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2亿多年前,三次干涸又三次“复活”的神奇湖泊

图片
海拔 –154.31 米的艾丁湖,是世界第二低地。它从一个碧波荡漾的巨型淡水湖演变成标准咸水湖的过程,是一部气候环境变化的纪录史。
早春的风,刚刚开始在低矮的山坡上与黑鳞顶冰花明黄色的花朵纠缠,艾丁湖的水面就开始活泛起来。其实,一个冬天,它也并未干涸或冻结,但随着春风的吹拂,你便能感觉出那扑面而来的生机和活力。
图片
艾丁湖(Aydingkol Lake),位于吐鲁番盆地最低处,海拔 -154.31 米,是仅次于约旦死海的世界第二低地。
“艾丁”的维吾尔语意为“月光”,因湖中结晶盐的晶莹洁白而得名;又因位于觉洛塔格山北麓,所以古代称其为“觉洛浣”。
在近 100 年时间里,三次干涸又三次复活的艾丁湖,此时的湖面已经小到可以一眼望穿的地步,让人们恍然以为,这就是一洼水塘,与壮观二字毫不沾边。以至于让人怀疑,如此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洼,何以担得起月光湖的名头。
图片
小小一汪水的艾丁湖,依然是游客们喜欢光顾的景区 /申佳霖 摄
但你不知,在你沿途而来的路上,那满目微闪着银光的茫茫荒野,都曾是它的湖底。那裸露着的、像大地褶皱一般银白色的盐结晶,才是它湖水充盈时曾有的模样。
每至深夜,盐结晶在荒野孤月的掩映之下,如一面巨湖之上洒满了清冷的银色月光。在地面上还将醒未醒的早春,艾丁湖周围地下暗渠里已开始流水汩汩,仿佛从远古的地下唤醒冬眠的万物。那是来自天山山脉融化的雪水,它渗入地下,沿着迷宫一般错综复杂的地下径流的脉络,缓缓向艾丁湖汇聚。海拔低至 -154.31 米的艾丁湖,是整个吐鲁番盆地水系的最终归宿地,是无法逆转奔流走向的最终目的地。
低海拔一直是艾丁湖进入人们视野最显著的特征,或者说是“湖设”。每次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被重新测定的时候,艾丁湖国内海拔最低就会被拿出来做对比。
而事实上,艾丁湖的独特,不只有“低海拔”这么简单直白。
科学家根据艾丁湖周围大量更新世时淡水湖泊的沉积物和螺类化石推测,200万年以前,艾丁湖还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 
在过去的几百万年时间里,因为气候变化、地质结构改变、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影响,艾丁湖从一个浩瀚磅礴、碧波荡漾的巨型淡水湖,演变成如今这个卤水资源和固体盐类沉积资源富足的标准咸水湖,它的变化过程就是一部气候环境变化的纪录史,每一帧画面都展示着大自然的威力。
新疆地理学家胡汝骥在他的专著《中国天山自然地理》中写道:“艾丁湖形成于 2.49 亿年前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时期,面积曾经很大。”
清宣统元年(1909 年)绘制的吐蕃厅图中,显示艾丁湖水面面积为 230 平方千米;20 世纪 40 年代的记录则显示,艾丁湖东西长约 40 千米,南北最宽约 8 千米,而且湖的周边有极为广阔的盐光板地和盐沼泽连成一片,总面积约 152 平方千米。
考古学家还在艾丁湖的周围,发现了一些文物古迹,顺便证明了有史以来湖水面积的浩瀚。据考古学家考证,有一处新石器遗址在湖周海拔 -37 米处,一处汉代烽火台位于湖周海拔 -141 米处,而有一处唐代烽火台,则位于湖周海拔 -150 米。
专家根据这些遗迹的位置分析,艾丁湖的古湖盆,基本是在海拔 -100 米,而其面积则可能有 450 平方千米之大。通过对汉唐时位于艾丁湖边的烽火台的分析,汉唐时艾丁湖也有约 300 平方千米的湖水面积,这些记载和如今我们一眼望穿的小水洼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对比。 
满月渐渐浮现在天边,站在已干涸的湖盆里,燥热的风突然凉意四起,让人有些恍然,这曾经烟波浩渺的湖泊,怎就只剩了这不起眼的一洼水塘,还得靠岸边的石碑标识,才认得这里是著名的艾丁湖。
夜凉如水的感觉扑面而来,留存着某种隐隐然的悲伤,很多湖泊的干涸是人类无法扭转的变迁。既然无法彻底扭转,不如趁着此时,阅尽其美,留一抹记忆在脑海中。
经过多年梳理,地理学家找到了艾丁湖水源补给的线索:它所获取的地表水主要来自发源于天格尔山东南麓的阿拉沟河;而给予它补给的地下径流,则多来自吐鲁番盆地北部、东北部博格达山南坡众多河流转化的地下水,这些河流在下游以平原泉水的方式补给着艾丁湖。艾丁湖水面三次干涸又三次恢复,与这些地上地下径流的丰枯变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这些水源的丰枯变化,不仅因气候而改变,人类的引流灌溉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艾丁湖东、北、西三边,你会不经意看到一个个似乎有着某种规律的土包,矮矮的,不起眼却总能让人不由自主地关注到。这就是被称为“地下长城”的坎儿井,那些土包正是坎儿井竖井的井口。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坎儿井,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坎儿井时至今日仍在发挥作用,是围绕在艾丁湖周边一直延续至今的农业灌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一个个小土包,就是坎儿井竖井的井口 /吾普尔 摄
相较于地表径流,艾丁湖周围的地下水资源更为丰富,坎儿井事实上是通过人工挖掘,不用任何动力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一种水利工程。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出水口和涝坝组成,巧妙地利用了天山与吐鲁番盆地的高差以及戈壁地质条件进行开掘,自然引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只不过,通往农业灌溉区的水多了,地下径流补给艾丁湖的水自然就少了。
尽管主湖区已经成了一洼水塘,但其美丽依然不可掩盖。丰水季节,湖边的芦苇随风荡漾,湖水泛着浅绿色的褶皱,一层层向湖边泛白的盐层涌去,湖里偶尔可以看见小鱼,隐约露出青色的背脊线。不远处,红隼、鸢在湖面上展翅盘旋,偶尔贴湖而飞,从芦苇丛中抓出野兔、老鼠之类的“口粮”,心满意足地飞走了。
图片
艾丁湖里优雅的白鹭 /申佳霖 摄
你会不经意间遇见几只白鹭,它们互不干扰、形态恣意地在湖边涉水漫步,偶尔昂起头,眼神漠然,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它们无关。
青灰色的天空、并不清澈的湖水、迎着夕阳微微摇摆的苇花、身影孤冷的白鹭,像宋徽宗笔下的水墨画,静美而怡然,一派“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的景象。
但这宁静常常会因为一群野鸭的到来而被打破,它们不知从哪里突然就冲入湖中,成群结队地游弋、嬉戏。野鸭一贯喜欢热热闹闹、鸣叫欢腾的群居生活。这和白鹭颀长优美踽踽独行的样子形成强烈反差,倒使得艾丁湖的画面显得不那么单一枯燥了。而你,恍然间仿佛看见了千百年前艾丁湖碧波荡漾的模样。
图片
秋色中浅浅的一汪艾丁湖,成了鸟类的乐园 /申佳霖 摄
事实上,眼前的水域只是艾丁湖最小的组成部分,《中国新疆河湖全书》中记载,完整的艾丁湖由三部分组成,湖滨为湖积平原,宽 500 ~ 1000 米,这一圈内含有大量盐类,由于强烈蒸发,形成了坚硬的地表盐壳地,汽车可以轻松地在上面行驶而盐壳不碎裂;中间大部分是盐沼泽,下面是淤泥,有柽柳、盐穗木等盐生植物生存;湖心则是晶莹洁白的盐晶。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的数据显示,由于湖周地下水带来的土壤盐分较高,又经过干旱气候的强烈蒸发和浓缩,艾丁湖的湖水矿化度已高达 210 克 / 升,成为中国矿化度最高的湖泊之一。
因为这种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除了生动有趣的鸟类之外,艾丁湖还是盐生植物的乐园,科考队员在湖周发现了大量的盐穗木、盐节木、盐爪爪、盐地柽柳、花花柴、骆驼刺等盐生植物,在这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植物景观。
图片
盐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 /段士民 摄
顾名思义,盐生植物是指生长在盐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的植物,又称“盐土植物”。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盐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是有害的,通常土壤中含有 0.05% 的盐时,许多植物就已无法生存了,但盐生植物可以在含盐量为 3% ~4% 的土壤中生长。而在艾丁湖旁茁壮成长的盐生植物,其含盐量更是高得惊人。
艾丁湖边最容易找到的就是盐穗木,这种蛋白质含量与苜蓿相近的盐生植物,是干旱区的一种优质牧草,它可以在含盐量高达10%的土壤里正常生根发芽。
所以,艾丁湖周围的土地便是它的乐土,一簇簇灌木状的盐穗木分布在湖区周围,为那茫茫荒滩点缀上丝丝绿意。每到春季,盐穗木蓝绿色的肉质小枝,就成了羊群、牛群的美食,而到了夏季,因为盐穗木体内含盐量太高,被牛羊嫌弃而远离,它便可以不受干扰地茁壮成长一段时间。除了盐穗木,在 4 月底,你会在艾丁湖周围看到骆驼刺玫红色的花枝,而到了 6 月初,你还能在湖边看到绽放粉色花朵的多枝柽柳。
这样充满生机的画面,很容易让人忘记艾丁湖不远处就是茫茫荒漠。但那荒漠确实存在,那里除了干涸的湖底盐层,就是满眼灰黄的土地,会让人不禁思考,居然是在这样的荒芜之中,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绿洲之一——吐鲁番绿洲。
艾丁湖地处极干旱的大陆性荒漠气候区,干燥炎热到让人感觉土地会随时燃起熊熊地火,而你我有可能瞬间化作一缕青烟。
盛夏时节,艾丁湖的地表温度会达到 70 摄氏度,这不是什么特殊情况,不过是它的日常。在巨大的湖床上顶着烈日前行的人,偶尔会突发奇想:是不是因为极度干旱,这一带才会经常出现海市蜃楼?
海市蜃楼可遇而不可求,但雅丹却真实存在。干热的气候,造就了离湖区不远处独特的雅丹地貌,这些形状奇特的雅丹,是由土状沉积物在风力侵蚀搬运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沉积于宽阔河谷内特殊的黄土丘造型,组成了绵延数十千米的众多怪异“建筑群”,千姿百态、无奇不有,被誉为风蚀地貌的自然博物馆。
虽然变成了一洼咸水湖,艾丁湖依然没有成为一个“柴废”,它依托丰富的盐资源,为工业领域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卤水和固体盐类沉积资源,比如晶间卤水、石盐、芒硝和无水芒硝等原料,由此而生产出大量的精制盐、工业用盐、粉精盐、加碘盐、原硝、硫化碱等化工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外。
曾经,浩瀚无边的艾丁湖折射着远古月亮的光芒,犹如一面巨大的明镜,映射着湖周别样的生机和景致。
如今,这明镜已不断萎缩,时隐时现,而周遭那泛着淡淡银色的干涸湖床,夜色中白鹭形单影只的舞姿,一切都在无声中散发出伤痛,留下一曲“湖水去欲尽,落月不复斜”的悲伤曲调,它还是远古歌谣中的月光湖吗?
·
文源:《旱域探奇湖:亚洲中部干旱区的22个湖泊》
作者:刘瑛
文中图片来源已标注
编辑:张润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