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荀彧之死有争论,其实这不仅涉及到魏蜀吴三方的发家背景,也涉及曹操晚年的一些具体布局,本期就聊聊这个话题。
我们先来看曹魏集团,最大的派系有两个,一是以颍川人为首的河南氏族,代表就是荀彧、陈群这些人,算是曹操早期起家的合伙人,提供兵马钱粮,曹操自己的亲族则负责掌管兵权,夏侯惇坐镇中央,夏侯渊管西,曹仁管南。这也就确保了,军事力量在曹操手,内政在合伙人手,可以说早期这个模式是双赢的,当然后面曹家没了兵权,也就给了司马家族机会。
江东政权也类似,最早孙策、周瑜这些淮泗派外来户,压制江东本地士族,最终孙策被杀,孙权掌权后,协调几方势力,并且在周瑜和鲁肃死后,开始重用顾雍、陆逊这些人,确保几方势力平衡,绝不让一方独大。这也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军阀和士族就是一个竞合的关系,比如袁绍没有协调好河北和河南派士族,最终导致自己被反噬,刘璋、刘表则是被本地豪强压制,最终没能成就大业。
但曹操、孙策这种枭雄,早期可以倚仗你士族,但发展得越好,他的主动权越大,也就越打压士族。到了赤壁之战后,曹操打算迁都到河北士族的地盘邺城,这也就激化了和颍川士族的矛盾。而且到了公元212年,曹操要称魏公,打算把整个中枢都搬过去,这就让荀彧为首的河南派士族难以接受了。
毕竟早期对你曹老板投资那么大,现在有成绩了要让别人分蛋糕,换一般人都难接受。因此也就出现了争议点,荀彧以汉室名义和生死逼迫曹操,没想到曹操没妥协,顺势就真让荀彧死了。就表面看,荀彧是汉臣,曹操当魏公,荀彧不允许他篡汉才死的。
但其实两次党锢之祸以后,能活下来的士族集团,哪还有真正的汉室忠臣。此时的顶级士族,追求的无外乎是在皇权和军阀中间,确保自己的利益,当然他们也未必想改朝换代,那极有可能又有新利益群里进来瓜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有讨论,说如果荀彧真是全心全意的汉臣,曹操欺负汉献帝这么多年,他又为何视而不见呢。所以说,是否忠诚于汉,说白了是是看是否对荀家和背后的士族更有利。荀彧死后,曹操如愿当了魏公,第二年荀攸也死在随军路上。至此颍川派系力量确实被削弱了。
但曹操是最终的胜利者吗?我认为也不是。后续的发展,应该是脱离了曹操的预料的。首先颍川河南士族开始支持曹二代曹丕,曹操就扶持曹植来制衡曹丕,除了颍川河南士族之外的几乎所有派系,都站到了曹植一面,比如曹操的前嫡夫人丁家,五世三公的杨家等。但到了公元219年,曹操赖以生存的亲族大将们陆续陨落,比如夏侯渊在汉中阵亡,曹仁被关羽打残,也是在这个微妙时刻,爆发了一场叛乱【魏讽案】,叛乱的结果是,曹丕借机把支持曹植的荆北派连根铲除,这背后很难说没有颍川派的身影。
而对这一切的发生,曹操并没有做出足够有力的掌控和回击,并且曹丕也成为了没人能动摇的继任者,一年后曹操去世。接下来就是曹丕定都河南洛阳,陈群提出九品中正制,彻底保护并且扩大了河南士族的利益,可以说是颍川派的全面胜利。
这里也简单说一下九品中正制,在这之前,曹操为了压制士族,采用”唯才是举令“,尽可能从底层或者寒门士族中选拔人才,但是九品中正制的推出,把选举品第人物的权力收归中央。表面看是打击地方士族,但实际结果是,便利了掌权的中央豪门士族扩展势力,让他们控制了地方乃至中央的人才选拔。换句话讲,就是类似荀家、司马家这种大士族,会越来越强。这其实也是未来东晋大门阀兴起的核心背景。
所以说,士族和军阀打江山容易,分利益很难。袁绍如此,曹操也不例外,这或许也是曹操当年急于打赤壁之战的原因,当时可以说天下大势尽在他手,如果能趁机会一统天下,则一切士族阻力都不成问题,但赤壁的失败,让曹操的晚年,其实也陷入到无尽的斗争之中。
当然,客观的讲,其实从东汉党锢之祸起,再到各大士族选择支持军阀,士族始终还是处于依附状态,直到司马家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无依无靠的皇族,才真正被门阀所裹挟压制,开展了一段为期百年的”王与马共天下“时期,阶段的胜利者也没办法成为永远的赢家。
如果你是曹操,是否更妥善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