,每次只买一两斤,生怕搬不上去。
了解到阿姨爷叔们的需求,周玉璋决定“送货上门”。“对于年纪大、行动不便的我们就送上门,这样的住户不算多,一来二去的有时候他们也会主动来‘订餐’,告诉我最近缺米了缺面了,我们就买了给他送过去。”
图片
记者采访时遇到爷叔来找周玉璋订大米
 从买菜开始,改变以往的社区走访模式
“小周啊,最近有个阿姨的老伴去世了,你们多去关心关心。”“今天有个爷叔定的菜没来拿,你要不去看看什么情况?”……从做“邻家小铺”开始,周玉璋不仅收到了一张张的买菜订单,同时也收到了一份份的生活需求单。
“邻家小铺”在解决居民“买菜难”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社区工作的辐射效应。王伟立表示,“以前我们走访住户的方式其实很‘傻’,就是隔三岔五去人家家里敲敲门,问问你怎么样啊,我们社区的阿姨爷叔都调侃,社区时不时来敲门看看我还活着不。但是‘邻家小铺’开张后,我们有了更自然的方式了解各家情况,和大家产生连接。”
周玉璋举了今年7月的一个例子。“当时一个阿姨的老伴去世了,一个人在家,她的邻居主动跑过来跟我说让我去关心一下,我知道了之后立马就和几个志愿者一起去慰问她,起码让她那段时间感觉心里热乎一点。”周玉璋觉得,能及时得到这些消息,给居民们送去温暖要得益于“邻家小铺”。“我们以前没有这些服务之前,居民从来不会走进我们社工站的,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地方,但是现在每天有场地、有活动、有联系,大家聊着聊着感情就增加了,很多问题也就反馈出来了。比如我们每天帮忙大家买菜、分菜,哪天谁来拿,谁没来拿,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情况,或者是哪个老人生病了,我一下就知道了。”
从解决一个小小的买菜问题开始,王伟立和周玉璋对居民们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同时也发现了居民们很多隐藏的需求。比如小区里有很多独居老人,大家希望能有个场地一起聊聊天跳跳舞缓解孤独;也比如有很多人有高血压,每天都要测血压但是自己又看不清……
于是,“邻家小铺”的业务范围也就不断扩大。开始定期以小铺为依托组织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开展理发、修补、健康保健等基础民生服务;通过开展物物交换,主题公益市集等形式,促进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交流纽带等。得益于这些丰富的民生服务,“邻家小铺”今年也入围了民政领域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图片
居民一起来“邻家小铺”测血压、聊天
“说到底民生还是人的事情。”王伟立说,“菜场也好,健康服务也罢,这些名字和概念都不重要,重要的能为大家做点实事、解决一些问题,虽然可能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我们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