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双跨版
报道
黄埔这座“城”
究竟有何魅力?
■ 编者按
近期,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隔九年访华,首站选择广东广州,再次到访国家级双边合作的标杆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
为何是中新广州知识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能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分量。
△中新广州知识城 李剑锋摄
奠基十三年来,中新广州知识城从123平方公里扩容至23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扩张至100万人,实有注册经营主体数超2.45万家,注册资本近6248亿元。
引进战略科学家28名,集聚高层次人才超1300名,总量位居全市第一。
近三年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速分别达19.94%、50.92%、32.23%,高质量发展态势强劲、韧性十足。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先行区、试验区、功能区、示范区。2020年获国务院批复《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总规》),将其定位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在《总规》的引领下,中新广州知识城正不断提升国家级平台的显示度、集中度,“湾区创新策源地”加速释放新动能,“知识创造新高地”跑出发展加速度、“国际人才自由港”迎来人才集聚期,“开放合作示范区”打开国际知名度。
但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使命不止于此。当前,中新关系提升为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中新广州知识城这片具有特殊战略意义的土地,对其进一步发展的谋划,不仅要放到特别的历史时空和国家大局中思考,更应始终在空间上置身全球、在时间上瞄准未来,主动担起国家战略使命:
对内,服务新发展格局,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并成为关键核心领域自主创新的“策源地”,成为制度性开放和深层次改革的“新高地”;对外,则成为一面更具实力和说服力的“窗口”,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诠释者”。
未来,中新广州知识城将以打造中新高质量合作新样板为目标,携手新方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级、现代产业量级、开放合作层级,推动两国合作再上新台阶。由此,中新广州知识城才能真正发挥出打开局面、占据主动、带动全局的战略作用。
这是一场新的跨越,也是一次新的出征。
今日,南方日报推出“聚焦中新广州知识城”特别报道,通过走访中新广州知识城生产一线,捕捉生活一域,对话智囊一组,全方位呈现知识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提供更深层次的标杆和样板。
统筹:陈思勤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吴雨伦、刘珊、傅鹏
王一晴、陈思勤
↓滑动查看↓
知识经济成色十足
挑起大梁的现代产业集群,是中新广州知识城里的“知识命脉”。
驱车沿着九龙大道行驶,一座座崭新的楼宇、园区屹立两旁。13年时间,足够崛起一座产业新城。从荒地造城到产业集聚、人口激增,这是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生命张力使然。
△贾自豪 摄
就在几天前,全球制药巨头瑞士龙沙集团将其建企125周年庆典,办在位于知识城的龙沙生物技术工厂里。这座于2021年5月投入运营的工厂,2022年产值便已超数亿元。
在知识城投资设厂,龙沙生物技术业务全球总裁Jean-Christophe Hyvert坦言,“这让今天的龙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
百济神州、诺诚健华、康方生物、恒瑞医药等世界知名生物医药项目组成强大“朋友圈”,在知识城盖起连片厂房,龙头企业落地一座城,带来了“产”的集群发展。
今年2月,广州市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动工,投资百亿、产值百亿的孚能科技项目在知识城正式开工,将建设年产能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知识城抢滩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步伐正在加快。
历经13年发展,知识城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三集群两高地”,筹建产业项目154个,预计达产产值超5500亿元,在国际上打出知名度,引力效应愈发强劲——
△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生物医药价值创新园区内
集聚了多个重大生物医药项目
贾自豪/摄
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二期工厂已竣工,三期工厂完工后总产能将达到6.4万升,未来产能有望达到20万升,将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大分子生物制药基地;康方药业自研的全球首创新药开坦尼是全球第一个获批上市的肿瘤双免疫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也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填补了全球肿瘤双免疫双抗的空白,也填补中国晚期宫颈癌免疫治疗药物的空白,是广州市、广东省乃至中国生物制药产业上零的突破。
在集成电路方面,粤芯半导体建成大湾区唯一一条量产12英寸晶圆产线,集聚烯湾科技、深南电路、创维、兴森快捷等上下游企业80多家,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设计—制造—封测—应用”全产业链条,达产产值将超700亿元,助力广东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
在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知识城联合百度Apollo启动运营全球首个自动驾驶服务平台,落地中国最大规模的智能网联应用,小鹏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造基地开始试生产,预计年产能可达12万辆。
一个数据值得细品:知识城在全市率先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6%以上。这已远高于深圳、上海两座科创城市。
诚然,高新产业纷至沓来,绕不开科技创新,这让知识城不仅有产业,还有“知识”。
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创新药企分别推出一批世界级“拳头”产品,填补中国本土创新药出海等多个领域空白;5G滤波器建成国内首条6寸一体化IDM产线,年产能可达10亿颗,解决滤波器“卡脖子”问题;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世界气象中心大湾区分中心、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恩士迅大湾区新技术交付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转化平台在知识城建成落地……
近年来,知识城以百济生物、粤芯半导体、小鹏汽车等百大产业龙头项目为牵引,加速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中国纳米科技能力最强的产业化高地、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最高地,引领广东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升级。
中新广州知识城如何擦亮“知识经济”底色?从其全力打造的三大产业集群,大抵能窥见一条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之路。
全球人才心之所向
城市竞争力来自创造力,而创造力的前提,是对“人”有足够的吸引力。
“尊重人才”“城市氛围和新加坡越来越像”“找到‘家’的感觉”,如今走访知识城,越来越多的创新创业者如此评价。
“完全没有‘水土不服’,几乎是无缝对接。”在知识城工作约一年,来恩生物医药首席执行官彭晓明惊讶于这里与新加坡工作氛围的相似,甚至他在两地的办公点附近,都有一家叫做“Launchpad”的创新创业空间。
熟悉的环境让彭晓明快速融入知识城,全心全意专研用TCR-T细胞疗法治疗肝癌,建设创新药物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也稳步推进。
从新加坡到知识城,创新创业“无缝衔接”这一直观感受的背后,是知识城以人才创新创造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为主线,全方面优化发展软硬环境。
在聚才政策上精准发力,知识城出台“国际人才自由港10条”等揽才政策达20项,全省首创10亿元人才引导基金。
△中新广州知识城打造全国首个人才“零跑动”政务服务中心,颁发全市首张“跨境通”营业执照。
在成才平台上精准布局,全国首个海归小镇凤凰谷海归中心、全市首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世界500强企业家俱乐部等高端聚才平台,总有一处匹配前来寻觅机遇的创新创业者。
在留才生态上精准服务,国际人才自由港是不少全球人才对知识城的“第一印象”,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零跑动”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让人才从生活到工作都少操心、安心创新创业。
今年3月,新果农业科技总裁、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分子学博士鲍晟杰慕名来到知识城,他的挑战目标是用一颗种子撬动百亿市场。
“目前中国夏季草莓市场是空白状态,预计有200亿元的体量。”鲍晟杰表示,该公司拥有世界领先的种苗研发技术与团队,运用全球首创技术,基于先进的基因组学种植所研发出的耐高温短日照夏季草莓等新型品种已推广至新加坡许多酒店及餐饮集团,未来将在中国建立全球最先进的分子育种平台与基于基因组学的精细种植数据库,并拓展到蔬菜、园艺作物、牧草等多个作物类别。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行业难题,而鲍晟杰放心来到知识城,是对这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信任。
作为全国唯一获国务院批复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的区域,中新广州知识城在全国全省推出20项知识产权改革首创清单,聚集专利导航、保护、创造、服务、转化等知识产权服务企业300多家。
尊重创新就是尊重人才。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每一位创新创业者愈发敢想敢做,都朝着全球一流大步迈进,智力成果越发丰硕。目前,知识城专利申请、授权及PCT国际申请等创新指标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
引人留人,也在创新创造中培育人才。
“企业出题,学校答题,我们以项目制的方式培养人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从思说,他们已经建立了校企联合实验室14个,除了知识城的企业,更有来自大湾区各地的企业,目前就有10多位毕业生直接落户黄埔工作,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信心比黄金更宝贵,随着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全球人才越来越坚信,知识城就是离成功最近的地方。
“国际范”写在大地上
“莫比乌斯环”横跨九龙大道、一颗11亿克拉“知识钻”、拔地而起的“三叶草”……在知识城,目之所及,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中新广州知识城之变,是场对未来智慧城市的探索实验。自奠基以来,知识城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对标新加坡“花园城市”的规划思路,营造“城在林中、山水相望”的新型城市形态,知识城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城市气质,实现从阡陌乡村向现代化新城的破茧蝶变。
红瓦黄墙,颇具南洋特色,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中心地带,一座现代化校园颇为吸睛。
这是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联属学校——广州新侨学校,也是唯一一所由华中国际学校共同管理的新加坡境外学校。
△广州新侨学校 李剑锋 摄
该校外籍老师占比30%以上,新加坡老师在外籍老师中所占比例近40%。2021年9月,该校迎来了第一批学生。2022年5月,该校正式获批成为广州市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培育创建单位。
伴随着新学校落地,知识城正打通一条条通路,不断拓展向外通道。
科学城与知识城最快13分钟可通达;30分钟通达广州中心城区、机场、高铁站、港口通勤圈;开展跨境直升机服务,实现直升机航线30分钟直飞港澳、1小时连接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交通圈……
当前,知识城正构建“南北贯通、山海相连、东西合璧、互联互通”的交通路网格局,基本建成8条轨道交通、7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
一座城市的风范和气质,在细节之中更见深刻。现代社会对城市空间的品质、美感有着更高要求。小到一个路灯,大到一条路,都亟待引入更精细化的城市建设和治理思路。
很少有人知道,在知识城的九龙大道上,部署有西电广研院参与研制的雷达。该设备可以摆脱天气和距离的影响,长距离跟踪监测车辆驾驶信息。
“结合道路摄像头对车辆的常规监测,我们可以通过雷达数据,实现对公路的优化管理以及助力未来自动驾驶落地。”西电广研院智慧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陈睿说。
目前,知识城正搭建智慧城市底座框架,构建面向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智慧交通新基建CIM平台,推广智能化主干道路灯、无人驾驶智能环卫车等,加速构建智能控制、全面感知的智慧交通新形态。
不难看出,知识城离精细化、品质化、国际化的创新之城越来越近,以产城融合为目标,现代城市的新典范也渐渐从图景变为现实。
开放新局再上能级
观察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知识城是一个特别的窗口。
在中新智慧园的中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处处透着中新合壁的细节:
在2500平方米的科创空间里,生命树理念造型书架、弧形地面的双龙戏珠设计、新加坡年轻人喜爱的咖啡吧社交场所、可立马躺下休息充电的胶囊太空舱……兼具中式建筑“榫卯”与新加坡“娘惹风”的文化碰撞闪烁着火花。
“我从新加坡学成归来,这里让我感觉到创业的活力。”
“我来自澳门,澳青部落的运营理念适合我们业务的发展。”
“我来自香港,知识城在大湾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让我们更高效地拓展业务。”
在中新智慧园、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来自海内外的人才潜心技术研发、开拓产业化道路展现一幅生机勃勃的创新创业图景。
△知识城日益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青年放飞创业梦想。图为中新智慧园的中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日常活动。刘丽慧 摄
火花闪耀中,知识城的开放合作之门越开越大。这里不断深化中新合作机制、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用13年发展时间成功打造创新合作新典范,中新两国国家级的合作项目在知识城全面开花,“新加坡企业来华投资首选地”品牌越来越亮——
在生物医药方面,百吉生物建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免疫细胞药物商业化生产基地;全球领先的TCR-T细胞治疗企业新加坡来恩生物计划建设GMP细胞生产基地并作为中国总部;
数字经济方面,新加坡电信全资子公司恩士迅选址知识城设立大湾区创新科技交付中心,项目首期已启动运营,将加快5G、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发展,构建跨境创新生态圈。
绿色发展方面,与新加坡能源集团签署协议,将以知识城九龙湖畔知识塔项目为起点,实施区域能源项目(包括供冷供热)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并逐步推广至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等其他区域;
金融服务方面,与新加坡交易所签订合作备忘录,推动3家区属国企发行多单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13.4亿美元,深化与国际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知识产权方面,与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国际事务机构签署协议,共建中新国际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实施国际化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助力知识产权人才积累国际合作经验,提高国际合作能力。
截至目前,知识城已集聚凯德集团、新加坡能源集团、星展银行、恩士迅新加坡四大国企力量,深度链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大学、科技研究局(A*star)三大研究院等顶级创新资源,构建起新加坡在华最大的科教创新矩阵,总投资超180亿人民币。
这座国际合作新城,对外开放的眼界和心胸远不止于此。
△贾自豪 摄
知识城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在全市率先将商事登记延伸到以色列等“一带一路”沿线,业务办理时间从1个多月压缩至9天半,并打造了瑞士龙沙、卡尔蔡司等中欧产业合作标杆项目。
同时,知识城还建设了服务网络覆盖六大洲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发动326家科技型企业开设FT账户,累计结算资金66亿元、融资5.5亿元,进一步畅通和拓宽科创企业境内外融资渠道。
一连串成果的背后,是知识城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不移——即使遇到风险挑战,有时甚至风高浪急,但在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这座知识新城绝不轻言放弃,更不逃避退缩,而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中新战略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开开放合作新格局。
这块年轻活力而又功力深厚的“试验田”会书写出怎样的“故事”?这是值得万众期待的事。
↓滑动查看↓
■专家视点
作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中新广州知识城是粤新深化合作的结晶,担起“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的国家使命,已成长为撬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也成为新加坡政府赞誉的“新加坡来华企业投资首选地”。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与他探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发展成果,畅谈未来发展新机遇。
南方日报
新加坡政府称赞知识城为“新加坡来华企业投资首选地”。在你看来,知识城应如何发挥自身禀赋优势,结合实践经验,推动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郑永年
招商要有“在商言商”的态度,要营造营商环境。新加坡通过营造一个整体的营商环境来吸引外资的方式十分值得借鉴。比如,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改革在亚洲经济体里是比较成功的。长期以来,新加坡从整体的法律层面、教育层面、社会环境层面,都营造了一个系统的生存发展环境。这当然不光只是为外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是为本国资本发展、本国企业的发展去塑造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环境。
因此,知识城应继续发挥中新合作优势,积极对标新加坡的规则标准,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竞争政策、财政补贴、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国际仲裁、公共服务等制度上研究“新加坡+”制度创新,打造国际化制度的集成创新,为企业营造有利的投资和发展环境,促进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
△知识大厦 贾自豪 摄
南方日报
广州正在规划始于知识城的第三条城市中轴线。你认为,知识城将如何进一步发挥引领作用?
郑永年
广州正在规划未来城市发展的第三条中轴线,这对未来广州的发展至关重要。广州这座城市的第一条中轴线是需要保护起来的老城。第二条中轴线是金融中心,目前规划实施正在加速推进中。广州下一步的发展路径,需要思考规划第三条中轴线——北起知识城,南到南沙,以科创轴线带动未来广州的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竞争能级。
广州这几年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使命任务上下了很多功夫,取得了很多成绩。我认为一是要继续发挥固有优势,二是要赶超,三是要实现整体提升,把广州整体提升一个层级。
广州以“科创”为特色的第三条中轴线,不仅是破题“老城市新活力”的可行路径,而且对广州服务与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整体能力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广州第三条中轴线的建设,要把握整体性、系统性、先进性理念,通过劳动分工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和广州城市的整体提升。知识城目前已经形成了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优势产业集群,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具有良好实践,且具有中新合作的优势,因此不仅要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优化创新生态,吸引国内外高端产业及人才集聚,未来也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以引领市场经济的规则标准来定位,助推“中国规则”走出去。
△知识城北门户标识 李剑锋 摄
南方日报
知识城的发展可以看做是一场国家探索未来城市建设的试验。你认为主导知识城未来走向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郑永年
作为世界级的经济平台,知识城的发展要强调“世界性”。“世界性”要求的不仅是将国内外企业吸引过来,还要吸引充足的人才,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以前人才跟着资本走,现在资本跟着人才走。在国际经贸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期,全球人才将是未来竞争的主导因素。要想在国际经贸竞争中抢抓机遇,就必须在世界人才市场上分一杯羹。知识城定位为“国际人才自由港”,更应在这方面先行探索,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投身知识城的产业发展。
南方日报
在国家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知识城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助力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郑永年
观察知识城,要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进行考量。它不仅仅是广州发展的战术,也是广东发展的战略。
一方面,新加坡的规则标准是国际化且被国际社会所接纳吸收的,知识城应积极引入新加坡的市场规则,探索国际化制度的集成创新。在“新加坡+”基础上,可率先试点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协定,选取重要领域全方位、系统化“满载负荷”压力测试,成为我国对接国际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的窗口和试验田。
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中新合作的优势和机遇,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功签署的基础上更积极地参与RCEP的规则建设,将RCEP打造为高水平的自贸协定,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知识城可发挥中国参与中国—东盟共同市场建设的桥头堡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刘珊
↓滑动查看↓
航拍中新广州知识城,九龙湖、凤凰湖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两块“翡翠”。
知识城本没有湖。来自太平洋的亚热带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滋养得这片土地丰润肥沃。
为了维持生态和调蓄雨洪,早期开发者规划了两个人工湖——九龙湖和凤凰湖。湖泊周围的8.08平方公里,便是中新广州知识城南北起步区。
蝶变正是从这里开始——
知识城是对全球协作的期盼。2008年,粤新双方希望在广东合作建设标志性平台项目,并提出“知识城”的初步构想;
知识城是对未来城市的远见。2010年,历经19轮谈判后知识城奠基,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相当于28个珠江新城,城市规划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控制生态、建设空间5:5比例格局,营造“三山相拥,城景交融”城市意象;
知识城是对梦想成真的坚持。2018年11月,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升级合作的框架协议》。构想,生根发芽,拔节生长,科技创新能级、现代产业量级、开放合作层级“日日新”;
知识城是对国家大局的担当。2020年,《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获得国务院批复,赋予知识城建设“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的国家使命。
13年,“狂飙”进击的知识城,不再是广州东部“偏远”的一座规划新城,已然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中的“中心”城。
今天,我们来“拆解”这座城。
△贾自豪 摄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刘珊、傅鹏、王一晴
摄影:李剑锋、贾自豪
1.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何选址在这里?
知识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顶部,被称为“湾顶明珠”。
其北面与白云区钟落潭镇、从化区太平镇接壤,东面与增城区中新镇相接,西面为帽峰山。蜿蜒南北20余公里的谷地,地势平缓,水系纵横交错。
九龙大道作为主动脉穿城而过,串联起城市各发展段落,形成典型的“鱼骨状”城市发展格局。
开拓,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年能掘地三尺,为新城量身定制人工湖,这份掘地拓荒精神,早在4500年前就在这片大地孕育。
这几年,在知识城考古发现的陂头岭48座窖穴遗迹,是目前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从出土的陶鼎、陶罐、双肩石铲、玉块等文物,可以捕捉到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痕迹。
人类开垦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滋养了开拓、创新的源头底蕴。
也许在4500年前,只是一个族群在这片土地开垦。如今,城市规划面积扩容至232平方公里,有大约100万人,超过2.45万家企业,在这里创新创业创造。
一座崭新的城市,逐渐占领尘土飞扬的荒地,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人与产业的吸引力愈发强劲。
内嵌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地理空间,知识城成为湾区的创新策源地,同时也是广州科技创新轴的北极点。距白云国际机场约24公里,离最近的出海口约120公里,知识城借城际铁路、地铁与高、快速路连接,构筑了与湾区重要节点的快速通道。
顶层设计厘定发展的航向。奠基以来,知识城就显示出了改革创新的气象,担起推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中新两国开放合作的使命,为新城加速崛起注入最强动能。
这座新城围绕知识生产、传播、创造、保护与运用发展全链条,构建了“一核两心多园”发展格局,定位很高。
从一张高规格规划,看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未来,这里显然将成为一张世界瞩目的城市名片,也必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强劲的重要增长极。
2008年,新加坡方有关人员曾先后6次来访广州,进行多方选址考察,最终选定广州科学城以北的这块“弹丸之地”。如今来看,或许很难回溯当初为何选址这里,但地理环境、区位优势、精神滋养,大抵是这座城市诞生的起因。
△李剑锋 摄
2.中新广州知识城“新”在哪里?
从十三年前的奠基到如今的一座科创新城,从一张白纸到城市名片,从荒芜之地到未来之城,知识城不断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崭新之姿”。
知识城的“新”,的确是“新加坡”的新。
立足中新合作,目前知识城已在国家、部委、省级建立三级双边会议机制,先后签署知识城合作发展项目61个。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建成六大研发平台,启动产业化项目60多个,合作打造腾飞科技园、中新智慧园等创新载体,吸引新加坡商务服务中心等400多家企业和机构入驻……
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新”,见证着中新合作十三载走过的历程。打出“新”的名片,知识城正不断擦亮“新加坡企业来华首选地”品牌。
知识城的“新”,关键是科技创新。
目前,知识城已引进百济神州、GE—龙沙、康方生物等创新制药项目40多个;集聚粤芯芯片、深南电路等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企业超80家,多项核心技术实现国内零的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落地小鹏汽车智造基地、百度Apollo全球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等项目……知识城正逐渐成为一个引领广州、广东乃至中国科创产业高端发展的新引擎。
知识城的“新”,更具特色的是“新”在宜居。
知识城以国际一流水准配备教育、医疗、商服等功能配套,新开办广州实验中学等5所中小学,3家专科医院投入运营,建成6所图书馆、3所文化馆,城市建成区从16平方公里扩展至50多平方公里……十三载的城市建设,已让知识城从一片阡陌转身为一方城市“典范”与宜居之都。
知识城的“新”,是底色更“新”。
知识城积极参与广州城市降温试点、碳中和城市示范区建设,目前已累计建成474栋绿色建筑,获华南地区首个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运管标识认证。
今年3月,全国首座近零能耗的500千伏变电站——科北变电站在知识城正式投产,预计可拉动包括知识城内生物制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创收超3000亿元,解决广州500千伏变电站布点不足的短板,绿色低碳的电能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新”,既是中新双边合作的不断深化,也是集科创高地、宜居之都、智慧绿色等高品质特色于一身的现代化新城。
3.为什么是世界级的知识城?
知识城的目标,是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
这要求知识城不只是广州的知识城、广东的知识城、中国的知识城,而是要成为世界级的知识城。
232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做到世界级?知识城对自己的战略定位是“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
所指知识之城,显然是尊重知识的地方,可以用知识创造最大价值的地方。人才最宝贵的资产是知识产权,所以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成为人才们最看重的一点。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是行业“痛点”也是全球难题,做得好却也最适合“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显然,有着丰富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的新加坡,给知识城带来了先发优势,是可以站上去的“巨人肩膀”。
知识城并非中新两国首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此前的项目也证明了新加坡的经验对中国有着良好的适配性。借鉴此前的合作经验,始建于1994年的苏州工业园区仅用10年时间,其主要经济指标便达到苏州市1993年的水平,相当于10年再造一个新苏州。
此次合作,又是新加坡最擅长的领域。众所周知,新加坡一直被公认为亚洲知识产权保护最好的国家之一,其专门成立的知识产权局和国际仲裁法庭以及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制度全球闻名,助力新加坡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崛起。
在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方面,知识城可谓是全国唯一的“试验田”。知识城是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唯一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的区域。此外,广州开发区知识产权局是全国唯一一个单独设立的区县级知识产权局。
有好“老师”、有好“天赋”,知识城也很争气,将全球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通过一系列全国全省首创的创新举措,一砖一瓦将自己打造成为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地区。
知识城的产业与国际接轨,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三集群两高地”,生物制药、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三大产业吸引了全球人才带着全球技术、全球项目来到知识城,超100名战略科学家、1260名高层次人才选择在知识城安家落户,超1000家前沿科技的企业选择在知识城创新创业。
成立两年,世界500强企业家俱乐部的朋友圈越来越大,随着知识城产业载体建设加速推进,吸引了宝洁、百济神州、卡尔蔡司、瑞士龙沙等世界一流企业进驻。
如今的知识城,知识是世界的,企业是世界的、人才是世界的、环境是世界级。知识经济的下一站,正驶向知识城。
△知识产权服务园
4.“知识经济”是什么经济?
从产业密度、智力浓度来看,知识城用最短的时间迎来知识经济的“爆发”:在全市率先将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6%以上,这一力度高于上海、深圳。
其实在知识城建设之初,人们尚不理解“知识经济”的内涵,但“知识”二字,是深入知识城肌理的标签。
2011年落户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几乎与知识城共成长,专利审查结案能力数量约占全国五分之一。该中心副主任董琤说,这里是“走遍全国也找不着”的知识产权高地。
作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知识城集结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审协广东中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新国际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知识产权机构百余家。
知识经济呼唤八方英才,这也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活水。
2020年7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从思跨越1600多公里,来到知识城就任现职,仅用1年时间,他便做出“兼职转全职、安家知识城”的决定。
与王从思一样,第一批从西安来到知识城的老师,已有近20名在广州安家落户。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生院等“大院大所”与高校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相继在知识城落地,王晓东、施一公、赵宇亮等20余位国内外“院士天团”领衔的顶尖人才队伍选择扎根知识城,超4200名研究生从这里走向世界。
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知识密集度”一路攀升,国际人才自由港释放人才“引力波”。
在知识城,海外创新技术、高层次人才与主导产业进入“蜜月期”,这锅“知识浓汤”富含创新滋味,吸引着知识密集型创新企业及其产业链近悦远来。
落户知识城5年,粤芯半导体4次增资扩产,带来了30多家上下游半导体“朋友”落户。
知识密集型企业加速“投注”背后,源于知识城的产业布局。
建城之初,知识城循着新加坡发达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布局了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让知识城的经济更有“知识力”。
从无人问津的产业空地艰难起步,知识城站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的风口上,全球顶尖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已初显规模,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承载区呼之欲出,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规模化发展。
△知识城航拍
5.中新广州知识城为什么是新加坡总理的“必选项”?
3月27日,时隔九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华的第一站选择了广东广州。
来广州看什么?知识城是绕不开的选择。
李显龙不是第一次到访知识城,上一次是在2014年9月,他参观了中新广州知识城展厅、凤凰湖和腾飞园,还为知识城题字留念,他称每一次来广东,都能看到新变化。
今年再次来访,让李显龙感叹“完全认不出来了”。李显龙故地重游中新广州知识城展厅、凤凰湖,也第一次走进新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发展规划馆、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中新智慧园和广州新侨学校。
中新智慧园于去年6月正式开园,不到一年就已入驻60余家高精尖企业及项目,包括新加坡能源集团、星展银行、恩士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家队”力量,以及来恩生物、新果科技、费雪派克等国际顶尖企业,可谓新加坡元素十足。
在这里“扎根”的不少企业,都是在新加坡成立,此后选择来知识城开拓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
让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朱敏印象深刻的是,李显龙看到这些“熟面孔”成功融入知识城十分欣慰,更对这些企业、项目来到中国后探索出了哪些新模式产生浓厚兴趣。
此番来知识城,李显龙再次题字。在参观广州新侨学校时,他在学校签名册上题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wishing teachers & students of SCA every success.”
为何一定要来看看知识城,想必正如李显龙所说,“我上一次访问中新广州知识城是在2014年。如今,这里已迅速发展为广东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枢纽,也是新加坡企业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平台。”
△中新智慧园 李剑锋 摄
6.在广州过上“坡城”生活的感觉如何?
在广州,想要感受新加坡的生活,知识城已经可以实现。
在2500平方米的科创空间里,“中新智慧园分馆”的生命树理念造型书架、弧形地面的双龙戏珠设计、新加坡式的咖啡吧社交场所、可躺下休息充电的胶囊太空舱……随处可见的细节流露出“中新合璧”的创业风,兼具中式建筑“榫卯”与新加坡“娘惹风”的文化碰撞闪烁着火花。
置身这样的环境,彭晓明博士时常以为自己还在新加坡,“水土不服”显然是不存在的。
2022年,新加坡企业来恩生物落户知识城,首席执行官彭晓明跟随企业一起来到这里。不到一年的时间,来恩生物在知识城的创新药物研发基地已在中新智慧园中落成。
除了硬件建设的“中新合璧”,知识城提供的软件服务也充满“坡范”。
2022年6月,中新智慧园开园,其中建立的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为来自新加坡的创新企业、创业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和解读、投融资、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全方位一站式的企业发展服务,成为知识城中又一推进中新双方深化科技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合作的重点项目。
在知识城里感受“坡城”的工作内容与环境,中新智慧园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对知识城人而言,在广州的“坡城生活”,不仅是具有新加坡元素的工作氛围,还有“坡城”的生活环境。
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誉,知识城在建设之初就借鉴新加坡城市规划先进经验,坚持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为规划中将要居住在此地的100万人口打造宜居、宜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在知识城的规划建设中,控制生态、建设空间5:5比例格局,营造“三山相拥,城景交融”城市意象,也因此获得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在知识城,下班后骑上单车便可来到景色秀美的凤凰湖和九龙湖,华灯初上,现代化的园区建筑在温暖夜灯下倒影在湖面中,在岭南郁郁葱葱的植被环绕里,面向湖水深吸一口气,缓解一天的疲惫。
新加坡人口密度大,便捷的交通成为国民拥有品质生活的必要因素。在知识城,交通路网格局的发达也让这里成为了交通便利之城。
目前,“南北贯通、山海相连、东西合璧、互联互通”的交通路网格局已在知识城形成。
8条轨道交通、7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基本建成,能够实现30分钟通达广州中心城区、机场、高铁站、港口通勤圈,实现穗港澳跨境直升机航线30分钟直飞港澳,融入大湾区1小时主要城市交通圈。
从对企业的全面服务,到人居环境的优美与便利,踏入中新广州知识城这座“城中之城”,“坡城生活”的感觉如期而至。
中新广州知识城“大事件”
↓↓↓
2010年
6月
中新广州知识城奠基,被赋予引领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使命。
12月
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揭牌。
2011年
3月
知识城南北起步区8.08平方公里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批复同意建设,按照“企业先行、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运作。
9月
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成立。
2012年
3月
广州知识城腾飞园项目奠基。该项目由新加坡腾飞集团和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打造成一个集高新科技、软件开发和产业研发于一体的高品质商务空间。
2014年
9月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首次访问中新广州知识城,参观腾飞园。
10月
在中新双边联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国知识产权局和新加坡知识产权局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参与推进中新广州知识城成为两国间的“知识产权合作的示范区”。
2015年
11月
中新广州知识城管委会、华南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署共建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合作协议。
2016年
7月
中新广州知识城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
2017年
3月
百济神州广州生产基地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破土动工,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
6月
世界500强通用电气(GE)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携手合作的GE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动工,建设GE在亚洲的首个生物科技园。
2018年
3月
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一期项目正式动工,至2019年9月建成投产。这是广东省本土自主创新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全面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
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升级合作的框架协议》正式在新加坡签订,中新广州知识城上升为中、新两国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
2019年
6月
康方(中国)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研发中试生产基地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式全面开工,厂区从动工到中试生产历时18个月。
9月
百济神州广州生产基地第一工厂正式竣工。
2020年
8月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赋予知识城建设“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湾区创新策源地、开放合作示范区”的国家使命。
9月
小鹏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智造基地在广州市知识城智能装备区奠基,此基地为涵盖总部投资、研发、生产、销售等多功能多板块业务主体。
12月
百济神州广州生产基地迅速实现第二工厂竣工,第三工厂建设同步启动,以高效的“黄埔速度”构建生物制药大规模自主生产能力。
2021年
1月
广州航空轮胎大科学中心项目正式动工。项目以航空轮胎动力学大科学装置为核心,建设与之配套的航空轮胎博物馆、硬核科技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第二、中国首个航空轮胎研发与创新基地。
2月
百济神州广州生产基地第四工厂在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区破土动工,有望建成亚洲产能最大抗癌药生产基地。
7月
国际人才自由港启动运营,创建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零跑动’”服务中心,建立全国首个立足于新加坡及欧洲国家的海外引才网络。
9月
广州新侨学校开学。这是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联属学校在境外合办的第一所学校,学校开设小学、初中、国际高中课程,引入新加坡先进的师资和国际教育管理经验。
2022年
1月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
3月
《广东省中新广州知识城条例》正式实施。
6月
中新智慧园正式开园,开园后即吸引新加坡能源集团、星展银行、恩士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众多新加坡企业与机构入驻。
8月
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三期项目启动建设。三期建设全部完成投产后,将实现月产近8万片12英寸晶圆的高端模拟芯片制造产能规模。
2023年
1月
投资百亿、产值百亿的孚能科技项目正式开工,将建设年产能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3月
李显龙再访中新广州知识城。
数读中新广州知识城
来源丨南方日报
编辑丨郭依琳、周童
校对丨郑佳佳
审核丨龙昊
复核丨曾妮
签发丨徐清杨
出品丨黄埔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丨广州黄埔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