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龙秋利 文/摄)“磨剪子嘞,戗——菜——刀!”一声响亮的吆喝声穿过南京新街口青石街的长空,引得众人纷纷探出头循声而看。“这喊的是什么意思啊?”年轻人问道。“这个是磨刀匠在吆喝,是快要消失的老行当咧。”年长者作答。而今年64岁的李学富师傅很笃定地坐在阳光下,一条长凳、一包工具、一个喇叭循环放着吆喝声,静静地等待着上门磨刀的客人。
初见李师傅是在去年夏天,他戴着一顶帽子,他说不是他不怕热,坐在阳光下,是想让有需要的人能一下子看到他。大半年时间过去,已是新一年的春天,李师傅依旧干着他的老行当,如今不仅是走街串巷,他还走进了社区,走到了更多的人中间。
△李学富师傅
小区里的“人气王”,连磨两小时不停歇
再见李师傅,是在长虹路社区的活动上。
△工作中的李师傅
3月15日清晨9点,社区的小广场已经十分热闹。现代快报记者赶到时,李师傅已经被小区居民团团围住。挤上前去,终于看见了正在忙活的李师傅。一身蓝色的工装,一顶带有英文字样的鸭舌帽,他坐在长凳上,不停地用工具磨着刀。
“不要挤不要挤!按照号码来!”李师傅的摊位周围总是人满为患,来磨刀的居民想让李师傅多磨几把刀都来不及。
△来找李师傅磨刀的居民络绎不绝
只见李师傅抄起一把菜刀,先用砂轮机抛光。超高速的机器下,刀刃和机器摩擦出四方迸射的火星子。不少居民害怕地躲开,但李师傅神情淡定,时不时停下来检查刀刃的抛光程度。
接着,李师傅从地上拿起一块磨刀石,先进行第一次粗磨,将刀刃磨平坦,为接下来的工序打基础。
随后,李师傅从长凳一侧的小挂篮里拿出一块四四方方、形似黑板擦的油石接着磨。“这一步是为了将刀子磨快。”
不一会儿,李师傅又拿出一块比油石稍小一点的阳刚石,这也是磨刀的最后一道工序——精磨。其间,李师傅还会拿着一把沾了水的小刷子,刷去刀上的脏东西。
△李师傅在矫正剪刀
如果你磨的是剪刀,工序则要更复杂一些。李师傅往往先用老虎钳拆开剪刀,再经历上面的四道工序,最后还要将剪刀放在一块小小的石头上,用锤子对着剪刀锤上几下,将剪刀的形矫正过来。最后再用刚磨完的剪刀,在旧衣服上剪几下,用起来快了,才算真正磨完了。
74岁的沈爷爷带着剪刀来找李师傅。沈爷爷告诉记者,这把剪子从二十几岁一直陪伴自己到现在,“虽然现在它已经看起来锈迹斑斑,但只要磨一磨,就又能用上一段时间。好用的咧!”
△沈爷爷用了五十多年的剪刀
鲍阿姨是第一次找李师傅磨刀,“现在很少能碰上磨刀的,往往钝了就换一把,但用得顺手的刀如果能磨好,还是愿意用旧的。”
已经发黑、发暗的刀子,在李师傅的手上重焕生机。恍惚间,李师傅磨的似乎不是刀,而是在打磨着一个又一个尘封已久的故事。
一个上午,李师傅磨了四十多把刀,一口水没喝,一刻没歇。
磨了一辈子刀,也要与时俱进
△李师傅的全部家当
李师傅的家当很简单,一条长凳、一包工具。长凳一扛,便能游街串巷,长凳一放,便能开始工作。
记者也尝试着扛起凳子,却连提都提不起来。看起来轻巧的长凳一头轻、一头重,那些用来磨刀的工具和石头个顶个的重。李师傅笑了笑,一个起身,便将长凳扛在了肩上。
结束了上午的活动,中午简单吃了碗面,李师傅立马又往下一个活动地点赶。
△李师傅扛着长凳准备去下一个活动地点
李师傅近来忙得不亦乐乎,日程一直排到了21号。原来,今年2月份商务部呼吁要让“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南京不少社区立即响应,开始邀请磨刀、修伞、理发等老行当的师傅走进小区。而这也成了李师傅现在生计的主要来源之一。
而在没有社区活动的日子里,李师傅还是像以前那样,走街串巷,循环播放着自己录制的吆喝声,吸引有可能出现的生意。
“我十几岁就开始在工厂里做学徒,跟着师傅学习各种打铁的技术。”李师傅是安徽人,小时候没怎么上过学,就去了工厂。时代的发展决定了那个年代多数人的命运,需要打铁的地方变少了,李师傅便从工厂里出来单干,没想到一干就是一辈子。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磨一把刀才五毛钱,现在要十块了。”李师傅坦言,物价涨了,自己磨刀的价格也跟了上来。
磨刀的成本不高。长凳、磨刀石都是李师傅亲自挑选、加工制成,看起来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四十多年来已经用坏了不知道多少把凳子了,磨刀石也磨光了好几块。”李师傅说。
磨刀虽是老行当,但是也需要变化、更新。十几年前,知道了砂轮机后,李师傅很快就买了一台。砂轮机大大提高了磨刀的效率,磨出来的刀也更精巧。
△用砂轮机给菜刀抛光
城市“最后的磨刀匠”,能干就不会退休
李师傅的生活看起来普普通通。早上五六点起床后,就准备外出磨刀。中午在自己熟悉的面馆吃上一碗皮肚面,下午磨完刀回到家自己做个饭,一天就过去了。
虽然一个人住在南京,但是谈起家人,李师傅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他们有的在老家,有的在上海读研究生,有的在南海当兵。每次家庭聚会三十多人可热闹了。”
走街串巷的李师傅认识了不少社区的人,有不少小区愿意联系他上门服务。李师傅也因此认识了一帮“修修补补”的好友,他们自称是个“小团队”。这个小团队里有修鞋的、修伞的、理发的、磨刀的,大家一有活动就聚在一起,平时就各忙各的。
平时很少见从事老行当的手艺人,大家会以为已经从身边消失了,其实他们像李师傅那样,一直都在。
疫情曾给李师傅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打击,但是靠着多年来积攒下来的老客户,李师傅挺过来了。而如今,他迎来了事业的又一春,“老行当进社区”已成为南京市城区街道便民服务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多的人找上他。
虽然生意不错,但是李师傅对磨刀匠这一角色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这行,以后没什么人干了,我也没有徒弟,等我不干时候,估计这手艺就要失传了吧。所以只要还能干,我就不会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