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人民公社大食堂老照片:吃饭不要钱,幸福万万年

60年前,人民公社大食堂老照片:吃饭不要钱,幸福万万年
有饭大家吃,有福大家享。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人民公社大食堂,一度为广袤大地上的农民兄弟们勾勒出了梦想家园的图景……这试验性的“共产主义大锅饭”,不过两三年便宣告结束,但在这一笔乌托邦式国家记录中,却渗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于改善积贫积弱民生的美好愿景。
图片
1958年8月29日,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
此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办人民公社的高潮,到10月底,全国农村人民公社共有26576个,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9.1%。
在全国范围内,伴随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作为人民公社供给制的主要载体,农村公共食堂也迎来了它的高潮。至1958年10月底,全国农村共办公共食堂265万个,至1958年底,达到340多万个,在食堂吃饭的人口占全国农村人口的90%以上。
图片
图片
“吃饭不要钱”和“敞开肚皮吃饭”是公共食堂兴办高潮阶段的显著特征。当时报纸上多有这方面的报道。
如1958年10月23日《新华日报》报道了淮安县联盟社的公共食堂,这个食堂被称为“幸福食堂”,社员到食堂吃饭时,自己吃饭自己装,要吃多少装多少,既不要钱,也不限量“这个食堂吃饭方便,坐下就吃,不要排队。
饭前不需订饭,饭后不需报账。吃饭不要钱,吃菜也不要钱,社员来客,开饭前两点钟通知,可以加菜,客人吃饭也不要钱,只有加菜时才要钱”。
图片
图片
1958年11月22日《新华日报》以《常州区三万食堂开展竞赛》、《菜好饭香,干劲洋溢》为题报道了常州食堂开展竞赛比吃饱吃好等方面的情况。
现场会所在的赛桥公社的贝桥食堂,每天一干两稀,吃饭放开肚皮吃,早晚各两个菜,中餐三菜一汤。这个食堂10月份,一个月就吃过五次面条,二次饼子,三次团子,二次馒头,赤豆烧粥更是经常有;荤菜方面吃了三次肉,十三次鱼,素菜是半月不同样,这个食堂的口号是“一年赶上马福兴,二年超过德秦恒”。而马福兴和德秦恒都是常州市内著名的菜馆。
当时的民谣热情地唱道: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图片
图片
在1958年,我国的形势虽已稳定,但农业科技还没有明显进步。从官方资料看,当时小麦平均亩产135斤,玉米和高粱平均140斤,红薯平均1600斤。当时我们村大部分人家的粮囤里只有30斤左右的粮食。多的也不过二三百斤,这样的户数有三四户。
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不少公共食堂只管盯着“吃饱”、“吃好”的目标办,倾其所有,倾其所能,不但吃饭上不限量,就是吃菜上,也强调“一个星期不重样”、“半个月不重样”。大吃大喝,穷吃海喝。甚至有的公共食堂还开起了“流水席”,社员随到随吃。
图片
图片
反正吃饭不要钱!社员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大减。
那时,收地瓜竟然用犁翻,只捡上面看到的一层,看不到的就任其埋在地里腐烂,大片大片的成熟玉米无人收。反正又不能收回自己家,也不允许往自家拿,粮食浪费得惊人。本来是为了节约粮食,高度集中劳动力支援经济建设的公共食堂后来就成了懒汉的天堂。
“懒汉”也没快乐几天,天天过年的日子就坚持不住了。公共食堂开始限量,每户分多少斤饭票,各家各人根据自己的计划来吃。记忆中的主食也就是地瓜干、苞米面了,偶尔也有馒头,每人一月二两油。
图片
有人说,食物这样短缺,公共食堂里的司务长和锅上的炊事员肯定多吃多占!说实话,这样的事情绝不会发生。那时,一碗饭和生死联系在一起,谁也没有那个胆量多吃多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