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之后:数说2023年“抢盐潮”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海域附近发生强震并引发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在谣言的推动下,一时间民众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肇始于浙江的抢盐风潮演变为一场来势凶猛的全国性核恐慌。
十二年后的今天,这一幕似曾相识的场景再次上演。
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海正式启动,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公开信息显示,9月11日福岛已完成首轮约7800吨的核污水排放。受日本核废水排海事件影响,消息发布之初国内各地又双叒叕刮起“抢盐潮”。
图片
来源:@FM985扬州新闻广播
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抢盐行为,风险社会中的民众惊遁,[1]与其说它是非理性的盲目从众现象,用“低成本、危害小的自保手段”来形容似乎更加贴切。抢盐风潮渐渐散去,网上对抢盐行为的嘲讽话语开始肆虐,声浪一波盖过一波,也有网友表示尊重和理解,“每个人不过在囤属于自己的盐”。十二年前,《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课题组总结了2011年抢盐事件中的舆情态势和传播规律,[2]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爬取8月24日至8月30日期间微博数据共4755条,筛选出提及但不相关博文、去重后共获得有效数据2336条,拟在课题组的基础上探索2023年抢盐潮的传播特点新变,以期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抢盐潮”结束了,舆论却并未平息……
日本核污水正式排海的消息发布后,受海外市场影响,24日我国多地开始出现抢盐囤盐现象。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4日当日多个生鲜电商平台的低钠盐、无碘盐显示“缺货”“补货中”;界面新闻发现,24日0点至11点,京东超市上关键词“盐”搜索次数环比增长377%,食用盐成交额环比增长498%。市民的线下抢购亦然如火如荼,扬州新闻广播报道称,24日大润发超市购买食盐的市民明显增多,一些品牌食盐的货架已被清空。
图片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文本信息显示,我国市民的“抢盐潮”从24日持续到28日,持续时长约5天。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当地制盐公司财务总监表示,8月24日以来公司订单成倍增长,24日、25日,订单增幅达到峰值,是平时订单的10倍;到了28日,日订单逐步回落到平常的两三倍(来源:成都商报)。
伴随着“抢盐潮”的风靡,互联网上也掀起一股“赛博抢盐潮”,各级政府、新闻媒体、意见领袖和普通民众等主体纷纷加入对市民抢盐行为的讨论,或引导、或劝诫、或看戏、或吐槽,形成一张巨大的舆论网络,接下来本文将依托文本数据的时间分布和发文主体情况,对“抢盐潮”发生后一周内微博平台的抢盐舆情演化过程进行分析。
图片
图1  “抢盐潮”出现一周以来微博的讨论量变化情况
如图1所示,8月24日“抢盐潮”伊始,同日微博平台对“抢盐潮”的讨论也逐渐增多,并于25日到达第一个高峰;25日后“抢盐潮”开始降温,尽管真实的“抢盐潮”到28日已基本结束,但微博平台对其的讨论并未停止,甚至于28日达到第二个高峰,时至30日该话题都保持着相当的热度。
谁的反应速度更快?
图片
图2  “抢盐潮”出现一周以来相关主体在微博发文情况
从图2可以发现,普通民众对这场“抢盐潮”给予了最高的关注度,其次是以媒体人、律师、互联网科技博主为代表的意见领袖,新闻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发文量相对较低。8月25日,在“抢盐潮”出现的第二天,新闻媒体、意见领袖和普通民众的发文量均达到高峰。27日后讨论再次升温,28日新闻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发文量再次达到高峰。政府部门的发文量则从25日起逐渐增多,并于28日达到顶峰。
新闻媒体
微博平台上,新闻媒体对“抢盐潮”的关注始于8月24日。8月24日上午10时,@FM985扬州新闻广播发布有关“抢盐潮”的博文:“扬州一些微信群刮起‘抢盐潮’,专家提醒:没必要!今天早上,记者在大润发等超市看到,购买食盐的市民明显增多。”新京报、河南商报、大象新闻等媒体紧随其后,报道了我国市民的抢盐现象。8月24日晚21时,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对中盐集团关于保障食盐市场供应的声明进行了转载报道。
图片
意见领袖
尽管不乏盲目跟风、带节奏抢镜的行为,意见领袖对此次“抢盐潮”发表的意见总体而言较为理智且反应迅速,24日微博平台上共出现了67条意见领袖发布的“抢盐潮”相关博文,在互联网空间中“奔走相告”,呼吁大家不要盲目囤盐抢盐。25日,东方甄选直播间主播@Michael董宇辉发文表示“因为着急而囤盐,这很正常,是人面对恐惧的本能,但我们国家井盐,湖盐很多,子孙也够用了,所以别怕”,在一众极力撺掇消费者买盐、建议消费者“按箱囤”的主播中成为一股清流,引发不少网友关注。
图片
普通民众
在“抢盐潮”来临之初,微博平台上的普通民众出现了恐慌情绪。部分民众对抢盐行为不明就里,在微博求助囤盐的原因以及是否有必要囤盐,如“真的要囤吗,现在还来得及吗?”“我家还没有买盐,有必要去囤一下吗?”亦有网友描述身边环境囤盐抢盐的现状,“十包、二十包、五十包”“超市盐已被抢光”……裹挟着担忧情绪的言论无意识间放大了焦虑,将越来越多的人吸入不确定性的漩涡中,甚至可能催化群体行为。在媒体集中科普辟谣和各大盐业集团发声明的“定心丸”作用下,8月25日起出现在普通民众中的理性声音逐渐增多,同时嘲讽和攻击抢盐群众的恶意言论亦开始浮现。
政府部门
微博平台上,政府部门有关抢盐舆情的发文始于8月25日。25日晚23时@西安公安发布微博称,西安市某生鲜店老板刘某为提高销售额,在多个社交群内发布不实信息诱导不明真相群众接龙购盐,严重扰乱市民正常生活秩序,已依法对刘某予以行政处罚。总体而言,政府部门发布的博文以转发媒体报道为主,囊括了科普、劝诫等内容,自27日起发博数量开始大幅增长,至28日到达128条的高峰。相较于新闻媒体、意见领袖和普通民众,微博平台上政府部门的反应相对滞后,在抢盐舆情迅速发酵的8月24日-25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位。
谁是主角?
政府、媒体、企业、专家、非政府组织NGO……这些利益相关主体在“抢盐潮”中处于何等位置,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和十二年前相比,又有哪些变化?
我们建立起发文主体和文本关涉主体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矩阵图,行与列交叉处的值代表发文主体对关涉主体的提及,有提及情况时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将形成的二模网络矩阵转化为关涉主体-关涉主体的一模网络矩阵,可视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3   “抢盐潮”中关涉主体社会网络关系图
度数中心度指与该节点直接相连的其他节点个数,[3]此处指关涉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数值越大,关涉主体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关涉主体的度数中心度如下图所示:
图片
图4   关涉主体的度数中心度运算结果
根据度数中心度数值,可将关涉主体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包含了市民、商家、政府3个高度数中心度节点,该层次与其他关涉主体的联系最为紧密,影响力最大;市场和专家构成了第二层次级核心层;第三层则由媒体、企业和NGO构成。
尽管从应急时间来看,舆情发酵初期政府在舆论工作的引导上稍有缺位,但与十二年前相比,政府在关涉主体中处在了更加核心的地位,发挥了其应有的基础作用,而专家和新闻媒体仍在舆论场中处于较为边缘的位置。
中间中心度指一个节点对不直接相连节点的控制作用,此处象征着该关涉主体在其他关涉主体之间发挥的连接和桥梁功能。在Ucinet中对关涉主体的中间中心度进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
图片
图5   关涉主体的中间中心度运算结果
根据中间中心度数值可将关涉主体分为两类:第一类由市民、市场、专家和媒体组成,它们的中间中心度大于其他节点,发挥的桥梁作用也更明显;第二类由商家、政府、NGO和企业组成。
值得一提的是,与十二年前相比,以中国盐业协会为代表的NGO开始在社会关系网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市民、市场、媒体等多个关涉主体中发挥着平衡和连接的作用,通过媒体向广大民众科普和积极辟谣,正向引导舆论;同时,以中盐集团为代表的企业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及时向公众发布保障食盐供应的声明,在稳定民心上功不可没。
父母抢盐,儿女看戏……抢盐潮中的代际差异
图片
图6   普通民众对“抢盐潮”态度的高频词云图
非典那会儿囤的盐吃完了吗?这是“抢盐潮”期间网友对抢盐行为的调侃。我们对文本中涉及普通民众态度的高频词进行了分析,从网民发言的词云图中可以发现,大多数人在这场“抢盐潮”中保持清醒,认为一哄而上的抢盐行为“没必要”不少人对市民的抢盐行为予以嘲讽、冷眼相待,“神经病”“傻子”“蠢”“丢丑”“愚昧”等攻击性词汇占据了相当比例;少数人对抢盐行为表示理解,“这事很多人都是被误导,抢盐的不过是跟风,囤点盐也没什么”。
随着人们对这场“抢盐潮”的持续关注,微博上还出现了针对指责老百姓抢盐的正当性问题的讨论,在“富人”“中产”“穷人”“普通人”的标签之下,二元对立的苗头乍现。
既然绝大多数普通民众认为抢盐行为“没必要”“无语”“疯狂”,或以理性的态度围观这场“闹剧”,那到底是谁在囤盐抢盐?我们根据网友发博文本中提到的抢盐主体关键词,生成了一张抢盐者人物画像:
图片
如图示,本次“抢盐潮”的主体是以女性为主的中老年群体,其中“老妈(我妈)”一词提及频率达50次以上,位居首位。作为家庭生活中家务环节的主力,中老年女性往往同时是食物工作中的骨干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拥有着厨房生态的管理权和食物资源的调配权,亦对食物危机有着更敏锐的嗅觉。
中老年群体获取信息的能力相对较低,在面临突发性事件时公共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4],出于自身的恐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亦为家庭主要成员的责任感驱使,时代记忆所带来的安全感缺失促使他们愿意相信低成本的谣言。毕竟对于个体而言,囤盐的确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且有利于应对不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正如网友@杨树森real所说,“我现在谁都不信,就信我拿到手上的,吃到嘴里的。去年疫情吃了没囤药的亏,现在谁喊屯盐我就屯盐,宁可烂到手里,到真正用的时候,谁都不求!”
相比年轻群体,微博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普及率不足,在微博上难以寻觅到鼓动大众抢盐和的交流亲身抢盐经历的信息踪迹,那么此次“抢盐”谣言的传播路径是什么?
关于“抢盐”谣言的传播路径,我们或许能从微博文本信息中能管窥一二。此次我国“抢盐潮”的形成受海外市场影响,8月23日,#日本敲定核废水排海韩国人开始抢盐#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大量网友讨论,也在不知不觉中助长了我国民众的焦虑情绪。24日,有网友表示“听到楼下好几个人说要囤盐了”“听邻居说要抓紧囤盐”“我们社区团购群已经接龙了500多袋盐了”,亦有网友发博称频繁刷到鼓动囤盐的视频,可以推测今年“抢盐”谣言传播几乎是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同时进行,但具体的传播路径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与2011年的抢盐事件相比,十二年后的“抢盐潮”形成于高度发达的信息环境,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新闻媒体、政府部门,各方对这场风波的反应都更为迅速,几乎是在“抢盐潮”开始的同一时间,新闻媒体开始响应并相继发布报道,通过采访业内专家、企业的方式迅速辟谣,向广大民众科普生活常识;政务微博号在抢盐舆情中的反应相对滞后,但总体来看政府部门在社会网络中处于较为核心的位置,在对舆论的正向引导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以中国盐业协会为代表的NGO和以中盐集团为代表的企业也开始在民众、媒体和政府等主体间发挥平衡和桥梁功能。
在普通民众中,代际差异为这场“抢盐潮”赋予了鲜明的特点。父母抢盐,儿女看戏,在微博平台难觅造谣踪迹的背后,是“抢盐”谣言在家人邻里间、各大微信群中的飞速传播。理解抢盐行为也好,说它“疯狂”“愚昧”也罢,当务之急是官方以实际行动减少公众恐慌,在及时科普辟谣的同时保障食盐供应充足,提高公众的信息甄别能力和应急能力,才能在类似事件发生时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文汇报.时隔12年,两次“抢盐”的变与不变说明了什么?[EB/OL].https://www.whb.cn/zhuzhan/kjwz/20230825/536362.html,2023-08-25.
[2]《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传播与舆论引导研究》课题组.抢盐事件中的舆情态势和传播规律研究——基于网络文本的智能化舆情分析技术[J].国际新闻界,2011,33(07):28-39.
[3] 刘军. 整体网分析: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4] 戴世富,王颖.网络谣言的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3·16”抢盐事件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界,2011(04):11-12+29.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11.04.033.
编辑/排版:郑舒元
审核:谢玲怡
指导老师:张小强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