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初步统计,从西周至清代,历代文人在“皖南山水诗路”“皖江诗路”“皖中诗路”“淮河诗路”四条诗路上,留下万余首诗词名篇。悠久的历史孕育出江淮文化、徽州文化等,形成厚重的皖学学脉图;诗路更是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之路、改革创新萌发之路,涌现出众多现当代文化名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今天,我们沿着“皖南山水诗路”,
品读诗意安徽,
探寻诗画江淮。
山水有真意, 相看两不厌
——“皖南山水诗路”文化走廊,主线沿黄山山脉,以自然山水保护为核心,包括宣州境内青弋江-太平湖支线, 经新安江顺流而下通浙闽赣诸省
△ 资料图 (来源:视觉安徽)
山为皖南挺秀骨,水为皖南注灵脉,诗文赋予这片名山秀水新的灵魂。
省内一些专家认为,“皖南山水诗路”主线沿黄山山脉,以自然山水保护为核心,包括宣州境内青弋江-太平湖支线、新安江上游支线,覆盖黄山、宣城等行政区域,经新安江顺流而下通浙闽赣诸省。
说起较早开启“皖南山水诗路”的人,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教授韩震军指出,南朝的谢朓要算重要的一个。“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山清水秀的宣城美景,让太守谢朓不由吟诗作赋。他尤爱城北的敬亭山,多次登临吟咏。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谢朓所建高斋,人称“谢公楼”“谢朓北楼”,也成了后世文人凭栏吟咏的佳处。
△ 谢朓楼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更是让“敬亭山”出圈。而李白登临敬亭山、凭吊谢公楼,追寻并拓展谢朓踪迹,让他成为“皖南山水诗路”发展的另一关键人物。
若耶溪是一条有名的“诗河”,无数骚人流连忘返,在唐代已名播四海。李白多次赴皖南寻幽访胜,盛赞“泾川三百里,若耶羞见之。锦石照碧山,两边白鹭鸶。佳境千万曲,客行无歇时”(《泾川送族弟錞》),直言不讳地说“全胜若耶好,莫道此行难。猿啸千溪合,松风五月寒。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 (《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凡李白游览过的皖南山水,后代诗人接踵而至。
△桃花潭
无论是谢朓的《郡内高斋闲望》还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无论是权德舆的《新安江路》还是袁宏道的《云岩》,无论是袁枚的《晨起登清凉台看云铺海》还是当代画家黄宾虹的《迎客松》……村落、老街、牌坊、书院、潭水、寺院,散布其间,成为山水诗路的装点。“皖南山水诗路”诗文名篇集诗情画意于一体,承载了“徽文化”的精华,而文人登临题咏之处,又往往成为后人凭吊的胜迹,引得大家纷至沓来。
△敬亭山
“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这是古时皖南辉煌的生动描绘。韩震军表示,结合诗路诗歌我们不仅可以寻访诗踪,还可以追寻诗路昔日的特产风物。像李白所赞的黄山白鹇,梅尧臣所赞的宣城“四月时鱼”,白居易所咏的宣州紫毫笔与红线毯等等,为唤醒资源要素、增强名优特产魅力找到历史依据。
打造“皖南山水诗路”,不但可以保护生态、疗养心情、触摸历史、感受文化,还能够筑牢文化高台,唱响经济大戏。“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和利用诗歌资源,基于客观事实,打破行政区域界线,整体规划皖南诗路文化走廊,助力乡村振兴,提升诗意人生。”韩震军呼吁。
△宣笔
信息来源 丨 安徽日报 皖派工作室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编辑 丨 汪飞
复审 丨 丁美华
终审 丨 胡宇飞
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游安徽
请关注“游安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