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协定:没人遵守的协定就是厕纸,世界名画挥舞厕纸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图片
文|清源
编辑|t
手中的《慕尼黑协定》在风中挥舞,坚定的眼神扫过民众——这就是世界名画“挥舞厕纸”。
当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刚刚从慕尼黑返回伦敦,向国民展示自己数日来奔波的成果——《慕尼黑协定》。
张伯伦兴奋地表示,自己“从德国带回了尊严与和平”。
然而,仅仅半年过后,这一协定就堪比“厕纸”,什么用也没用。
那么,《慕尼黑协定》究竟为何被称为厕纸呢?
图片
(张伯伦挥舞厕纸)
图片
一撕就碎:以绥靖为导向的协定就是厕纸
《慕尼黑协定》自制定以来便饱受非议,希张伯伦当年挥舞这一协定的场面更是“有名有姓”的世界名画——挥舞厕纸。
这一诞生于1938年的厕纸协定,给人类带来了十数年的超级浩劫。
《慕尼黑协定》完全以绥靖政策为导向,说白了就是要满足德国不断膨胀的野心。
图片
(《慕尼黑协定》)
英国人偏偏认为:
《慕尼黑协定》签署于国际舞台之上,有英法德意四国首脑见证,只要满足纳粹德国在捷克斯洛伐克领土要求上的要求,就一定能避免发生全面战争。
不得不说,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实在是过于自信。
当时声音就在质疑:
德国人的野心真就这么容易满足吗?
图片
(希特勒)
1938年,希特勒公然宣称“捷克斯洛伐克是被制造出来的国家”,它没有主权,“对德意志人实施不公正的对待”。
希特勒以此为借口,表示这种状况无法令自己容忍。
捷克斯洛伐克的局势瞬间跌入谷底。
一直在持续关注这一局势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大惊失色,在希特勒发表演讲的第二天就写了一封私人书信。
图片
(张伯伦)
张伯伦渴望和希特勒有一场直接对话,能够避免战争扩大化,和平解决争端。
在会晤过程中,希特勒狂妄地表示,“为了保护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三百万德意志人”,因此引起世界大战也在所不惜。
惊魂未定的张伯伦在当时就认可了“分裂斯洛伐克”的原则。
仓皇赶回英国的张伯伦迅速向议会做了汇报,公然向斯洛伐克提出要求:割让德意志人超过50%的领土给德国,以求“和平妥协”。
希特勒口中的几句话,张伯伦便被吓破了胆,丢了大国风范。
张伯伦口中的“和平妥协”随即被批评为“过度绥靖”,因为它可能令纳粹德国更加咄咄逼人——英法的让步,会被德国视为鼓励进行侵略的信号。
图片
(张伯伦)
这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对侵略行为的纵容,他们将其称为“厕纸”,就是暗示协定的价值和可信度相当之低。
图片
施压弱小,英法助纣为虐
这一协定的另一个夸张之处便是在于,协定中的“主人公”之一——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没有到场,自己的国土就被瓜分了。
在张伯伦提出了无理的要求之后,捷克斯洛伐克表示完全不能接受。
这一答复让在德国面前吃尽了苦头的张伯伦雷霆大怒,直接威胁着表示:
“如果德国因此挑起战争,那么英法两国将不会协助捷克斯洛伐克。”
图片
(罗斯福)
当时远离战争的美国,也派遣大使雷诺·林赛传达罗斯福总统的意见:
“罗斯福总统不会就德国的侵略行为表达任何不满,以免鼓励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无谓的抵抗。”
当捷克斯洛伐克想要面见罗斯福总统之时,也被美国方面断然拒绝了。
在重重压力面前,孤立无援的捷克斯洛伐克最终妥协了。
受《慕尼黑协定》危害最大的国家就是捷克斯洛伐克:
慕尼黑协定的签署,导致捷克斯洛伐克失去了苏台德地区,这是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完全反对的一点。
图片
(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协定》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牺牲,同样被视为对一个主权国家的背叛——英国虽然没落,但也曾是“日不落帝国”,如今放任德国嚣张跋扈,令人大跌眼镜。
协定的妥协、绥靖意味,在于放弃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将其作为牺牲品,来维护其他国家的和平。
这也难怪英国首相威尔斯顿·丘吉尔这样评价《慕尼黑协定》:
“你们选择了羞辱,也许为时尚早的和平,但却是可耻的厕纸条约。”
这句话也就产生了“厕纸”这个戏谑的称谓。
短短八天内,张伯伦三次不辞辛苦地飞赴德国,向希特勒报告自己的战果——捷克斯洛伐克同意割让领土。
图片
(希特勒)
但让张伯伦没有想到的是,希特勒得寸进尺,竟然是进一步拔高了要求:
“捷克斯洛伐克必须撤走所有武装力量并移交给德国。”
遭遇当头喝棒的张伯伦当时就傻了眼,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希特勒的要求。
当张伯伦回国之后,英国议会和法国瞬间就闹得沸沸扬扬,认为这种妥协将使欧洲局势处于危机之中。
关键时刻,一直密切关注欧洲战局的美国站了出来,推动厕纸协定来到了又一个小高潮。
罗斯福总统先后致电希特勒和张伯伦,表示并不希望一场全面的战争发生在欧洲,自己“支持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最终,捷克斯洛伐克全盘同意了德国的要求。
图片
尘埃落定:厕纸协定登场
1938年9月27日,英国首相张伯伦向全体国民阐述了自己的立场:
“无论英国如何同情捷克斯洛伐克,都无法改变英国的立场——不能因为一个小国,让全部的欧洲陷入战争。”
图片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军)
张伯伦还毫不犹豫地表示,只要对英国有利,自己便毫不犹豫地继续访问德国。
眼见张伯伦大表忠心,希特勒当晚就致电英法意三国领袖,邀请他们前来慕尼黑协商。
对于这样的邀请,张伯伦非常兴奋;
罗斯福也感到欢欣鼓舞,甚至称赞负责谈判的张伯伦真是个“好人”。
最终,贩卖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慕尼黑会议召开了。
捷克斯洛伐克遭遇背叛,而英法德意和美国都恍若置身事外一般。
毫无疑问的是,《慕尼黑协定》的签署让大家都感到非常轻松,除了风口浪尖上的捷克斯洛伐克。
用美国总统的话来说,“战争已经避免,每个美国人都感到欣慰”。
大部分美国民众也对此颇为赞赏,认为“英法做了一件大好事”。
图片
(二战终究还是到来)
其实,在《慕尼黑协定》的谈判过程中,西方国家对纳粹德国的侵略行为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容忍,这也不得不令人怀疑这一协定隐藏在政治背后的真实动机。
《慕尼黑协定》也只是延长了纳粹德国准备战争的时间,带来了短暂的和平。
在此期间,纳粹德国得以加强军事准备、扩大势力范围,重新考虑自己第一个应该进攻的对象究竟是谁。
这无疑是厕纸协定所带来的结果,因为签署协定,完全助长了纳粹德国的军事野心。
买来的和平,并不划算。
图片
参考资料:
阿诺德·汤因比.国际事务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 2007.
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 2005.
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 1998.
阿诺德·A·奥夫纳.美国的绥靖政策——1933-1938年的美国政策与德国. 1987.
美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