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湖旱情严重,图为核心湖区航拍所见 | 图源:中新视频截屏
导 读
今年,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高温干旱过程。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水位低落,农业告急、供水告急、用电告急!不仅是中国,今年夏天,北半球同时出现了三个高温地区,除了亚洲,欧洲和北美也都经受着高温干旱的考验。
实际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长江流域已多次发生旱灾。中国南方及欧美地区的旱情何以形成?南旱北涝会成为未来我国气候的新模式吗?从农业与能源角度,人类社会将如何应对?《知识分子》围绕这些问题组织了专题论述,此为第一篇文章。
● ● ●
今年的南方干旱,历史罕见。8月18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气象干旱黄色预警。到8月20日,多地存在中度至重度气象干旱、局部特旱,气象干旱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 [1]。8月23日,中国气象局启动干旱四级应急响应 [2]。
图1中央气象台8月23日18时继续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图源:中央气象台
我国长江流域大部分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但自2000年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多次发生旱灾,比如2006年、2011年、2013年和2019年。其中2006年的干旱主要发生在上游,其他几次则主要影响中下游,从范围上讲,今年这样覆盖了长江上、中、下全流域的高温干旱还是很少见。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表示,今年情况确实很特殊。长江流域是一个多雨区,一般从华南的前汛期开始,到长江中下游的梅雨期,都是多雨为主,旱情更多发生在局部。过去,长江流域的降水是一个多与少的问题,但今年夏天整个流域基本都没有什么降雨。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结果显示,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量为143.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8月份的情况更为严重。进入8月以来,长江流域东部地区的降水,与当地长期平均降水量相比,减少了80%。长江流域、乌江及长江中下游降水均为历史同期最少,面雨量(某一特定区域或流域的平均降水状况)不足20毫米,长江中游干流不足10毫米。在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连续无雨日超过了20天 [3]。
水利部的统计则显示,7月以来,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至8成,上中游来水量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少,其中长江三峡来水偏少4成多 [4]。在受旱严重的重庆,高温已经导致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
除了范围大,今年长江流域旱灾的另一个特点是时间长。长江流域的伏旱通常发生在在7月下旬到8月下旬,持续一个多月。今年的旱情则提早了20多天,到8月下旬已经持续了40多天 [5]。如果未来仍然没有大范围有效降水,旱情还将持续加重。
由于水位持续偏低,长江于8月中旬分别关停了安庆至武汉、武汉至岳阳河段的海轮航道 [6]。洞庭湖、鄱阳湖则相继于8月4日、6日低于枯水位,分别为1971年、1951年以来最早。两湖8月湖水面积和7月初相比缩水了66%,相比6月则缩小了75% [7]。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显示,从近20年的数据来看,2022年4月份以来,长江流域六省(市)水体面积均达到或接近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8]。
水位低落,供水供电也开始吃紧。8月14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联合发布《关于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的紧急通知》,要求在全省扩大工业企业让电于民实施范围,对四川电网有序用电方案中所有工业电力用户实施生产全停 [9]。
限制工业用电还不足以保证能源供应。8月21日,四川省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从8月23日零时起到此次一级响应结束,所有 KTV、电玩、网吧、酒吧、洗足房、美容院、茶楼、五金加工、汽车美容等非民生用电全部让电于民,暂停使用空调系统;所有灯光秀、景观灯、店招、广告灯箱、广告显示屏、公益宣传屏、形象标识灯全天候关闭 [10]。在重庆,商场营业时间缩短到5小时,一些地铁站点及线路也关闭了部分照明设备。
图2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所发布的 “让电于民” 公告|图源:温江经信
一个好消息是,高温在逐渐退去。许小峰预计,从8月24日起,江汉、江淮地区的高温已经基本解除。8月26日起,四川盆地、江南高温逐渐缓解,部分地区可能解除。但四川东部和重庆要用时更久,要到8月29号甚至30号之后高温才会缓和。
台风也来了,8月25日左右,今年第9号台风 “马鞍” 将在广东沿海登陆。预计将会缓解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的高温,给我国南部海区和华南沿海带来明显的风雨天气 [11]。
但高温消退、台风到来,并不意味着旱情将立即结束。据央视新闻报道,水利部水文首席预报员胡健伟预计,后期随着华西地区秋雨的到来,长江上游的旱情会逐步得到缓解,但中下游地区的旱情形势仍不乐观 [12]。
另外,许小峰提醒,大旱之后,局部地区要注意防备旱涝急转的新灾情。高温高热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会出现土地干裂或者山体脆弱情况,降水量增加以后,更容易产生洪涝灾害。比如秋季的华西秋雨,为四川、陕西、甘肃、陇南,包括青海等地带来降水的同时,也有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至于台风 “马鞍” 是否能缓解长江旱情,许小峰认为这次台风的影响偏南,对整体旱情缓解作用有限。最近能带来降雨的反而是北方的冷空气,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结合,会在甘肃东部、陕西中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四川东北部等地产生较大降雨,届时需要注意防范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
1、长江大旱,原因何在?
今年长江流域为什么旱成这样?降水偏少是旱灾显而易见的成因之一,不过,自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的极端高温,也是今年旱灾的重要诱因。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水的变化已经不足以完全解释干旱强度和范围的变化,高温引起的蒸散发增强成为加剧干旱的重要因素 [13]。
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张强研究员对此解释说,“温度增高,意味着蒸发蒸散量会增加,蒸散量增加意味着地表失去水分会更快,这样干旱会容易发生。如果干旱已经发生了,蒸散增加也会明显加快旱灾发展的速度,会更容易出现骤发干旱。” 骤发性干旱,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慢过程的快速发展的短期干旱,突发性强、发展迅速、强度高,对作物产量形成和水资源供给有严重影响。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近日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截至8月17日这次高温事件已经持续64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40℃以上覆盖范围为历史最大,高温极值站数有262个站 [14]。温度最高的地点是湖北珠山,达到了44.6度,突破了历史极值。
许小峰在解释旱灾原因时也提到,今年高温的综合强度达到了历史极值,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过去高温可能会在某些局部地区出现,但这次高温是流域性的,这种大范围高温天气是比较少见的。
高温少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是今年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强盛。
张强解释说,今年副热带高压有三个最大特点,第一是副热带高气压强度非常强;第二是控制范围很大,“今年副热带高气压西升的更厉害,北推也更远。以往副热带高气压西升到兰州以东就差不多了,今年到了酒泉,快到新疆了”;第三是副热带高气压持续时间很长。
副热带高气压不仅在国内保持强势,还和其他高气压带达成了跨国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在最近一次的学术报告中指出,今年6月下旬,副热带高气压开始向西向北扩张,和位于青藏高原西侧正在向东扩展的伊朗-大陆高压完全打通,形成了横跨中国的强大高压脊。
这条高压脊横亘在北纬15°到北纬40°之间,中国西部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都在它控制之下。随着这条高压脊向北挺进,北方的低压槽在其影响下减弱,位置比往年偏东偏北,导致冷空气从北南下后直接入海,从海上流走,无法对长江下游地区造成影响。
至于今年副热带高气压为什么如此强势,这其实是一个全球现象。
今年7月以来,北半球同时出现了三个高温地区,不止是亚洲,欧洲和北美也都经受着高温干旱的考验。欧洲干旱观测站的最新数据显示,欧盟47%的地区处于干旱 “预警” 状态,17%的地区处于干旱 “警戒” 状态。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的国家综合干旱信息系统报告称,49.7%的美国西部地区正在经历 “极端” 干旱 [15]。
丁一汇指出,亚洲、欧洲和北美同时出现高温旱灾,部分源自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异常。正常状态下,北半球中高纬度西风带在冬季有三个槽脊,到夏季变为四个。“三脊” 转为 “四脊” 是入夏的典型特征,但今年夏季只有三个槽脊,而三个高压脊对应的就是亚洲、北美和欧洲。
夏季如果有四个槽脊,那么每一个都不会太强,也很难发展太快。如果只有三个槽脊,每一个都会更稳定、范围大,持续的时间也更长。根据《中国气象报》的报道,今年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确实异常强大,几乎绕地球一周 [16]。
另外,今年登陆中国的台风不足,也加剧了南方干旱的程度。截至2022年8月3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6个编号台风生成,较常年平均偏少2.5个,其中只有一个登陆了中国。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说法,这是由于今年夏天在赤道附近的中东太平洋地区,拉尼娜持续发展,台风生成源地(中国南海北部至菲律宾东侧一带海域)长时间维持异常反气旋,所以台风活动也受到了抑制 [17]。
图3由于持续高温干旱,四川乐山三江汇流处水位降低|图源:央视网
2、北涝南旱,会成为未来新常态吗?
南方饱受高温旱灾之苦的同时,北方却开始与降雨洪涝斗争。根据央视新闻的说法,现在全国整体处于南旱北涝的态势 [18]。
截至到8月21号,全国省会城市累计降水量排名前10中,有7个都是北方城市,其中,历来少雨的青海省会西宁居然能排名降雨量第二。同一时间,南京和南昌累计降水量竟然是0 [19]。在长江、鄱阳湖屡屡刷新低水位纪录的同时,北方的辽河绕阳河、新疆塔里木河等江河水位,却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 [20]。
南涝北旱一直是我们最所熟知的气候模式之一,随着这几年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这种模式开始受到怀疑。北涝南旱会不会成为一种长期趋势,也成为了气候领域的一个新话题。
张强表示,现在,尚不能因为近些年南方干旱多发,就说在我国北涝南旱会成为一种长期趋势,中国气候的基本格局仍然应该是南涝北旱。从气候背景状态来看,我国北方地区多年的年平均降水明显比南方地区少,即北方干燥、南方湿润。不过从长期来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方的旱灾风险确实有明显增加。
全球变暖是旱灾风险增加的大背景。丁一汇分析说,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一方面由于暖气候下海洋蒸发增加,大气本身的含水量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大气温度上升,大气的持水能力也在增强,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水汽大气才能达到饱和,达到降水条件。并且一旦发生降水,强度就会加强。
“这种变化导致更强的降水和更多的干旱发生,主要表现为小到中雨频率普遍减少,而大雨与暴雨强度和频率增加。”丁一汇说,“与此同时,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也在增加,干旱化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30年干旱明显加剧” [21]。
具体到中国南方,国家气候中心孙颖研究员2014年的一篇研究估计,1950年以来,人为影响导致中国东南地区夏季出现极端高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预计到2024年左右,中国东南部将有50%的夏季出现类似2013年的高热 [2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院长袁星在接受《知识分子》访谈时指出,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受到全球变暖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在未来50年或80年里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增加。很多预测模型显示,南方可能会变得更干。但这只是相对于南方本身的情况而言,并不代表它会达到北方地区的那种干旱程度。
张强团队2017年的一份研究估计,与1986—2005 年相比,在中等和高等温室气体排放条件下,2016—2025整个南方地区年降水日数均会有所减少,其中江淮、江汉和江南西部地区的连续无降水日数将增加1天 [23]。
图4研究估计2016—2025整个南方地区年降水日数均会有所减少|图源:张强团队论文《中国南方干旱灾害风险特征及其防控对策》
除了致灾的气候条件,影响旱灾风险的另一个因素是承灾体暴露度,也就是受灾害影响的人群范围和经济体量、作物的附加值有多大。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承灾体暴露度也会相应增加,旱灾的风险也会响应加大。
张强认为,增强干旱的预测预警能力很重要,尤其是通过监测做好预警能力的提升。这几年暴雨较多,对暴雨预警的重视和支持也多,干旱预警的支持度反而不够。
许小峰也认为,从这次旱情来看,旱情的预警工作还有改进空间。“今年的高温、旱情确实超预期,准备不足。发布预警与各行业、各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方面衔接不够。需要各部门的联动,也需要对可能的影响进行科学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他还说,从这次的经验看,干旱预警预报的时间范围可能需要延长。现在的大范围副热带高压的预报大概是5-10天,如果预报时间延长,一些部门应对措施可能会更充足,比如电力的储存调度就可能需要更长的预报时间。
部门间联动也是干旱预警工作的一个难点,“预警发布出去,报出来以后能不能各部门都能理解到位?电力、农业、医疗等各部门能不能联动,采取相应的措施?都需要不断总结和改进”,许小峰说。
干旱可以分为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水文干旱、社会经济干旱四种。气象干旱的定义很直观,指某时段内,降水和蒸发不平衡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水文干旱则是河川径流低于正常值的现象;农业干旱定义最为复杂,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内,由于土壤水分持续不足,形成的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现象。
张强对《知识分子》解释,干旱是一个从气象到水文、从水文到农业,甚至到包括电力供应和蔬菜价格等社会经济领域的传递过程,需要气象、水利、农业等各个部门进行密切的联动及跨部门合作,才能更准确及时发布干旱预警。
更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进行的农业干旱预警,则需要国家支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形成更深入的科学认识,建立更加科学先进的干旱预警系统。张强说,“我们一直在呼吁加强对我国干旱预测预警技术的创新与研究,但目前缺乏国家重点专项等重大项目的支持”。
由于干旱在南方发生的概率相对比较小,总体上对抗旱的各方面准备仍然不足。对于这种情况,张强认为抗旱除了应该有物质和技术上的准备而外,还应该在思想意识重视和准备,也要加强对抗旱的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
3、水利如何发挥作用?
8月11日,央视报道显示,目前南方部分地区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在长江高温少雨、水位低落的情况下,已有的水利工程蓄水是否足够、能否保证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对此,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表示,目前长江流域大中型水库蓄水情况总体较好,蓄水量较去年同期仅偏少1成,受旱省(市)蓄水量较常年同期总体持平。8月以来,水利部门已调度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群向中下游地区补水53亿立方米 [24]。
三峡工程在这次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月16日,水利部长江委发布调度令,实施 “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自当日12点起调度三峡水库向长江中下游补水,动用三峡4.8亿库存水量 [25]。
8月22日,“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结束,累计调度长江上游、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水库群向下游补水19.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干流水位快速下降趋势 [26]。
刘伟平表示,在农业方面,现在大中型灌区的灌溉水源和城乡供水是有保障的,受旱耕地主要是分布在灌区末端和没有灌溉设施的 “望天田 [27]”。“望天田” 靠天吃饭,灌区末端的农田则容易断流,此外,不便修筑灌溉设施的丘陵岗地也受旱较重,这几种农田的共同特点就是缺乏灌溉设施的支持。
水利工程对于缓解旱情、保障区域生产生活用水起了大作用,但在水利工程不足的受旱区域,供水压力仍然很大。
图5为抗干旱、保供水,湖北省两大水库加大下泄量, 沿江各地多举措引水|图源:央视网
在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的我国西南地区,由于水利建设基础相对薄弱,通常情况下,人均供水量仅为全国平均的2/3左右,面对旱灾时,供水就更为紧张 [28]。
比如辖区内江河众多、过境水资源丰富的重庆,按国际标准却属于中度缺水地区,水资源呈现区域性、季节性丰缺的特点 [29]。截至8月15日,今年重庆农村供水受旱影响人口41.5万人,约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1.8%。由于水源空间分布不均,中高山地区以溪流、浅井、溶洞水等为水源的部分农村人口水源保障不足 [30]。
农业灌溉方面,虽然重庆共有水库3043座,但其中大型(农灌)水库仅两座,分别是开州鲤鱼塘水库和大足玉滩水库 [31]。截至8月17日,重庆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59.1万公顷。
西南地区外,依靠小水库供水的地区在抗旱中也面临困难。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贾绍凤在接受《知识分子》访谈时指出,小型微型工程,包括小水库、池塘、旱窖等库容有限,一般只能进行日调节、月调节,很难达到季调节,在极端干旱时期小水库的水早就干了。有大型水利工程的地方,抗旱能力就比较强。
图6干旱之下,贵州启动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图源:央视网
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灌区用水在多年期能够充分满足的机率,例如,北方旱作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即灌区在平均每100年中有75年保证正常供水。目前,中国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一般来说,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在北方灌区采用75%的设计保证率,南方水稻种植区采用90%的设计保证率。
贾绍凤认为,在农业投资密度加大的情况下,很多地方已经是设施农业,应该把灌溉保证率都提高到90%以上,甚至有些地区应该按工业设施的标准来要求,达到95%以上的保证率。按照这种要求,很多地方的水利工程还有缺口,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
从节水的角度考虑,贾绍凤建议进一步推进水权改革,发挥水价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目前的水价条件下,谁节水谁找死”,贾绍凤说,“我们的水价普遍低于供水成本,节水是要付出的,但减少的水费往往不如你节水的投资。”他说,政府已经提了多年全成本定价,要让水价反映供水的全部成本,但现在还没有实现。
贾绍凤表示,水价的背后是水权问题。按照 “十四五” 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国用水总量应控制在6400亿立方米以内。这个用量作为控制目标分解下达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再层层向下分配。
理论上说,各地各单位都有用水量的指标。不过大部分地区水权还没有具体到微观终端用户。这导致用户节水除了省一点微薄的水费外,没有任何受益,省下的水没有归个人处置。
贾绍凤解释说,水权改革的做法之一就是在缺水地区的灌区把水权分给终端用户,把用水指标具体到每个用户。如果一个用户节约用水,那剩下的用水指标可以用来交易,这样就有了节约用水的动力。
4、农业怎么办?
根据央视网的消息,水利部最新调度显示,目前长江流域四川、重庆、湖北、江西等10省市耕地受旱面积达4848万亩。8月21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会议指出,高温干旱已成为影响南方秋粮丰收的最大威胁。
据《科技日报》报道,土壤墒情(土壤湿度情况)监测显示,截止8月17日,重庆土壤耕作层(0~20cm)达中度干旱等级,其中,黔江、巴南等15个区县达到重旱等级,其他多省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旱 [33]。
据重庆市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吴政谦介绍,在高温干旱影响下,今年重庆水稻生育进程普遍较常年偏早了7-10天,造成水稻生殖生长后期灌浆时间缩短,粒重有所下降,总体上对水稻、玉米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柑橘、茶叶等作物则受害比较明显,全市大部分蔬菜提早收头,红薯叶片枯萎、大豆结荚偏少。
图77月4日以来的持续高温导致重庆33个区县土壤干旱,当地多措并举抗旱保供水|图源:央视网
农业受旱严重,让人担心菜价和粮价是否会上涨。不过,据央视报道,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比较稳定,比8月初上涨了1.3%。《新京报》农业农村部蔬菜市场分析预警团队首席分析师张晶认为,“此次南方多地干旱预计对全国蔬菜价格影响不会过大,毕竟夏季南方蔬菜生产以供应本地为主,对全国整体蔬菜市场供给影响有限 [35]。”
粮价方面,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告诉《知识分子》,国家肯定不会让粮价出问题,可以通过粮库调粮来稳定粮价,但干旱会对今年的农业生产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据他估计,如果旱情持续,南方水稻可能减产5%左右,部分严重干旱地区可能减产10%。
对于这次抗灾措施的建议,张正斌认为应该把补贴用在灌溉设备上,直接给农户或者种植业合作社提供节水灌溉措施,包括管道灌溉、喷灌、滴灌,既能扩大灌溉面积,又能高效的利用水资源。如果没有补贴,农民自己拿不出这个钱搞水利灌溉基础建设。尤其是对受灾比较严重,灌溉条件差的灌区末端、丘陵岗地、“望天田”,节水灌溉设备更能满足当地的需求。
张正斌还建议说,在干枯的河流、湖泊边缘的农田可以打井灌溉。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分布范围广、存储量大。“2006年重庆旱灾的时候,也是通过打地下水补充水源。因为有些地方是山区,从远距离调水不现实。且南方降水相对较多,用完还可以恢复。” 张正斌说。
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南方的干旱风险增加,张正斌主张南方地区也应该发展节水农业。虽然南方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但丘陵面积大,还有大面积的干热河谷地带,适合发展节水农业的地区并不少。云南、贵州、四川、上海等地都有人在研究节水抗旱水稻。
“节水抗旱稻是一个发展方向。近些年,旱稻在云南、安徽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因为现在人少了,没人修水渠,也没有大水漫灌了,都是简化栽培,就是把水稻像机器种麦子一样种下去,少浇水还能多打粮。” 张正斌说。他还表示,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应该引进和示范推广抗旱节水作物、果蔬。
抗旱稻不止是抗旱性强,最主要的是对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按照张正斌的估计,旱稻比现在流行的高产水稻能节水30%-50%。玉米也是抗旱作物的选择之一。玉米的适应范围很广,可以把北方的抗旱品种和南方的品种进行杂交,让南方的玉米品种也产生一定抗旱性。
张强也强调,抗旱也是一个需要提前进行风险防控的工作,不能只依靠旱灾发生后的临时应急。比如,在国家发展种子工程时,需要注意增加种子的基因抗逆性,培养农作物抗极端天气包括抗旱的遗传基因。当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和完善农业灾害保险制度,也是降低干旱灾害风险的重要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只是第一步,要想长期应对旱灾,南方需要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张正斌认为,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需要进行跨区域、跨流域、跨地域的各种水利工程建设投资,进行水资源的时空调控。
张强表示,北方十年九旱,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基本上每年都要应对干旱灾害影响,常常会对抗旱有所准备。相比之下,大家往往认为,南方发生旱灾的概率比较小,对小概率的事大家就容易忽视,但往往造成最大损失的就是小概率灾害事件。
“比如,南方发生多的是台风,台风年年都发生,破坏力也很强。但由于现在大家都有思想准备,已形成防范的技术能力和社会意识,所以台风现在就很少造成大的人员伤亡。反而是小概率事件,你想不到或者容易忽视,容易造成更大损失”,张强说。在未来中国南方发生干旱的风险增加的大背景下,有关部门包括全社会都应加强对抗旱的重视。
查看原图 53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