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他的目标是月亮……”
这段描述来自美国科学家基姆1945年的著作《火箭和喷气发动机》,记录的是明朝人万户的一次“飞天”尝试。最近几天,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神十四上天”了。与当今发达的运载火箭相比,当年万户的那次尝试可谓天真幼稚,器具无比简陋,万户本人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然而世界航天界却把他视作“真正的航天始祖”,并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那么,万户为什么执意抛却俗世,想飞往月亮?这段历史为何在中国正史难觅踪影,而要由一个外国人最先披露呢?
万户飞天:一个“出口转内销”的故事
美国人绘制的“万户飞天图”。注意看左侧的字和右下角人物身上、手举牌的字,这些都是美国人臆想出的汉字。
“万户飞天”故事梗概:欲乘火箭飞往月球,惨被炸死
我们先来简述一下“万户飞天”的故事梗概。万户是明朝初期人,原来是一个木匠。由于他喜欢钻研技巧,尤其是对技术发明方面特别痴迷,所以从军后改进过不少当时军队里的刀枪车船。在那个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受到很大局限的特殊时代,木匠出身的万户甚至做出了一份很详尽的科学理论计算报告,他认为按照当时的火箭技术,再加之风筝原理的帮助,他一定能在一个时间段内飞到月亮上去。这个天真的想法再加上神乎其技的手工,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火箭,然后画出飞鸟的图形,众匠人按图制造出了飞鸟。
文献说,在一个月明如盘的夜晚,万户带着人来到一座高山上。他们将一只形同巨鸟的“飞鸟”放在山头上,“鸟头”正对着明月……万户拿起风筝坐在鸟背上的驾驶座位——椅子上。他自己先点燃鸟尾引线,一瞬间,火箭尾部喷火、“飞鸟”离开山头向前冲去。接着万户的两只脚下也喷出火焰,“飞鸟”随即又冲向半空……后来,人们在远处的山脚下发现了万户的尸体和“飞鸟”的残骸。
这个结局是注定的。当时虽已发明了“火箭”,但因无法控制火药爆炸方向与力度,所谓火箭与炸药无异。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万户飞天的行为充满了天真、幼稚,却也不乏一种悲壮的浪漫。
“出口转内销”:美国人最早发现了“Wan Hoo”
最早读到“万户飞天”故事的时候,笔者对其真实性是有质疑的。毕竟国人没少干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事,诸如“在太空能看见万里长城”、“雷锋事迹入选西点军校教材”等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传闻,事后证明都是各种臆想。而把万户封为“航天始祖”,是否也是中国人自编自导的一出戏呢?
从现有资料看,这个故事很可能真实发生过,起码也是在真实事件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国际上的学者更倾向于有外国传教士把这个故事带到了欧美国家。上文提到的美国科学家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中最早提到了“Wan Hoo”,我们今天说到的“万户”这个名字,其实是由英语转译过来的(这个人也可能叫“王虎”、“万虎”之类的)。苏联两位火箭学家费奥多西耶夫和西亚列夫也在他们的《火箭技术导论》中,说中国人不仅是火箭的发明者,而且也是“首先企图利用固体燃料火箭将人载到空中去的幻想者”。英国火箭专家W·麦克斯韦尔说“Wan Hoo的事迹是早期火箭史中一件有趣的重大事件”。德国火箭学家威利·李在他1958年出版的一本书中也说到,在公元1500年左右,Wan Hoo在“发明并试验一种火箭飞行器时,颇为壮观地自我牺牲了”。最后,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则给这个争议盖棺论定:有关万户飞天的故事,真的是由外国人最先提起的,而不是中国人自我意淫的产物。
万户飞天之谜:他怎么想起来要飞到月亮上的?
中国的事,往往绕来绕去,都会绕到官场
外在原因:中国人固有的飞天梦想
飞到天空中,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这是几乎世界各地的古人都有过的一个梦想。中国人比其他国家的古人更进一步的是:我们不光想上天,我们还想到天外边去看看。就像月亮,全世界人都能看到,但没见哪国人像中国人一样对它有那么多的遐想:嫦娥吴刚月兔,婵娟寄托相思。天空中那些看似无规律排布的星星,也被我们赋予了牛郎织女、北斗猎户、启明太白等无数意象。可以说,外太空寄托了中国人太多的思绪和情感,“举头望明月”是古代文人最酷的pose。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就不难理解了。在外国,直到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他们的愿望还只是能够飞起来。而早在莱特兄弟500年前,木匠万户就已经琢磨着怎么登陆月球了。如果当时他能不这么“胸怀大志”,把目标定在能飞起来,那或许能少放点火药,捡一命回来。但那样,这个故事也就不会流传至今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一直是“飞天”,而不仅仅是“飞”。
内在原因:官场失意,想逃离是非逍遥度日
然而,即使是在明朝那个时候,万户在坐到扎满火箭的椅子上的那刻,也依旧知道,这么做是有生命危险的。那他为何还一意孤行一定要如此呢?这还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早年在军中时,万户凭借心灵手巧,手艺精湛,受到将军的赏识,奏请朝廷让万户到兵器局供职。当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之火药、火箭已经在军事上初露锋芒,所以万户的前途本该是一片光明的。可惜,与很多历史名人一样,万户也遭遇到了政治上的失势。提拔他的将军被革职幽禁,他为报知遇之恩,利用自己的专长,决定造一只“飞鸟”飞到囚禁将军的地方,把将军救出来。可“飞鸟”还没造出,将军已被杀害。靠山一倒,他自然受到牵连。失去了知己的万户这个时候厌恶了官场和人世间的生活,于是他开始谋划着逃离是非官场和人间,决定到月球上去生活。而他造的那个“飞鸟”,就是后来他把自己炸死的“飞椅”的雏形……
写到这估计有人要失望了:这么传奇的一个故事,闹半天还是逃不开官场争斗,成王败寇的历史俗套啊?没办法,这是在中国,人人皆是江湖中人,逃不开这些官场争斗。只不过大家排解的方式不一,苏轼被发配到南方,吃荔枝解闷;陶渊明罢官之后,采菊为乐;万户因为有手工的本事,心就更大一点:逃到月亮上去,跟嫦娥作伴。
万户“待遇”差异:中外史观造就的奇葩
月球表面的“万户环形山”
“万户飞天”一事未见于任何史书
既然话题从航天科技领域转到了历史政治领域,不妨就从历史的角度考虑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万户飞天”的事迹,在中国的各种史书典籍中未见记载,而却在西方世界广泛流传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如下几种可能:一、原来本有记载,在历次毁书灭迹行动中被损毁了。众所周知,历史是中国人的真正信仰。我国历朝历代,革命成功新政权上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史”。把前朝记载中不利于自己的记载删除,在新修史书中将自己粉饰一番。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民众思想,确立本政权的合法性,以利统治。在很多时候,当政者根本无心修史,而是干脆采取灭迹的办法,大量焚毁前朝书籍,抹去一段历史,在纸灰上重新搭建起一座空中楼阁。众所周知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皇帝组织编纂《四库全书》以代替以往古籍,都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行动。正所谓“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事史书上有,其实未必发生过;很多事无处记载,却也未必没发生过。
可能性二、这种小事无足挂齿,够不上写进历史的资格。这种可能性比前一种还要大。在以《二十四史》为标准的中国史书中,是没有一般老百姓的位置的。皇帝的日常起居,大臣的建言献策,战争的起承转合,权贵的来往恩怨,这些是我们的史书最为关注的。不要说绑火箭上天把自己炸死这种事,即使是如火箭发明这样在科学史上可以留名的重大事件,在我们的正史中也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宋史·兵志》:“时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就这20几个字,著史之人的重点也不是冯继升等发明了火箭,而是“赐衣物、束帛”。归根到底,火箭发明这件事能够写进史书,是因为这事跟皇帝有关,而不是这事有多重要。一个与皇帝权贵无关的人炸死了,有什么好写的呢?
可能性三、这事压根就没发生过。即使有很大可能我们的历史没留下记载,留下记载也可能被毁了,可事实是,的确在中国史书中,没见过关于此事的记载。既然没见,那就有没发生的可能。然而,西方数位学者把“万户飞天”的壮举说得有鼻子有眼,国际天文联合会也不太可能如此不靠谱,在完全子虚乌有的前提下把一座月球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国际学术界更倾向于此事确实发生过,在中国民间小范围传播后,经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之口传到国外。在这个过程中,对事件过程的增删取舍,甚至以讹传讹均不可避免。但类似事件确在中国发生过,应是不可否认的。
中国史是一部帝王史,“奇门异术”从没被重视
“万户飞天”这件事,在中国和外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中国人基本没把这件事当回事,而外国人却以“人类空中飞行的开拓者”、“航天始祖”等称号颂扬之。这种待遇之差,细究起来,乃是中外史学观点的差异。中国的历史,说到底是一部帝王史。皇帝的事情比天大,唐明皇娶了自己儿媳妇这么个乱伦事件,历代文人墨客花在上面的记录文字,恐怕比历史上所有“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史书文字都要多。而中国古代的重文轻理思路,更是导致了各类科学技术被视为“奇门异术”,难登大雅之堂。
西方的历史发展与我们其实并无太大区分。我们敬皇帝,他们敬神。在文艺复兴以前,几乎所有人物雕塑都没有眼睛。那是因为他们雕的都不是人,而是神。神是没有眼睛和情感的。然而在与万户所在的明朝大致相似时间,一场文艺复兴运动使“以人为本”成了欧洲国家的信条,并在之后延续到美洲,成了当今世界欧美国家普遍的价值基准。我们现在虽然也提“以人为本”,但本质上与古代的“以帝为本”并无太大区别,只不过换成了“以官为本”、“以权为本”、乃至“以钱为本”。今日的我们,在为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一个叫“万户”的科学实践者而争论,甚至这个由“Woo Hu”转译过来的名字,是指官职“万户”,还是一个诸如“王虎”、“万虎”之类的人名,我们都不知道。也许我们的后人,也会因无史可查,而对现今我们经历的一切产生疑问。
查看原图 9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