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有的老年人因头痛或头昏做了个脑CT检查,发现有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或脑萎缩,结果吓得不轻。实际上这些情况是做脑部CT和核磁最容易“意外”发现的。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很多人一看到这样的结果,就自己吓自己,紧张得不得了。
作者:陈鲁原
单位: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广东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
来源:鲁 原 心 论 坛
腔隙性脑梗死--CT或MRI检查的意外发现
中老年人头颅CT或MRI检查报告,总是少不了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甚至多发腔梗。腔隙(lacune)这个名词,早已有之,因病理学家尸检发现脑组织上的空洞而命名。1965年,神经病学家Fisher首次系统阐述,腔隙是脑深部小的梗死灶,进而演变为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后来,腔梗概念被影像学借鉴,在CT和MRI报告中广泛使用。中老年人头颅CT或MRI检查报告,总是少不了腔梗,甚至多发腔梗。腔梗的概念,在影像科大夫中很流行。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很微小的脑梗死病灶,直径一般不超过1.5厘米,是由脑的小动脉的末梢支血管的管腔闭塞引起。由于末梢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只引起缺血性微梗死,形成所谓的腔隙,一般危害较小。由于梗死的部位位于大脑的相对静区,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障碍,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做头部影像学检查或是尸检中才得以发现,故又被称之为“静息性梗死”或“无症状性梗死”。
应当指出,“腔隙”不一定等于腔隙性脑梗死,例如老年人的脑小动脉硬化造成血管与脑组织之间的间隙扩大;间隙中液体成分较多,容易在核磁共振成像中表现为腔隙样的改变。这种所谓临床下的腔隙灶往往在作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时才发现。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肖哲曼教授告诉《武汉问医》,“腔梗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很多人是因为年龄大了的增龄性改变,并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经常在门诊看到一些拿着CT或核磁共振片子的人紧张异常,就是因为检查报告上写着“腔隙”或“多发性腔隙”的字样。实际上完全不必害怕。
2013年AHA/ASA发表的《21世纪卒中定义更新》中,并没有涉及腔梗定义,仅在正文出现两次lacunar(腔隙)。2014年AHA/ASA版本与2015年中国版本的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均未提及腔梗。虽然腔梗叫得欢,但是,针对脑梗死的重要指南中却没有涉及腔梗。
新的研究结果表明,腔梗的病因不一定是小血管病变,大动脉病病变或心源性栓塞亦可导致“腔隙性”病灶;小血管病变也未必就是腔梗,也可导致面积较大的梗死。换句话说,虽然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多表现为“腔隙性”,但“腔隙性”梗死未必都是“小动脉闭塞性”。不过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经医生查体又是正常的人,应由医生结合片子作出具体分析,不要一概先入为主地认为就是脑梗死。另一方面,即便是腔隙性脑梗死,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没有造成严重危害,也不必要担心。只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以后定期的做健康体检就可以了。
脑萎缩--人老了脑体积也缩小了
随着体检及影像学检查越来越普及,很多老年人在做完头颅CT后看到报告单上写着:“脑萎缩”。什么叫脑萎缩。顾名思义,脑萎缩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来的脑体积变小,细胞数目变少。用医学术语描述出来就是“脑回变窄,脑沟加深,脑室增大”,提示脑萎缩。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年龄。我们都知道白发苍苍与满脸皱纹是岁月的痕迹,却不知很多的脑萎缩其实也是时间的刻画。
产生脑萎缩的原因也包括病理性(疾病)因素。有些疾病可导致脑萎缩,使脑血管长期慢性缺血,导致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微血管的有效血液灌注不足,脑组织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脑细胞形态及功能受到影响,即形成脑萎缩。
白发和皱纹是看得见的衰老,而人脑的衰老也是岁月的刻划。大多数正常老人的脑萎缩为增龄性脑萎缩,是人体衰老的生理过程,属于生理性脑萎缩。随着年龄增大,部分脑细胞逐渐出现程序性死亡,这种过程在我们步入成年阶段就开始出现了。早期阶段,脑组织大约每10年才萎缩2%,到60岁以后这种过程就变得十分突出,脑组织每年就要萎缩0.5%~1%。正常人脑重量约1500克左右,而80岁老人的脑重量减轻10%左右。也有研究表明,人到40岁以后脑细胞数目会逐渐减少,50岁可减少20%,70岁后减少20-30%。这种生理性脑萎缩通常为弥漫性脑萎缩,不一定出现记忆力减退等表现。故一般不用紧张,可以不用治疗。
神经病学专家肖哲曼教授认为,随着年龄的老化,正常老年人出现轻度的脑萎缩,只要不出现记忆力、判断力、计算力、日常生活能力的减退,就没必要因为脑CT或核磁检查出了脑萎缩而紧张焦虑,更没有必要抱着恢复正常的目标到处去看病。
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症是不是一样的啊?
不少老年人看到CT报告单上写着:“脑萎缩”之后,从此满面愁容:我要得老年痴呆了,我将会失去记忆,忘记家人,没有任何生活质量了。真的是这样的吗?脑萎缩和老年痴呆症还真不能混为一谈,因为脑萎缩根本就——不是一种疾病!
痴呆常常伴随着脑萎缩,这种萎缩可以是弥漫性或局灶性的,但痴呆与脑萎缩的严重程度不一定相关。痴呆的早期诊断并不依赖于CT或者磁共振上的“脑萎缩”的表现,更重要的是病史及现代医学逐渐发展起来的生物标志物。生理性脑萎缩不一定会发展成痴呆。但如果某些关键部位如颞叶海马区、前额叶萎缩,则可能出现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性痴呆)症状。
美国研究人员在《神经病学》杂志线上版发表论文称,年轻时保持心脏健康有助延缓脑萎缩,相比那些不在乎心脏健康的人,在年轻时即关注心脏健康并能保持一颗健康心脏者,在人到中年后其脑容量更大。这一结论是研究人员对518名目前平均年龄达51岁的人群长达30年的生理数据和日常行为数据进行追踪、分析后得出的。在研究开始阶段心脏健康状况较好的人,在中年时的大脑平均容量也较高。
对于有脑梗死(即我们说的脑中风,不是脑小血管病)的患者而言,坚持地中海式饮食(提倡蔬菜、水果、鱼、肌肉、坚果、橄榄油),保证睡眠,加强体力及脑力锻炼,是可以预防脑萎缩。
得了脑萎缩怎么办?
➤ 筛查危险因素:需要去专科医师咨询,了解脑萎缩的原因与危险因素。
➤ 预防与治疗:根据专科医师的建议进行预防和治疗。通常情况下:
1) 弥漫性脑萎缩可以是生理性,如果没有记忆力等减退,可以随访观察;也可以是病理性,若有记忆力等减退现象,则需要治疗。
2) 局灶性脑萎缩通常是病理性的(需要治疗)。
3) 结合年龄判断脑萎缩,如果萎缩的严重程度与年龄不成比例,需要进一步查找病因(需要治疗)。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老年病科的主任李海聪教授认为,对于脑萎缩,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良策,做好积极的预防工作,让大脑慢慢变老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TA说,高山:发现了“腔隙”是不是很可怕?百度百科
[2]老同志们被CT吓得不轻,怎么我脑萎缩了? 武汉问医
[3] 何育生:脑萎缩会转变为老年痴呆吗?新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