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疫苗接种短板,保护老人刻不容缓

图片
2022年4月19日,南京栖霞区一小区悬挂的鼓励老年人打疫苗的趣味标语:最美不过夕阳红,打了疫苗更从容。 (人民视觉/图)
时隔6个月,国内再现新冠肺炎死亡病例。
2022年11月19日以来的此波疫情中,全国已通报9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其中至少8人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合并基础疾病。上一次官方通报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还是在5月25日的上海。
面对奥密克戎病毒,老年人本就是脆弱的易感者,目前也是疫苗接种的“短板”。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数据,截至11月28日,8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全流程接种比例为65.8%,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事实上,2022年上半年香港第五波疫情已经展示了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有多脆弱。根据香港卫生署的数据,截至4月13日,在香港8735例死亡病例中,有6208例是80岁以上的老人。未接种疫苗的老人死亡率是接种加强针老年人的16倍。
“接种三针灭活病毒疫苗后,防止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在95%以上。”疫苗领域科普作者、有着15年省级疾控中心疫苗接种管理工作经验的陶黎纳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为何还有大量老年人迟迟未接种疫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解到,老年人接种率与早期接种策略、疫苗犹豫情绪、禁忌人群范围等多重因素相关。
为填补这一免疫洼地,11月2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继续做好60~79岁,特别是80岁以上人群全程接种和加强免疫工作。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加快推进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强调“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动员老年人接种,各地可采取激励措施,调动老年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
提高老年人群接种率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11月19日以来全国报告的9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除山东济南未通报死者情况外,已知的8例死亡病例均为80岁以上的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其中最年轻的81岁,最年长的91岁。所涉疾病包括心脏病、糖尿病、脑梗等等。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再加上往往患有基础病,这两个原因造成他们在病毒感染后更易发生重症和死亡。”复旦大学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姜世勃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
但对其他年龄段人群而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力已经明显减弱。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呼吸危重症专家、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童朝晖接受央视采访时指出,无症状加轻型在90%以上,普通型的都不多,重型、危重型的比例更少。
此消彼长之下,奥密克戎变异株愈发向老年人靠拢。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的数据,截至11月19日当周,有92%的美国新冠死亡病例为65岁以上老人。而在德尔塔毒株占主导的2021年夏季,这一数字还只有58%。
这样的数据愈加指明,老年人才是疫情暴发时最脆弱一环。根据香港卫生署11月30日发布的报告,2022年上半年发生的第五波疫情共造成10418例死亡。其中95%以上死者都是60岁以上老年人,87%为70岁以上老人。
基于现实情况,主管部门已要求加快老年人疫苗接种。《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将加强针与上一针之间接种间隔从6个月缩短为3个月,并明确包括5款已上市的灭活疫苗,以及多款新推出的重组蛋白疫苗、吸入式腺病毒载体疫苗等,都可用作加强免疫接种。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通知要求,“各地要坚持应接尽接原则,聚焦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加快提升80岁及以上人群接种率,作出专项安排”。
南方周末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多个基层社区卫生中心已接到接种指标。2023年1月底之前,80岁以上人群新冠病毒疫苗第一剂接种率达到90%,符合条件的目标人群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0%。60~79岁符合条件的目标人群全程接种率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均达到95%。
保护老年人的关键所在
过往疫情中的重症和死亡数据已经证实,疫苗是保护老年人这一防疫软肋的关键所在。
以香港为例,2022年2月疫情暴发之初,只有不到20%的7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过新冠疫苗。根据香港卫生署报告,9257名70岁以上死者中,约三分之二没有接种过新冠疫苗。横向对比可以发现,对这一年龄组而言,“一针未打”的死亡人数是接种三针疫苗的13倍。
相较于香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2022年8月发布的一篇研究发现,新加坡70岁以上老年人的全程接种率为95%,远高于香港的56.82%。这一年龄段人群的病死率为0.48%,仅为香港的十分之一左右。
同样,2022年8月日本首相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65岁以上老人中,有93%完成了两针接种,90%接种了加强针。而日本每百万人口的新冠死亡人数为246人,在38个经合组织国家中排名最低。
与新加坡、日本等国相反,中国新冠疫苗整体接种数据名列世界前列,唯独老年人接种数据出现洼地。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数据,截至2022年11月11日,我国新冠疫苗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数的92.5%和90.26%。但同月数据显示,8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种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80岁以上人口的76.6%、65.8%。80岁以上老年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1445.6万人,约占80岁以上人口的40.38%
事实上,新冠疫苗2020年末获批附条件上市之初,国内老年人并不是疫苗接种的第一梯队。2021年3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发布后,老年人开始大规模接种。从2021年4月至7月末,全国就有1.5亿60岁以上老人接种疫苗。
南方周末记者比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历次发布会公布的数据发现,从2021年11月29日至2022年12月1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率仅增加10.6%,约2200万人。
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余宏杰课题组2022年5月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研究显示,以建模方式计算发现,在不采取非药物公卫干预措施前提下,如果以2022年3月中国的人群疫苗接种水平为基准,奥密克戎将会在6个月内造成约160万例死亡。而假设中国所有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老人都接种加强针,那么同样情况下,死亡人数可减少61%。
图片
2022年12月5日,浙江湖州,在德清县武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为老人接种新冠疫苗。(人民视觉/图)
接种加强针的最好时机
疫苗注射入人体后会激发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这些抗体游离在人体中,能够识别出入侵的新冠病毒表面的抗原,与之结合或杀灭。然而新冠病毒几经变异之下,已对那些针对原始株设计的疫苗产生免疫逃逸。疫苗的防感染能力已大不如前,防重症和死亡的能力又从何而来?
陶黎纳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一现象可能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方面,新冠疫苗注入人体后还可能形成细胞免疫记忆。在病毒入侵时,产生的T淋巴细胞能够直接杀灭被感染的细胞。另一方面,国内常用的灭活疫苗原理是将整个病毒体注入人体,由此产生的抗体对应多个不同的抗原,其中一些能够避开新毒株变异的部分。
姜世勃表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发生重症和死亡并不是因为感染的病毒直接杀伤了人的肺脏组织,而是人的免疫系统对于入侵的新病毒发生过激的免疫反应,包括过量炎症因子的释放(即“炎症因子风暴”)和过多免疫细胞对肺泡的浸润,导致肺脏产生炎症性、渗出性以及间质性的病变,严重时会造成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就像是一小撮新敌入侵一个城市后,城市的防卫部队不知道该敌人有多大能量,立即狂轰乱炸,最后既消灭了敌人(病毒),也毁坏了城市(肺脏)。接种疫苗就好比模拟该病毒的感染,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此后若被该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它,立即调动特战部队进行精准防控,即使不能全歼来犯之敌,但也不会乱杀无辜,所以,不会发生重症或死亡。”
在受访专家看来,随着疫苗资源的丰富,如今正是接种加强针的最好时机。姜世勃认为,对大部分在半年前完成接种的老人而言,目前正急需通过加强针来提高其抗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半衰期只有55天,就是说体内的中和抗体滴度每两个月就下降一半,半年后就下降了88%,基本上没有效了。”
《方案》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加强针组合。如果考虑到序贯免疫(异源接种,即俗称的“混打”)和黏膜免疫的重要性,姜世勃认为可以优先选择康希诺的吸入式疫苗。
陶黎纳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感染上呼吸道,往往在进入宿主体内复制之前就借由呼吸传播到下一个对象上去了。注射类疫苗主要在血液中产生抗体,很难阻断这种黏膜感染和传播。但吸入式疫苗在呼吸道黏膜产生抗体,相当于将免疫哨卡前移,效果会更好。
重审禁忌人群
王婧是武汉一家基层社区卫生中心的负责人。她注意到,《方案》的一大变化是精简了禁忌人群的范围。从过去的十几种“暂缓接种人群”描述,缩小到了包括有严重过敏反应者等4种。这客观上拓宽了允许接种的范围。
《方案》下发后,王婧和同事们都接受了疾控部门对接种的培训。她分享给南方周末记者的培训PPT截图中,用红色加粗字体写着,“越是慢性病患者越需要接种!”
而2021年3月《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尽管没有详细提及对罹患常见慢性病老人的接种建议,但各地在操作中提到了接种禁忌和暂缓接种情形。比如,南方某省曾于2021年5月发布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提出了多达17条接种禁忌。
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由中国疾控中心制作,用作培训用途的解读《方案》的课件中提到,应科学评估接种禁忌,不得随意扩大禁忌范围。课件中展示了一则对60岁以上老年人未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原因的调研。数据显示,占比最高的一项原因是“去过门诊/接种点,有禁忌/身体不好而未接种”,占比达84.2%。
王婧表示,确实有老年人借口有基础病而不打疫苗。遇到这种情况,“他得带着医生签字的证明来证实自己有健康原因。”
在基层社区,给老年人接种疫苗的工作往往落在居委会社工和网格员的头上。在东部某市一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李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22年5月底社区收到上级部门通知,要求所在街道老年人第一针接种率提高到91.2%以上,此时实际接种率为70%出头。
为了达到指标,社区给未接种疫苗的老人建立台账,李秋开始逐户打电话,要求以健康状况为由拒打疫苗的老人带着有主治医生签字的医疗档案来居委会签字、说明理由,由于要求并不具有强制性,应者寥寥。
针对老年人的疫苗犹豫现象,2022年4月,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中疾控周报撰文指出,“既然已有研究证实,基础疾病不会给新冠疫苗接种者带来额外副作用,那么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就该被优先接种。”
包括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内,各级疾控部门已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中国的新冠疫苗非常安全。而根据科兴生物2021年7月公布的III期临床试验的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6646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中,仅有6人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仅有1例对疫苗过敏的病例被认为与疫苗本身有关。
陶黎纳认为,在目前大范围接种新冠疫苗的情况下,出现偶合反应(即时间巧合)很正常。
2022年9月3日,北京东三环,北京市疾控中心推出的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的公益广告。(人民视觉/图)
构建疫苗接种文化
和李秋一样,2022年6月底,在该市郊区一村委会工作的王海也接到上级政府通知,要求60岁以上老人的一针接种率达到90%以上。彼时,周边村庄的接种率大都在40%至50%。
他们想到的办法是依托熟人网络。村干部先发动身边人接种,熟人托熟人传下去。老人们发现,村里敬老院要求打满三针疫苗才能入住。这个意外的门槛让王海所在村子的接种率提高不少。
在王海看来,许多抗拒接种的老人所考虑的是疫苗能带来什么好处。比如,物质激励。他所在的村会给接种的老人发放十斤米,但与有些城市动辄“奖赏四位数的现金”相比,并不具有吸引力。
李秋所在的社区也会给打第一针的老人发放米面粮油,附赠当地特色蛋糕。但李秋觉得物质激励效果有限,“会主动来接种点的老人基本都是原本就愿意打的”。
对抗拒接种的村民而言,疫苗带来的免疫保护似乎并不足以构成好处。最后,王海选择朴素的“讲故事”方式向村民摆明利害,“你看隔壁村那个谁谁,有基础病,没打疫苗感染了,最后没抢救过来。”
前述中疾控周报文章建议,家庭医生可以参与对新冠疫苗接种的宣传和动员,官方应及时在指南文件中明确疫苗禁忌症,以及允许公众直接向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系统(AEFI)汇报,并定期公布AEFI的数据,以消除公众忧虑。
王海表示,除却担忧副作用外,老年人疫苗犹豫的理由千人千面,不乏有人只是单纯怠惰。他认为,应该以全年龄层为宣传对象,在全社会范围培养一种接种疫苗的风气,而非将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去单独动员。“其实很多老年人是看整体风向的,会被身边人的行动影响。” 
(文中王婧、李秋、王海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海阳 南方周末实习生 何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