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侧卫”?三个步骤,教你辨识中国空军装备的大部分机型

【军武次位面】作者:乐乐
从1992年,国内空军接收俄罗斯交付的第一批苏-27SK/UBK战斗机开始,来自北方的“侧卫”就在我国落叶生根。之后,国内又经历了进口原装苏-27、苏-30、苏-35,以及发展国产歼-11、歼-15、歼-16的过程。使得国内海空军部队在30年中,装备了大量原装和国产“侧卫”,前后总数量已达近1000架之巨,也使得各种原装及国产“侧卫”的子型号令人眼花缭乱。对外界来说,如何区分这些不同阶段,甚至是不同国家出产的“侧卫”,就成为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
图片
▲开启“侧卫”装备历史的首批苏-27SK
对资深军事爱好者来说,由于其往往在相关领域投入大量精力,因此,辨识这些“侧卫”的具体型号,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有难度的事情。但普通人往往缺乏足够精力和资源去研究,因此,在图片资料真实的情况下,使用尽量简单明了的方法,高效分辨这些“侧卫”,就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事实上,只要通过并不复杂的三个步骤,就能辨识出国内海空军装备的大部分“侧卫”具体型号。
图片
▲两款“侧卫”混编飞行,相信在看完三个步骤后辨识就很简单
抛开海空军装备诸多“侧卫”的种种不同,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当然是搭载飞行员数量的不同。也就是说,究竟是单座还是双座“侧卫”,可以作为型号辨识的第一步。而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海空军装备的双座型“侧卫”,共有苏-27UBK(苏-27SK教练型)、苏-30MKK与苏-30MK2、歼-11BS(歼-11B教练型号)和歼-16这五款。
图片
▲苏-27UBK是国内装备的第一款双座型“侧卫”
在确认双座设计后,第二步就是观察战斗机的垂尾(也就是战斗机尾部,倾斜竖起的小翼),其最上端如果是没有切口的平直端口,那么这就是苏-30MKK或苏-30MK2,如果其垂尾最上端有一个微微向后的斜切口,那么这就是另外三款双座型号。接下来就是辨识的第三步,也是最后一步,观察雷达罩的颜色和形状。在已确认是苏-30MKK或苏-30MK2的情况下,雷达罩一般是深灰色或白色,其中白色是海航专用涂装,也就是海军装备的苏-30MK2,而雷达罩呈灰色且在两侧有明显尖弧状缺口的,就是空军装备的苏-30MKK。
图片
▲平直垂尾是苏-30MKK/苏-30MK2的典型特征
至于其余三款双座型号,雷达罩也有非常明显的不同。其中苏-27UBK与苏-30MKK的雷达罩状态几乎一致,都是深灰色涂装且在两侧有明显尖弧状缺口,而歼-11BS则呈黑色且整体无圆弧的状态。至于最后的歼-16,其雷达罩同样没有缺口,颜色则是独一无二的浅灰色。不过,也有部分歼-16的雷达罩颜色是与苏-27UBK更接近的深色,因此,还可以通过更直接也更显眼的方式来识别:歼-16由于搭载了相控阵雷达,其雷达罩前段没有尖尖的空速管,而其余四款双座型号都有。
图片
▲歼-16的雷达罩特征很明显
而苏-27SK、歼-11A、歼-11B、歼-15以及苏-35这五款单座型“侧卫”的辨识,也与双座型辨识过程类似,甚至更加简单,因为平直垂尾其实是苏-30MKK和苏-30MK2的特有标志,除这两者之外,国内海空军装备的其他所有“侧卫”,都是斜切垂尾,使得单座型的辨识不必再观察垂尾。具体的来说,歼-11B的雷达罩与歼-11BS是一模一样的。苏-35则由于同样搭载了相控阵雷达(无源),因此是与歼-16相似的浅灰色。而歼-15雷达罩虽然与歼-11B很接近,但由于其是在航母使用上的特种舰载机,因此,其拥有国内装备的“侧卫”系列中,最独特的三翼面布局。
图片
▲苏-35的辨识也很简单
也就是说,在普通“侧卫”的机翼及水平尾翼基础上,歼-15前身还有类似歼-10、歼-20鸭翼的小翼,这是歼-15最明显且独一无二的标志。而最后的苏-27SK和歼-11A的辨识就非常有难度,可以说是国内装备的“侧卫”系列中,辨识难度最高的两款,因为歼-11A其实就是在,国内引进的第二批苏-27SK基础上,通过进口核心部件加国产其他零件生产的,外观相似度超过95%。而外界此前流传的,通过显示屏颜色(歼-11A为绿色)、机身编码(歼-11A编码比苏-27SK多一位)辨识的办法,实际上已经失效。
图片
▲歼-15的三翼面布局非常独特
因为在进入21世纪之后,空军对装备的苏-27SK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改造,其机身编码和显示器已经与歼-11A一致。换句话说,两者虽然还存在一些比较小的外观区别,但都是很难观察到的细微处,已经超过普通人快速辨识的范畴。因此,就目前来说,在不提供其他信息的情况下,辨别歼-11A和苏-27SK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照片拍摄时间。如果是近期拍摄那么一定是歼-11A,如果是以前拍摄,那么想辨识就需要进一步发掘其他信息。背后的道理非常简单,苏-27SK在经过20多年的使用之后,目前已纷纷退役,而歼-11A还在继续服役。
图片
▲2022年还在服役的歼-11A双机编队
需要说明的是,外界一直认为苏联航空工业80年代的技术水平存在一定不足,使得苏-27SK的使用寿命只有不到3000小时,但国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个使用寿命数字,实际上是建立在苏联空军较为苛刻的飞行标准上。国内购入的苏-27SK飞行时间普遍超过3600小时,表明其技术状态相比于其价格,还是比较理想的。
图片
▲国内早年装备的苏-27SK已经退役
当然,在这些主要型号外,国产“侧卫”还衍生了一些装备数量较少的型号。比如说歼-11B和歼-11BS,还有部分在海航服役,其编号也就变成了歼-11BH和歼-11BSH,最典型特征就是机身涂装变成白色(相比于歼-11B和歼-11BS)。再比如说,国内在近期又对歼-11B又进行了一些改进,衍生了机头雷达罩颜色接近歼-16的“歼-11BG”,再或者,还有被称为歼-16最新改进型号的歼-16D电子战机。这些衍生型号的辨识难度更大,但数量也相对较少,因此对普通人来说,也不必过于细究。
图片
▲歼-16D是国产“侧卫”的最新型号
不知不觉间,“侧卫”进入国内服役已有整整3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侧卫”的型号越来越多,装备规模越来越大,也担起了海空军交付其保卫国家领空安全的使命。同时,中航工业也引进、仿制、吸收“侧卫”技术基础上,打造的歼-15、歼-16两款先进型号,未来仍会在海空军中承担重要作用,表明“侧卫”在国内海空军中的服役历史还将继续。相比于当下俄乌战场上,俄空天军装备的苏-34,苏-27SM,苏-30SM,甚至是苏-35S,与乌克兰空军装备的苏-27大战,这种“侧卫”间兄弟阋墙的景象,已然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