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西安市碑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草案公示发布。
碑林区区域跨越明城墙,形成城内城外两部分,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的城区,全省、全市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最密集的城区。
区划下辖8个街道98个社区。2020年碑林区常住人口75.68万人,土地总面积23.3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均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全域均为城镇空间。
到2035年,碑林区常住人口达70万人。
一、总体定位
活力都市服务中心、千年积淀文化窗口。一个面向国际的具有大西安历史文化特色和符号的城区,世界认知西安的窗口,商贸服务中心、人文旅游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科技创新特色区。
二、规划愿景
到2025年,成为科技转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初步建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
中心城区在求同存异发展,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2+4+1”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底线管控,挖掘区内优势资源,初步实现“文化+”、“教育+”、“立体+”的特色空间;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大密度路网骨架、高保障基础设施的示范城区;规划引领,刚弹结合,实现规划管理一张图。
到2035年,全面建成智慧、高品质生活、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
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吸引高素质人群回流,建设成为人文特色经济强区;改善环境,延续文化的特色,形成功能完善低碳的宜居之所;建设成为建成智慧、高品质生活、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
到2050年,全面建成生态宜居、繁荣富裕、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
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区典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富有创新活力、繁荣富裕、幸福宜居的国家中心城市示范区。
三、提升能级
1、融入区域协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交通同网:发挥老城主干道优势,打造中心城区门户形成“一横三纵”骨架路网体系。
产业同链:发挥老城区产业链条优势,协同莲湖、新城、雁塔等周边老城区,创新商贸、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科研文教产业体系,统筹共同产业资源,打造老城区商务服务中心。
生态同治:以城市结构性绿地为主线,增强线型绿地延续性。增补绿化节点,协同莲湖、新城形成绿色生态“老城区”。
民生同保:推进公共资源一体化整合,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实现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2、优化空间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区
两横:沿东大街为主的文化展示轴;沿友谊路为主的产业发展主轴线。
三纵:沿长安路、友谊路为主的现代服务轴;沿经九路为主的产业发展主轴线。
井字核心:依托地铁轨道交通在碑林区的四个换乘站形成井字型核心。
多片区发展:依托井字核心及两横三纵的发展轴线,形成6个功能片区。
皇城历史文化展示区:依托历史要素发展为文化展示、文旅一体的现代服务区。
中部创业设计产业集聚区:以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为核心,着重发展创新、创意设计的发展集聚区。
经九路两宫一市文化发展区:经九路沿线依托八仙宫、兴庆宫和大唐东市发展文化展示、文旅一体的商贸服务区。
长安路CBD区:长安路沿线为西安经济联系重要节点,国际交往重要窗口,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
东部智能制造创新区:依托交通大学等院校及七七一等科研院所,发展服务产业、信息处理等功能整合的智能制造创新区。
西部研发产业服务区:依托西工大等院校及光机所等科研院所,打造集科研、科普于一体的航空航天产业区。
3、完善服务设施,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
区级设施—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生活圈四级设施配置体系。
4、完善服务设施,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
5、强化绿地底线,筑造生态保护协调格局
一轴一廊:沿环城南路东西向延展的景观主轴和沿环城东路-太乙路延展的次要景观廊道。
三核多节点:永宁门广场、小雁塔和兴庆公园为主的景观核心和多个组团级绿地节点。
6、强化绿地底线,筑造生态保护协调格局
结合城墙、护城河、环城公园打造兼具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与蓄洪滞洪功能属性为一体的高品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标志性景观,通过“织水、望水、亲水”来营造多样化空间。
织水:沿河道两侧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商业设施、休闲文化设施等,通过增加公共功能来塑造沿河活力,激发滨河价值。
望水:建立与河道垂直方向的公共开敞空间,让人们可以从周边道路通过开敞空间视廊看到河道景观。
亲水:结合城市用地功能选择合适区段,将河道堤岸改造成亲水岸线。
7、增强城市韧性,构建绿色智慧基础设施
优化干路网,完善支路网,逐步打通断头路;优化交通节点,提高立交服务水平;重视交通组织,通过区域交通循环,提升路网整体效能;
构建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相结合的一体化公交网络;增加公共停车位供给,重视停车管理;建立特色慢行系统,塑造宜人的步行环境和城市景观。
四、碑林特色
1、“文化+”——以用促保,传承历史文化
建立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街巷道路——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全要素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RBD:以碑林区内的历史文化要素为依托,将传统要素进行活化,打造集历史资源、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一体的RBD服务片区。
三学街RBD片区:继古承今,文化植入,打造传统文化研学基地。
小雁塔RBD片区:依托小雁塔历史要素,结合周边高端配套,形成文旅商休闲区。
建国门RBD片区:依托西安事变旧址及城墙老菜场,打造集红色文化及市井生活文旅区。
两宫一市RBD片区:依托文物古迹资源,传承信仰,打造“两宫一市”文旅空间。
2、“教育+”——科研转化,营造科创空间
加快知识转化,构建“1+3+7+N”的“教育+”空间结构
一轴:以友谊路和金花南路为纽带的硬科技产业轴
三区:西部聚集区、中部聚集区、东部聚集区
七圈:环大航空航天创新圈、环大智慧健康创新圈、环大智能建造创新圈、环大智能制造创新圈、环大科技产业园创新圈、环大金花慧谷创新圈、环大文化科技创新圈
N:指以N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优势学科产业交叉融合为契机,实现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开放融合。
3、空间整合——“科研转化,城市更新”
4、“立体+”——强化复合,利用地下空间
划定地下空间分区
重点区域优先保障交通市政设施,人防设施按标准配建,商业空间作为补充。
强化TOD复合空间:强化南稍门、咸宁路等轨道站点核心区用地的复合开发利用,设置分层功能,从立体上强化商业功能,采用分层出让的方式,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
5、文化传承、特色引领——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构建“二轴二廊四区多节点”的总体风貌
二轴:沿经九路、环城南路、环城东路形成的文化景观走廊
二廊:沿东大街、南大街形成的通视走廊
四区:
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区: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特征的区域;特色生活风貌区:体现现代城市建设成就和特色的城市区域;
两宫一市风貌展示区:以八仙宫、兴庆宫和大唐东市为区域形成展示区;特色商贸风貌区:沿长安路两侧形成的特色商贸风貌区。
多节点:门户空间及多个景观节点和绿地景观节点
通视走廊管控:
钟楼至东、西、南、北城楼划定文物古迹通视走廊。钟楼至东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50米;至西门城楼通走廊宽度为100米;至北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50米。通视走廊内外的建筑高度应按相关要求进行控制。
文化景观走廊管控:
环城公园及兴庆路沿线。管控范围为轴线两侧各1个街坊区域。加强建筑高度、建筑体量的管控,重点进行不同建筑风格之间的协调,注重轴线两侧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
节点管控:
以城墙、钟楼、护城河、兴庆宫为核心的城市节点。突出片区文化底蕴,提升整体形态与空间辨识度。将体育场区域、西北工业大学片区作为承载现代碑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空间,提升公共活力.
天际线管控:
重点营造城墙、长安路、友谊路等重要道路沿线的天际线,两侧设置不同规模的开敞绿地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并对其高度和容积率等各项指标进行控制,形成舒缓灵活、起伏有度的界面。
构建秩序完整协调的建筑高度分区:
加强建筑高度整体管控。合理建构三维城市建筑高度分区模型,形成区域七个高度分区。无限高区域、80米限高区、54米限高区、36米限高区、24米限高区、12米限高区、9米限高区。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关注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读懂中国!
- END -
长安范儿
有态度的生活方式
最有范儿的生活服务型平台
与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