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
2022年2月,国务院颁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并加大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
原文:探索智能城市中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作者 | 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党校 郭琳琳/副教授
图片 | 网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城市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结构矛盾尤其明显,养老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在目前众多方案中,加强人工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许是最为可行的道路。2022年2月,国务院颁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并加大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因此,发展条件相对偏好的城市,都在探索智能城市建设中的智慧养老办法。综合看来,有三种模式值得关注。
一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上海模式。202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23.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6.3%,属于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早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就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打造面向全市老年人及其家庭、行业从业人员的养老服务网,将市级、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随申办”公共服务平台等纳入体系,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统筹完善老年生活,近期重点发展了六大应用场景。在机构养老方面,重点建设“智慧养老院”和“养老院+互联网医院”。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重点发展“智慧老年助餐”“为老服务一键通”“家庭照护床位”。在行政监管方面,重点打造养老服务云监管平台,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和水平。比如长宁区上线的全市首个区级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浦东新区最新推出的的AI未来街区等。上海方案的特点是城市经济发达,有条件实施整体性的解决方案,把养老问题嵌入城市数字化转型中,养老不再是智慧城市建设中“单兵突进”的一环。
二是数字化水平较高的杭州模式。按照“七普”数据,杭州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6.87%,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1.66%。在2019年被列为全国首批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改革试点三城市之一。杭州充分利用自身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智能居家养老、智能机构养老、智能医养结合以及智能城市服务等四个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2022年有9个社区成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比如“安居守护”项目免费为独居老人安装“门磁感应、红外监测、主动呼叫”三种智能设备,加载分析居民日常“水、电、气”三种数据,及时预警独居老人生活异常状态,实现主动探访、主动关怀、及时救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支持“物业+养老”“家政+养老”等服务模式。杭州方案的特点是依托城市高数字化水平,尽量为老人提供更加方便周到的养老服务。
三是因地制宜“链式”养老的南通模式。南通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了22%。而南通GDP总量尽管已经突破万亿元大关,但是与上海和杭州等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因此,南通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从养老产业链入手,通过对产业链部分智能化改造,提高老有所养的所及程度和舒适度,同时减少人力资本付出。比如在居家养老方面,为妥善解决老人的居家、健康、出行安全等问题,推出“智慧养老手环”项目。该手环具备一键报警、语音通话、定位、健康监测等十几项核心功能,切实解决了广大独居老人长期无人监护的问题。在社区养老方面,通过智能化技术,老人可以进行健康咨询、生活服务、休闲活动等。在医养结合方面,也引入了一定的智能化手段,鼓励社会力量介入医养结合领域。南通模式的特点是在经济相对发达,信息化程度相对不高,在不得不面对严重老龄化情况下,通过产业链适当延伸或者某些环节的智能化改造,来缓解养老困境。
上述三类城市智慧养老模式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各地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是这些做法均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数据孤岛问题。智慧养老需要大数据支持,但上述三个城市开发了不同的系统,导入了不同的数据,建成相对独立的数据库。但是这些基于不同部门自身的系统服务、数据格式等,对其未来扩大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内容有诸多的制约。不仅信息共享困难,而且技术无法衔接。二是政策碎片化难以衔接。上海的“为老服务一键通”、杭州的“安居守护”、南通的“智慧手环”,都从不同角度出台政策帮助老人安度晚年,但是不同城市管理办法各异,导致数据采集、服务内容、运营主体、收费标准,都存在诸多不同,形成政策碎片化,不利于人员流动和试点范围扩大。三是数据保护问题。在智慧养老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数据被采集和应用。如何保护这些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泄露,成为了智能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老人年龄大,容易上当受骗,数据泄露将很不利于老人的财产安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智慧养老城市建设上,有如下一些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或至少在省级层面,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比如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行政监管等方面,有一个较为指导性的规定,包括数据格式、数据采集、政策原则、数据保护等。在保基本养老服务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或者高端化服务。管理办法还应规定智慧养老的执行阶段、主要对象、服务内容等,按时间逐步推进。比如南通和上海,在最基础服务上可以一样,但是高端的服务就根据各自财力和智能化水平有差别提供。二是加强数据保护。各城市尽量与各地“一网通办”联网,减少信息填报次数。因为老人判断能力下降,也应尽量不要绑定直接支付等金融服务,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三是加强重点人力投入。智慧养老可以减少大量人力,但不是无人养老,特别是在社区层面,需要确定的人力投入,窗口柜台有专人接待,为老人现场解决问题。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76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