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大学毕业,毕业即失业。
滚回学校办理离校手续,转头公寓就来消息,交不上房租,家当全部遗弃。
无家可归没有我想的那么有冲击性,我决定出去走走,在燕岭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从白天走到夜里。
广州的夏日太燥热了,哪里都不是我,哪里都无处躲。
一直走到凌晨四点,路过广州市殡仪馆,那里有个很大的公园,我挑了一个长凳躺下,想找到星星,什么也看不见。
一直到太阳再次升起,我才被环卫工人叫醒,她好像问了我什么,又好像想把我拉起来。
我的嘴巴在动,却好像什么也没说,只有我托不起的懦弱和词不达意的句子。
前段时间,不知道是因为我哪次的无心搜索,大数据认为我很喜欢观看一些关于“流浪汉”“睡桥洞”“流浪全国Vlog”的东西,一直给我推。
就像开头所写,我经历过一些不太好的时期,具体来说,我在广州街头漫无目的地走了大概三天,挑选的临时住处除了殡仪馆的长凳,还有地下通道和麦当劳。
事情过去4年多,有时候我还会回想起那段体验,想想如果当时没有朋友来捞我,我也许就会过上视频里那样的生活。
所以即使会唤起一些不好的回忆,我还是能从过去剥离出来,一点点去看这些人的流浪故事,因为我得说,还挺有意思的。
流浪艺术
毫无疑问,流浪是有门道的。
否则你无法解释关于睡桥洞优秀选址的指导思想,翻垃圾最高回报率的地区分部图,以及理想舒适度烂尾楼的基本条件等等,它们皆是关于流浪的生活智慧。
比起“桥洞底下盖小被”,当前季节烂尾楼才是较为宜居的场所
这些“门道”,大都来自流浪吧、流浪汉吧等流浪老哥聚集地,由各位老哥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分享出来,而这千万个门道汇聚起来,大概就是一本事无巨细的《中国流浪汉生存手册》。
这也是我最开始对这些内容产生好奇的原因,这些人把如何用10块钱生活一个星期,如何在室外度过零下二十度的冬夜,如何找到宜居的桥洞等等流浪技巧整理成文章、Vlog都发到网上,好像真的想教会我似的。
那段时间,我就像观察美国的末日生存者文化一样去看待和审视流浪吧老哥。
例如《科洛弗十号》里约翰·古德曼的角色,美国末日文化的一个典型形象
区别在于,这些流浪攻略携带着浓郁的中国本土生活化气息,和那些舶来的“修过电脑、当过木匠、清洗过游泳池、当过网络工程师,最后靠炒比特币成功上岸”的西洋流浪汉故事不同,他们更关心如何提升自己的耐受力,如何将物质成本降到最低,或者,如何“把土豆炒出肉味儿来”和“今天中午吃什么”。
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老哥们似乎找到了互相倾诉的当口,现在打开流浪吧翻一会儿帖子,要么时某位老哥今天晚上的住宿条件分享,要么是同城求偶遇带做日结,还有绝对不会落下的“美食分享”——把今天的简易饭菜全摆出来,拍照上传。
但相对较低的生活条件并不代表着老哥们就丧失了生活追求,你最好不要把这些流浪者全部和被家人和社会抛弃的人,无家可归、一无所有的人划上等号。
他们有的单纯享受四处行走的自在,靠送外卖打零工走遍全国;
有的永远在路上,专注在旅行本身,能走多远走多远;
有的只是四处游走讨个生活,在横店当群众演员,在深圳做日结,在广州学电工,在湖南做后厨,力争成为复合型人才。
如果说这些自愿流浪的老哥们代表了中国流浪者群体的最高文化水平和行动力,一定要找到一个链条的下位,那大概就是丢了矜持,打宝箱的老哥了。
“打宝箱”也是流浪吧的黑话之一,指的就是翻垃圾桶找吃食,把这种行为说成像打游戏练级爆装备一样,苦中作乐也好,强颜欢笑也罢,都是老哥们自尊的最后一层防线。
他们当中不乏抓住机会成功上岸的(黑话,指主动结束流浪回归社会),比如我们熟悉的面筋哥,在组成流浪兄弟蹿红之前,就已经接近打宝箱的状态了。
“我看到他是纯捡垃圾吃的,我不放心他到外面去,我怕找不到他”
至于那些完全失去了生活意志和行动力,无所事事,不工作,躺床上等死的阶段,便被称为“挂壁”,又称“挂壁仔”,来源自著名的深圳三和,老哥们会在租金最便宜的挂壁房里栖息一段时间,条件不允许的就只有睡桥洞和大街,直到他们再次站起来寻求生计。
流浪吧呈现出的生活状态分享,大抵上就是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循环,老哥们坚持、碰壁、颓唐、再振作,在那循环里踏出了自己的路线图,在流浪吧有100个帖子就有100种不同的流浪方式和动机,这就是庞大的流浪汉群体的一个缩影。
但这一切,真的真实吗?
无从分辨,无处消解
观察到这个阶段,我心中猎奇的部分已经褪去了,剩下的是同情,是目睹苦难时的同理心和移情,但只需要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把这些情绪全都打破、颠倒。
网路中传播信息的带宽给了我们想象空间,也一并带来了“不确定”。
倘若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流浪汉在路边垃圾桶打宝箱,你能够确定那一刻的同情是真实的;
如果你在网上看到一则打宝箱攻略,视频弹幕和评论区开始质疑内容真实性,你还能确定你的同情不会变味儿吗?
一个可以确定的事情是,拍摄流浪视频、制作流浪内容可以猎奇,因为我本人就是因它们的猎奇性而产生好奇,当今人们就喜欢猎奇的东西。而流量到来的时候,我眼前的一切就都变得光怪陆离起来。
在“流浪汉文学”中相当出名的B站UP主、知乎用户“杀心成焚酱”,需要出来写一篇《关于我流浪的原因。》自证自己流浪生涯的真实性。
上一个在视频里给你讲惨淡人生经历的“老哥”,可能全都是洗稿、抄袭他人的经历,自己开了创作收益吃饱喝好。
睡桥洞的关键词火了,就有更多的主播趋之若鹜,一些主播带妆睡桥洞,一个桥洞里连坐着十几个主播开直播。
不知何时我陷入了这样的道德困境,如果眼前的不幸是可以被确定的,那么我的移情,我试着去帮助他人的行为可以是善行;而如果我不能确定,同情心和善行是不是就失去意义了。
更关键的是,这个辨别的过程,又该由谁来完成呢?
今天偶然在B站刷到的两个在街头摆摊卖废品直播的女生,我该怎么确定她们不会在下播之后洗去脸上的化妆污渍,换上正常的衣服,过我们所谓正常的生活?
在贴吧写了几千楼,据说是一位老哥记述自己十几年流浪生涯的精华帖子,文笔好得可以写出“在东北挺好,但是很快秋天就要来了,再不走就冷了。”这样的句子,最后断更的理由是误食了含氰化物小鼠致死,紧接着论坛、文章、视频又纷至沓来质疑其真实性,我们应该相信什么呢?
往左靠,是糟蹋自己的共情能力,是着了那些博眼球博流量的人的道;往右靠,是自视甚高无视底层疾苦,用人各有命的老套观念给自己的冷漠当遮羞布。
我不敢去猜,因为只要我猜错了一次,那100个关于流浪、睡桥洞、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的故事里但凡有一个故事是真实的不幸,我都是在质疑他人的不幸,我都会懊悔得用头去撞墙直到撞出血来。
因为这时就算我伸手去援助他们,我的质疑也已经坐实了,那我的善意还纯粹吗?
而我自己在开头亲手写下来的,关于我自己痛苦回忆的往事,也会因此站不住脚。
在这一顿折腾之后,我的情绪还是真实的吗?
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
结语
我通过网络观察了流浪者这个群体好几天,在这段时间里,我几乎没隔半天就会陷入一种迥然不同的态度里,这种纠葛让我痛苦了一段时间。
我相信人是情绪动物,当下的情绪感知塑造了我,所以我决定去正视所有的流浪老哥,我相信他们都是自愿走上流浪生活,是为了寻求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天性,是为了脱离既定的,被大众视为正确的“有脸面”的人生;
即使是因为个人挫折不得不落难流浪的,我也相信他们再次站起来只是时间问题,只有这样我才能确定自己是向善的。
至于那段短暂的,差点走上流浪之路的个人生活,各位就当看我一个笑话。
时至今日再回想起来,那就像是一瞬间脑子蹦出的念头,有人问我后悔吗?我说不,那是不会再有的远离生活的生活,就像一次异常状态的更正,把自己放逐出正常范畴,是尝试打破自己、重新开始的修行。
我想那也是一种流浪,哪怕是片刻,我也感到了出离的自由。
查看原图 26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