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月,曼哈顿计划的终局时刻,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引爆。
一位名为Joan Hinton的年轻美国女孩在40公里外的小山丘上,全程见证了这一切。
她以核物理学家的身份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发。核爆炸产生的热风从面前呼啸而过,眼里出现的是一片神奇的光海。
光芒变成了蘑菇云,与清晨的太阳竞相争辉,巨大的爆炸化作了毁灭性的美。
但她没想到,一个月后,同样的爆炸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接连上演。
烧焦的肉体、倾塌的建筑、生不如死的受辐射者...当爆炸现场的惨状传到Joan Hinton的耳中时,震惊与错愕之余,她对自己所参与的核研究变成杀人兵器一事,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原子弹的实地爆炸,永远改变了战争与历史进程,也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以此为契机,她开始思考人生的转向。在接触到中国与社会主义思潮之后,她毅然决然踏上遥远的东方土地,在这里走完自己的一生...
Joan Hinton | wikipedia.org
出生于1921年的芝加哥,Hinton的父亲是律师,母亲是当地知名教育家,再往上追溯,《牛虻》这部影响后世的小说,出于她的曾姑祖母之手。
不错的家境使得Hinton得以接受优秀的教育,在1944年拿下威斯康星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她凭借出色的能力,成功入选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作为曼哈顿计划中少有的女性研究者,Hinton最初的预想是,核武器只在战争中起着震慑作用。
但她却从没想过,日本军国主义直到最后关头仍在负隅顽抗,美国政府最终决定,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
客观来讲,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战争的结束,避免无数无辜民众继续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但对Hinton个人来说,亲自参与研发的项目成果,最终却变成了屠杀无数人的兵器,并且会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那般,永远威胁着全体人类。
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变成了全人类的刽子手。
战争结束后的那段时间,她放弃了核物理相关的研究,转而四处游说,呼吁美国政府让核电技术国际化,让核物理造福人类,而不再是单纯地造成死亡。
她说,自己不想把一辈子都花在研究如何杀人上,她想靠自己的双手来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虽然战争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冷战又给世界带来了新的阴影。对美国彻底失望的Hinton偶然接触到了中国与社会主义,在她心中,这才是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国度。
不顾家人的反对、舆论的冷嘲热讽、对她带着一身知识远赴他国的“叛国”指控,Hinton毅然决然踏上了遥远的东方土地。
从此,她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寒春。
寒春在延安 | wikipedia.org
最初来到中国时,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寒春在上海为宋庆龄工作,在她的帮助下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
1949年,她搬到延安,住进条件艰苦的窑洞,亲眼见证了中国人民是如何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依然为了建立理想中的国度,乐观积极地奋斗。
在前往中国的过程中,她认识了和自己一样来自西方的Erwin Engst,Engst当时在延安帮助当地农业发展,投身畜牧业技术改造,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做阳早。
阳早不计国籍、不辞劳苦,日夜为了众人操劳的模样,与寒春心目中的理想形象逐渐重叠。
两人相见恨晚一拍即合,那段共同走过的艰苦时光成了两人的珍贵回忆,也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1949年,在挂着毛泽东和朱德像的窑洞里,阳早与寒春成婚。墙上挂着红旗,绣着“万里良缘,圣地花烛”八个大字。
寒春与丈夫阳早 | wikipedia.org
来自美国的顶尖核物理学家,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新的畜牧业研究。
50年代到了西安,两人开始琢磨怎么改良奶牛的品质,通过研发和改进给奶牛喂饲料的机器,新的饲料机迅速推广向大江南北。
随后他们被调任北京,担任编辑和翻译。但稳定的生活并不是两人想要的。
为了与奶牛为伴,他们辞去了在北京安稳的文职工作,主动申请调到郊区的公社,继续投身畜牧业研究和农用机械研究制造。
牛奶管道的自动洗涤与消毒、奶牛场成套设备研制、牛场设计和中间试验、奶牛胚胎移殖推广...从养牛到牛奶出厂的任何一个环节,夫妻俩都尽心尽力,一次次打破现状、突破极限。
1982年3月,阳早、寒春负责的《牛奶管道的自动洗涤与消毒》项目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
1982年10月12日,机械工业部周建南部长签发聘书,聘任阳早、寒春为机械部顾问。
1988年12月,阳早、寒春主持的《奶牛成套设备研究、牛场设计与中间试验》项目被机械电子工业部授予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功夫不负有心人,寒春负责的牛奶冷冻奶罐的研发项目,达到了美国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替代进口产品占领了中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
从50年代到90年代,一路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波折、腾飞,寒春与阳早花了几十年,用奶牛养殖和牛奶消毒等一系列技术,一步步改变着中国的畜牧业现状。
1993年,寒春与兄弟在北京的农场 | wikipedia.org
在此期间,她也因为自己曾经的身份被质疑过。
1952年,刚来中国的第三年,她在亚太和平会议上谴责核武器的使用,呼吁国际社会正确对待核武器。
消息迅速发酵、变调,在美国本土,她对和平的渴求被解释成了“叛国”,媒体将其诠释为她要参与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回过头来对付美国。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时,寒春是否参与研发再一次成为话题的焦点。
她反复强调,中国的原子弹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自己所贡献的领域,只有畜牧业。
1998年,北京农场里的寒春 | wikipedia.org
种种杂音都没挡住她的步伐。在1996年面对美国媒体“为什么在中国留了这么久”的提问时,她说,“我们从来没打算过待这么久,但这里有我们一直投身的事业。”
2004年8月,中国开始实施“绿卡”制度,寒春成为第一个获得中国“绿卡”的外国人。
2009年,她还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这位外国老人,甚至给中央领导递过纸条,反对拆迁。
他们的儿子阳和平生在北京,长在北京。
对于很多媒体和中国友人送给他父母的敬辞——“白求恩式的共产主义战士”,这几乎是中国对外国人的最高礼赞,阳和平的反应则是,“说不上,没必要”。
她的丈夫阳早在2003年离开了人世。丈夫离开7年后的2010年,寒春在北京协和医院,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途。
两位老人的骨灰被一齐撒在陕北定远县三边牧场——这是在六十多年前,他们为了追寻革命的信仰,最早来到的土地。
老年寒春与杨振宁 | wikipediar.org
阳和平和他的父母一样,常常缅怀毛泽东时代,而对当下中国的腐败、崇洋、物质至上的现状表示不满,“我母亲在最近几十年里,经常在一种失望的情绪中度过,非常痛苦。”
他说:“我在中国接受马列主义,在美国接受西方主流思想。两种思想老打架,我困惑了好长时间……很多人都是从信仰危机的深渊里爬出来,有人爬到左岸,有人爬到右岸。我爬到左岸去了。”
作者:银河牛油果
编辑:框哥
版式设计:郑子善
查看原图 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