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之前《被迪士尼拦在门外的联名:究竟什么才是「汉元素」?》的时候浅浅地提到了汉服里“诃子裙”的争议,可能很多关注汉服的人也熟悉这个款式和相关争论。今天,就从我个人的观察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会产生“诃子裙”?争论“诃子裙”是否属于汉服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以及,那篇文章里有提到的“诃子裙”吊诡现状:一些资深的圈内大佬主张诃子裙属于“汉服”,但是她们很少买也很少穿;入圈数年或刚入坑的汉服爱好者主张诃子裙属于“汉元素”,但她们却是市场上的主要购买力。
流行文化催生下的大唐“形象”
几乎所有的汉服款式都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 自绘过程图
以“诃子裙”为例,它的古画依据主要是《簪花仕女图》,但《簪花仕女图》无法直接催生这个款式,它需要通过流行文化的孕育才能深入到汉服的潜在爱好群体里。
△ 簪花仕女图
△ 簪花仕女图
△ 《日月凌空》剧照
似乎没人质疑过,为什么汉服在谈论起源的时候总是会举例这个古画、那个古画,但很少可以拿出与之匹配的“原型机”。仿佛汉服一开始制作推广,这些服饰就已经是一个成熟得发展多种变化的样式了。这是因为,不论是设计上的尝试,还是形象熟悉度上的推广,这一步都已经由流行文化完成了。甚至于,汉服本生,也是流行文化催生下的产物。
汉服运动萌芽之初,我国的流行文化主要是影视剧。这种抹胸长裙外披对襟大袖薄纱的款式,最早也是在唐代背景的古装剧里大量使用,主要分成两大类,有外套的多用于身份高贵的成熟女性,另有一种抹胸外穿无外套的,多用于年轻或身份较低的女性(此处也指角色的不同阶段、处境)。
△ 《唐明皇》剧照
△ 《唐明皇》剧照
△ 《武则天》剧照
△ 《武则天》剧照
△ 《武则天》剧照
但此时还没有“诃子裙”这个名字,流行文化主要提供的是大家认同的古装形象。
其后“诃子裙”还伴随有十几年争论不休的“抹胸”与“裙”是连还是分的问题,也是因为形象来自影视,而影视只提供外观形象而不拆解服饰款式造成的。
△ 簪花仕女图
在文献中寻觅“名”以正法统
当抹胸裙这个款式进入汉服视野以后,需要给它一个文化身份,而最好的文化身份就是让历史为其背书。用一个名字来确立一个事物的正统性,对于人类来说,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重要且必须的手续。就好比“汉服”这个名字可以驱逐很多存疑的款式,比如今天我们聊的“诃子裙”,甚至于“汉服”这个合集里没有任何一个服装款式,但大家依然不会放弃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就是很多言行的正统性所在。
诃子之名,本来指的是唐宋时被誉为“药中王”的一味胡药,原名“诃梨勒”。《隋书》《旧唐书》中都记载它原产于波斯,而后在中国岭南也有种植。早年电视广告里有一个“学习累了就喝三勒浆”的品牌,这“三勒浆”之名就出自唐代以诃梨勒等三种胡药酿造的一种类酒饮品。《事物纪原》里记载,因为避讳后赵石勒的名字诃梨勒改名为诃子。
△ 书页出自《中国中草药图典 》
△ 网络图片
从中药“诃子”变成服饰“诃子”的原因在于一些野史记载。故事大同小异,说的是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安禄山抓伤了杨贵妃的“胸乳间”,就做了“诃子”来遮掩。
《是物纪原》
《是物纪原》
诃子,本自唐明皇杨贵妃作之,以为饰物。贵妃私安禄山,以后颇无礼,因狂悖,指爪伤贵妃胷乳间,遂作诃子之饰以蔽之。事见《唐宋遗史》。——《是物纪原》
这些记载最早不超过宋代,可信度并不高,从文字看也很难判断文中的“诃子”究竟是何物。高春明在《中国服饰名物考》里还引用了两句元曲“贴体衫儿淡黄,掩胸诃子金装”,得出结论其所指的服饰就是《簪花仕女图》中所绘。
△ 书页出自《全元散曲 》
周汛与高春明合著的《中国历代妇女妆饰》里,直接用“历代亵衣沿革图”将《簪花仕女图》与“诃子”连起来。
△ 书页出自《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
说实话,因为诃子本来的中药性状,我脑海里的画面一直都是橄榄型的金叶子贴满胸部。
△ 书页出自《野外常见中草药图鉴 》
前面提到这两本书都是早期服饰史的重要著作,早期汉服的款式形象与命名都与之相关。也就是说,从文献到名称的考据过程是由这些书籍完成的,也便构成了我们一开始那张示意图中的第二步。
汉服体系的“史本”之争
但是,偏偏也就是这个第二步造成了“诃子裙”的争议。
首先是这个考据过程其实是非常不严谨的,从形象到名称都无法做到环环相扣,还缺乏出土实物。不论出土的实物叫什么吧,反正就是没有对应的东西出土。但话说回来了,出土实物在早期汉服运动中是无关紧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资深汉服大佬们往往都主张无文物依据的“诃子裙”属于汉服,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以考古文物、文献考据的为依据衡量汉服真伪的思路是偏激且片面的。
这就关乎到“汉服”的历史之本究竟是什么了?
对于大多数近几年接触汉服的人来说,这个历史之本显然就是服饰史,这其中以文物最为重要。这个路线重背书、轻体系,缺点就是看起来款式百花齐放,其实彼此之间缺少关联,各自为政。
此外,就跟《迪奥“马面裙风波”的后观察:我们真正丢失的是什么?》里说的那样,这个体系重视的是“背书”而非考据本身,所以常常会出现一些扭曲篡改的问题,这个在“汉服溯源”以往的文章里也有提到。有的像“三裥裙”那样迅速塌房,有的则像“破裙”那样因为市场服从而从一个错误、存疑的问题而变成了圭臬。
△ 网络图片
而部分资深汉服大佬觉得文物不重要,总结归纳汉服的基本特征才更重要。只要符合基本特征,哪怕没有文物背书,也可以属于汉服(最不济可以给一个现代汉服的名头)。
这个路线的弊端也很明显。首先是特征界限的松紧度,太松了,满天下的服饰都能符合这个定义,不构成汉服运动以服饰区分民族的基本壁垒;太紧了,许多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古风服饰无法进入这个范围,导致汉服变成了几个大佬们的游戏,也失去了推广的意义。
其次是,谁来总结这些特征,谁来修改这些特征,依据又是什么?比如,汉服运动早期对于汉服特征的归纳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或“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更早之前还强调过“束腰”,以及要求必须做“中缝”“接袖”等。这些特征要求摆到现在的汉服款式来,几乎就没剩下几个符合了。
△ 网络图片
△ 网络图片
△ 网络图片
汉服理论的路线不论是哪个,都建立在清初汉人服饰断绝的基础上,在此之前的发展都被认为是可接受的自然演变、传承有序。但汉服运动初期并不重视明代服饰,可以说是对明代服饰几乎没有了解,这就导致了“汉服特征”出台早于对明代服饰的了解,而后就发现仅明代服饰就大多数不符合这些特征定义。而后又提出“以盘领、直领为其有益补充”之类的说法来打补丁,或者使用“道法自然”之类几乎没有指导性的词汇来模糊边界。
△ 明太祖像
△ 明代容像
△ 明定陵出土方领女袄(复制品)
“诃子裙”虽然没有交领右衽,但基本可以做到平面剪裁、宽松飘逸,且汉服商家生产的诃子裙也可以做到不使用拉链、松紧带等要求,所以它在汉服资深大佬们构建的汉服体系内容,属于汉服。
消费社交下的古风市场
但以目前汉服的现状来看,文物背书依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资深大佬虽然会肯定“诃子裙”属于汉服,但她们出席活动却从早年选择偏影视产物的汉唐风服饰改成了如今更有文物背书的宋明风服饰,因为她们依然需要用服饰来建构自己的形象。
那么“诃子裙”作为长盛不衰的热销古风服饰,谁在买呢?恰恰是那些主张其没有出土文物依据顶多算个“汉元素”的人在买、在穿、在晒。没错,就是这么吊诡且喜剧的局面。
这些主张“诃子裙”不属于汉服的人为啥成为了主要消费力?那当然是因为“诃子裙”的确有很大的消费价值,尤其在网络社交时代,它有很大的社交价值。就像《被迪士尼拦在门外的联名:究竟什么才是「汉元素」?》里的那位买家,她不喜欢迪士尼,且认为诃子裙不属于汉服,但她依然买了迪士尼联名的在诃子裙基础上设计的安娜公主裙去迪士尼拍照,因为产出的照片是有很大的社交价值的(虽然我知道很多人可能还是看不懂这段,可以肤浅地理解为,晒照可以引来许多点赞和关注吧)。
正是因为这样,市场上售卖的“诃子裙”也仅仅是外观形象类似,实际上结构、审美都不一样的东西。
一类是由齐胸襦裙发展而来的,是将齐胸襦裙的裙头装饰部分的加强,从而达到几乎可以包裹整个胸部的程度。
△ 网络图片
△ 网络图片
这类诃子裙的裙头性状一般为平直,装饰也为带状分布,很多穿着时会在中间加系带。
另一类是从《簪花仕女图》、影视剧款式发展而来,抹胸部分在胸前呈现出明显弧度,贴合曲线,装饰多为居中或发射状,系带加在抹胸与裙子拼接处。为了使这种抹胸裙不滑落,还会增加肩带。
△ 《武则天》剧照
△ 《武则天》剧照
△ 网络图片
△ 网络图片
第三种就是各种在诃子裙基础上设计而来的联名款、汉元素等等。由于不论是游戏造型,还是西式服装,抹胸裙就是很常见的元素,如果要与汉服挂上联系能选的也只有“诃子裙”,这就使得诃子裙获得了一种空前繁荣的假象。
△ 网络图片
△ 网络图片
大概在19-21年时,诃子裙迎来过一波回暖,当时很多汉服资深老大纷纷执笔力挺,认为这是市场认可“诃子裙”为汉服的信号。但结果就是,“诃子裙”热卖只是市场行为,跟汉服体系没有任何关系。毕竟,如果热卖能说明问题,今天T恤就是汉服了。
汉服款式构建的三步,虽然是环环相扣的,但也是彼此分离的。
△ 自绘过程图
曾有很多人提出,将诃子裙改名为xx抹胸裙,这样就可以和本就不牢固的“诃子”之名脱钩,转而寻求别的依据(毕竟抹胸找点沾边的文物还是能找出来的)。这个提法其实颇有丢卒保车的意味,也就是回到了保留第一步中由流行文化输送的形象和第三步市场热销的成果,重新搭建中间第二步的命名与考据过程。
可见很多人争得面红耳赤的考据,在当下的汉服市场里并非最重要的东西。比如,迪士尼联名的汉服/汉元素,迪士尼提供了第一步里流行文化的形象基础和第三步里消费社交的市场价值,实现它的款式究竟是诃子裙还是别的什么,也就是第二步,其实无关紧要。因为商家总是能想出说辞的,买家也会为了自己的购买行为去脑补这块的。
然而第二步又是必争之地,它决定了汉服路线走历史文物道路还是走特征建构道路。大佬们不穿诃子裙,却依然要为诃子裙摇旗呐喊,其根源也在这里。但对于商家来说,两边谁胜出在商品上也就是写“汉服”还是写“汉元素”的区别。
话说回来,能争的似乎也只剩下第二步。因为“流行文化”不是谁可以左右的,市场也不是轻易可以扭转的。除非汉服圈大佬们与商家结成利益联盟,鼓吹出一些款式让个别商家抢鲜上市,否则第二步也只剩下文本之争。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春梅狐狸
查看原图 19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