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男子在重庆疑似钓到已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9月27日,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何滔告诉南都记者,从视频画面来看,确为长江鲟,且有很大概率是人工放流的个体。
何滔表示,近年来,随着禁渔政策与长江鲟人工放流的实施,长江鲟个体在鱼类资源监测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也希望未来能在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监测到长江鲟的产卵行为。或者沿江而下,能看到一些自然生长的仔稚幼鱼小个体。作为科研工作者,非常期待未来有一天长江鲟能在野外自然繁殖并建立种群”。
长江鲟与中华鲟的区别
何滔表示,视频中所出现的应为长江鲟。
这一消息被大家关注到后,曾有人疑惑如何对长江鲟和中华鲟进行区分。何滔称,作为长江中的两种大型鱼类,长江鲟和名气更大的中华鲟在分类系统中都属于鲟形目鲟科鲟属,其中长江鲟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吃昆虫幼虫、底栖无脊椎动物等;中华鲟属于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中则主要以鱼类为食。
在体型上,长江鲟较小,成体约为1米,有“迷你版中华鲟”之称。而中华鲟的个体较大,可达3至4米。两者的鳃耙,即鱼鳃上起过滤作用的部位数量也不同,长江鲟有33至54个,中华鲟则有14至28个。除此之外,长江鲟的鳃耙为三角形,中华鲟则为柱状。
长江鲟。
在野外,长江鲟和中华鲟都会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产卵。但两者的生活习性有所不同。
中华鲟在上游产卵后,孵化出的仔鱼顺水漂流并索饵生长,直到东海口。此时,幼鱼长大,就会在近海口继续活动觅食,直到至少9年后雄性初次性成熟,或至少14年后雌性初次性成熟,沿着长江朔河而上,回到金沙江繁衍下一代。
长江鲟的仔鱼虽然也会顺水漂流,但幼鱼往往在长江中上游便已停下。比如在重庆,长江鲟的幼鱼便会在嘉陵江、乌江这些长江一级支流的河口附近生活,并寻找食物。
人工放流
何滔分析,本次疑似钓到的长江鲟,大概率是人工放流的个体:“因为长江鲟的人工繁殖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功,但直到2007年才开始人工野外放流,而大规模的人工放流也就是近几年发生的事情。在长江鲟放流之前,在野外已经很久没有找到过它的身影了,已被宣布‘野外灭绝’”。有数据显示,从2007至2022年,累计放流的人工养殖长江鲟共计86.58万尾。
不过,长江鲟的放流数量虽多,也曾遇到问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鲟鱼专家组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07年到2018年,长江鲟遭到误捕的情况很多。
不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何滔说,他和同事们有时也会接到“钓鱼佬”们的咨询,说他们在长江里钓到了奇怪的鱼,希望何滔他们能够看看鱼的品种。
何滔也告诉南都记者,往往这时,他们会建议这些钓友一定要第一时间向当地渔政渔业管理部门报备,经专家鉴定后再分类处理。不然钓到了保护动物后私自处理,违反法律并因此遭到处罚,那就不好了。
禁渔后鱼类数量明显提升
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
禁渔后,何滔发现,他们能观测到的鱼类数量出现了明显提升。
他介绍,长江重庆段往上大约生活着181种鱼,有68种属于长江上游特有的鱼类,其中有十来种是珍稀鱼类,含有2种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即长江鲟和白鲟;还有14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包括胭脂鱼、圆口铜鱼、岩原鲤等。“在鱼类的资源监测中,我们现在能够观测到的鱼类比以前要多了很多”。
长江中的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
何滔说,他们在长江江津段、嘉陵江合川至北碚段为鱼类布设了人工鱼巢。在今年的三、四月份鱼类繁殖期,人工鱼巢中可以观测到的常见经济鱼类,比如鲤、鲫等鱼类的数量已经出现了明显提升。“如果五六年前这里能观测到100尾,可能现在就能观测到1000尾”。 这样的数量提升,也让何滔他们心中“充满了丰收一般的喜悦”。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近几年,何滔与同事在长江的鱼类资源监测中发现,长江鲟个体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让我十分惊喜,也希望未来能在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监测到长江鲟的产卵行为。或者沿江而下,能看到一些自然生长的仔稚幼鱼小个体。作为科研工作者,非常期待未来有一天长江鲟能在野外自然繁殖并建立种群。”
采写:南都记者 杨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