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Babinski征吗?检查方法、阳性意义与等位征一文总结!

编者按
神经系统是人体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在神经学临床检查中,Babinski征是一项重要的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小编今天分享的是Babinski征的检查方法及其阳性意义,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神经学临床体征。
Babinski征是一种神经学体征,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它最早是由法国神经学家Joseph Babinski(1857年—1932年)发现和描述的。Babinski征通常用于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特别是大脑皮质和脑脊液通路的问题。
Babinski征的检查方法
Babinski征是一种神经学上的体征,用于评估大脑皮质和脊髓的功能。其检查方法相对简单,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患者准备:通常需要躺在检查床上或坐在舒适的位置上,下肢伸直,裸露足底以便医生进行检查。
2、刺激足底:医生手持被检查侧踝部,使用一支尖端钝化的工具(如医用小锤)轻轻划过患者的足底外侧缘,由后向前至小趾跟部并转向为内侧。
图片
图[1]
3、观察趾部反应:在正常情况下,足底刺激会引起趾部的屈曲反应,即趾部弯曲。然而,如果Babinski征阳性,会出现以下异常现象:大脚趾背屈,其他趾部伸展开,形成一种类似扇形的运动,被描述为“大脚趾背屈征”。可能表明锥体束(大脑皮质和脊髓之间的通道)受到损害,导致足趾反应异常。
Babinski征阳性的机制
Babinski征的反射弧包括来自胫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和脊髓L4~5到S1~2节段的运动神经纤维。
在正常情况下,当刺激作用于足底时,会引起下肢的协同屈曲反应,即肌肉会自发性地收缩,导致下肢向身体靠近。新生儿时,由于锥体束的髓鞘尚未完全发展,这一原始反射得以保留,从而产生完整的下肢协同屈曲动作,最终由伸肌的收缩引起趾部向后伸展。
成年人的上运动神经元通过锥体束对协同屈曲反射进行控制,特别是对伸肌的抑制逐渐变得更加精细,从而代替了趾部的背屈反应。然而,在新生儿时,趾部的背屈仍然是主导的。
当成年人的上运动神经元受损时,会导致趾部屈曲反射减弱,与此同时,对伸肌抑制的作用减少。因此,当足底受到足够的刺激时,除了下肢协同屈曲的其他动作(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和踝关节屈曲)之外,趾部的背屈反应也会出现,这就是Babinski征阳性的表现。
Babinski征阳性的意义
Babinski征阳性通常暗示着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可能涉及以下几方面: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Babinski征阳性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脑卒中、脑炎、脑肿瘤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神经通路受损,影响足底刺激的正常传导。
2、脊髓病变:脊髓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重要通道,Babinski征阳性也可能与脊髓病变有关,如脊髓损伤、炎症等。
3、神经传导异常: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可能导致神经传导异常,从而影响足底刺激的正常传递,引发Babinski征阳性。
4、婴儿生理:在婴儿早期,Babinski征阳性可能是正常现象,但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这种反应会逐渐消失。
5、丘脑和脑干问题:丘脑和脑干是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其功能失调也可能导致Babinski征阳性。
Babinski征的等位征
除了Babinski征,还有许多以名人命名的方法可以通过轻触刺激来引发足趾的运动反应。这些方法,尤其是那些作用于S1皮层之外区域的方法,通常无法通过刺激S1皮层内部产生有效反应,但会导致感知接受区域扩大。Babinski征的等位征具体如下:
Pussep征:阳性表现为用钝针轻划足底外侧缘,出现小趾外展,用力过大可能出现假阳性。此征较灵敏,锥体束损害早期其他病理征尚未出现时此征即可出现,是所有等位征中最有意义的。
Chaddock征:沿足背外缘,由后向前轻划足背外侧部皮肤,出现足趾背屈为阳性。
Oppenheim征: 以拇指和示指把握胫骨前缘上端,沿着胫骨前缘用力向下推至踝部,出现趾背屈者为阳性。
Gonda征:用手紧压第四趾或小趾,使之距屈,数秒钟后突然放松,出现趾背屈者为阳性。
Chaeffer征:以手用力紧捏跟腱,出现趾背屈者为阳性;
Gordon征: 用手挤捏腓肠肌,出现趾背屈者为阳性。
Stransky征:让患者将小足趾缓慢地大幅度外展,保持1~2秒后突然放松,出现趾背屈为阳性。
检查时需注意患者有无严重感觉障碍,若足部痛觉丧失,则任何刺激都引不出反射。
图片
图[2]
总结
Babinski征作为神经学临床检查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当Babinski征阳性时,可能提示患者存在神经系统异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Babinski征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严重的疾病,只有专业医生的综合评估才能确诊并制定适当的治疗计划。如果您或他人在体检或日常生活中发现类似情况,建议尽早咨询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参考文献
[1]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国家卫健委专培教材)
[2]贾建平.神经疾病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编辑 | 里里
排版 | 里里
审核 | 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