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论文标题:青藏高原隆升时间和机制(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Plateau uplift)
通讯作者:丁林,Fulong Cai(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第一作者:丁林(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DOI:10.1038/s43017-022-00318-4
发表日期:2022年7月28日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间以及青藏高原(>5 km)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
在本篇综述中,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的研究人员基于地质与古高度约束,阐述了青藏高原地表隆升的时空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机制。局部的造山运动始于白垩纪的藏中微陆块碰撞事件和藏南洋-陆汇聚。
地质数据表明,印度大陆在6500–6000万年之前开始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藏南和藏中地区先后在~5500万年前和~4500万年前形成了高海拔(>4 km)的E–W向造山带。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的数字高程地形图和横断面。Lin Ding et al.
此时,位于藏中微陆块的中央谷地(海拔≤2 km)将这些造山带隔开。在~3800–2900万年前,中央谷地进一步隆升。而印度-亚洲大陆缝合带和藏北地区直到~2000万年前才隆升至海拔4 km以上。
大陆碰撞变形和高原形成的拟地球动力学机制。Lin Ding et al.
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岩石圈俯冲过程中的拆沉和断离是青藏高原地表隆升的主要机制,而亚洲在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的构造事件中继承下来的岩石圈不均一性造成了青藏高原的空间差异性隆升。今后的研究应重点探讨缝合带(初始碰撞的中心部位)处的地表隆升显著滞后于初始碰撞的原因。
论文要点
1、青藏高原既不是以一个整体隆升,也不是从印度-亚洲大陆缝合带(IAS)系统地向外生长。新生代之前的构造事件在亚洲大陆中形成了强弱不一的区域(岩石圈不均一性),这些区域在隆升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变形特征。
2、白垩纪构造事件形成了初始的造山带,并弱化了藏南和藏中地区的岩石圈强度。
3、在印度大陆陆缘沉积岩中发现了6500–6000万年前的亚洲陆源碎屑。基于现有的地质约束保守估计,这些沉积物标志着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开始。
4、进一步量化西藏隆升史的研究需求推动了古高度计的发展,其中包括古流体指标中的氢氧同位素、碳酸盐团簇同位素温度计和化石叶相分析。
5、古高度数据表明,藏南和藏中地区先后在~5500万年前和~4500万年前形成了高海拔(>4 km)造山带,而中央谷地海拔低于2 km且直到~3800–2900万年前才进一步隆升。IAS和喜马拉雅山在~2000万年前从3 km以下迅速隆升至接近现代海拔。
6、印度大陆和亚洲大陆岩石圈的壳下作用(如俯冲、拆沉和断离)是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质事件。
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Plateau upli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