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如何开展候鸟迁徙研究?一文读懂鸟类环志

天气渐寒,北雁南飞。鸟类的迁徙活动是自然界里最具吸引力的自然现象之一,人们是怎么掌握候鸟迁徙的路线和规律的呢?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开展候鸟迁徙研究的?
鸟类环志助力迁徙规律研究
开展候鸟迁徙研究的一个很重要也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手段就是给鸟类做环志。人们使用安全方法捕捉野生鸟类,将国际通行的印有特殊标记的材料佩戴或植入鸟类身体,对它进行标记,然后将鸟放归自然,通过再捕获、野外观察、卫星跟踪等方法获得鸟类信息。
研究人员得以借此观测鸟类的迁徙活动,从中掌握鸟类迁徙规律、监测鸟类资源,甚至借此了解鸟类栖息地的变化。
图片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 钱法文:咱们国家从1983年开始环志工作,到现在40多年的时间了。咱们环志的鸟类种类已经达到863种,环志的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万只。
据了解,我国的鸟类环志工作者会根据不同鸟儿的体形、生活习性等,给鸟类佩戴不同规格的金属环和彩色环。为了不影响鸟类的正常生活,在鸟类身上所佩戴的标记物一般不超过其体重的5%。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 钱法文:有很多种戴的方式,金属环一般是戴在它的小腿上,材质也会不一样,比如说在海边栖息的鸟,它的环一定要耐腐蚀;在林子里活动的鸟,它经常会有跟树枝有摩擦,所以就是要耐磨。
图片
鸟类环志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实际上环志是一项耗时长、见效慢的工作,需要遍布在我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的鸟类环志站或者志愿者持续观测、通力配合,然后将大量的多年历史数据积累分析,才能获取鸟类种群较为完整的信息。每个迁徙季过后,像我国的各个地方的环志工作站都会把环志记录邮寄到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并由工作人员汇总、装订成册,以便记录留存。
40年、4000册、400多万条记录......这就是一代代环志工作者认真观测并记录下来的。为了方便工作人员查阅共享这些宝贵的信息,环志中心还会将所有手记版记录一条条录入全国鸟类环志信息管理系统。
此外,如果您是户外拍摄观鸟的爱好者,如果正好拍摄到了带有环志的鸟类照片,也可以联系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或者当地环志站,通过邮箱等形式汇报自己观测到的鸟类环志情况,为咱们国家鸟类研究的环志数据库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 钱法文:今年我可能只发现了一个点,但我十年能发现十个点,把这十个点连接起来,它的线就越来越完整了,这就是环志工作或者标记工作的价值所在。
全球各国交流配合获取鸟类迁徙数据
目前,我国通过鸟类环志技术,已经对部分候鸟的迁徙规律等方面有了较为普遍且准确的认知。很多候鸟在迁徙途中会跨越赤道,从北半球飞往南半球,跨越海洋和很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世界上的鸟类环志数据怎么做到互通有无的呢?
图片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鸟类迁徙的路径和策略,全球各个国家都建设有鸟类环志中心,每个国家的环志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通过各国间的信息交流、相互配合,研究人员得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图片
总台记者 魏雨彤:这张照片是我国候鸟护飞队在官厅水库拍到的大天鹅A97,经核实,它脖子上戴的彩色环是由蒙古国环志的。这张图片是我国常见环志鸟所佩戴金属环展开的样子,上面的中文字体一目了然。N代表环的型号,后面的数字是N型环的编码,每一个编码都是唯一的。上面还写着“北京1928信箱”,是方便观测到这只鸟的人上报时间、地点以及鸟的状况等信息。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 钱法文:比如说中国发现了澳大利亚鸟,我们会及时把相关回收的信息发给他们,澳大利亚发现中国环志的鸟,它就会把信息反馈给我们,就给鸟做了一个身份标记。
据了解,全球有九条候鸟国际迁飞通道,其中有四条经过我国,各地的鸟类工作者就会在这些迁飞通道上进行环志作业。
图片
这就是前段时间,在湖南邵阳隆回屏风界候鸟保护站,当地林业局工作人员在夜间集中开展鸟类环志和迁徙鸟类种群统计工作。
隆回县林业局副局长 孙建群:因为雨雾天气能见度低、湿气重,气压也低,鸟类飞行阻力大,才会在峡谷顶端停歇,这样就便于我们捕鸟环志。
在工作人员的灯光吸引下,开始有经过此地的鸟儿粘在环志网上。工作人员把捕获的鸟儿从网上取下来,整个过程十分小心,确保被网眼缠绕小鸟的爪子和翅膀不会受到伤害。凌晨3点,工作人员将捕获的鸟儿带到保护站,逐一称体重、量体长,详细记录,然后给鸟儿拍照、环志。
图片
此外,各地救助的受伤鸟类,在放飞前也会进行环志工作。这是今年11月,在河北秦皇岛,工作人员对一只救助成功的雕鸮,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猫头鹰,佩戴环志标识和追踪器的画面。
通过各地鸟类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对大量同种类候鸟的数据收集,目前已经对部分候鸟迁徙规律有了较为准确的了解。
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 钱法文:基本上获得了不少鸟类迁徙路线,特别是像大型的鸟类,相对来说它的回收率高,像东方白鹳、黑脸琵鹭这些大型的鸟类,我们都对它的迁徙路线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了解。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