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非遗㉕:骆越千年遗珍宝,匠心独守铸一刀

编者按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器物、风俗,千百年来形成丰富的文化积淀。壮刀作为壮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以独特的纹理、纹样闻名于世,深受喜爱。
壮刀刀身纹样瑰丽,诞生却来之不易,制作技艺几近失传。本期让我们一同关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刀制作技艺。
图片
图片
壮刀制作技艺
类别:传统技艺
级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批次:第八批
地域:广西 · 南宁
壮刀制作技艺是一项壮族传统制刀技艺,采用青铜、铁器或花纹钢锻打制成刀身,刀柄、刀鞘则采用黑檀木、金、银、铜等,辅之以壮文化代表性元素雕刻图案,方成一刀。2019年,壮刀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刀,顾名思义,壮族人民使用的刀具,有环首刀、短剑、开山刀等几大类,最早可追溯到《世界遗产名录》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2000多年前骆越首领使用的环首刀,在当时象征着无上的权力。
图片
壮刀制作技艺传承人黄冬鹏的作品《盛世华章》,灵感源于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中的环首刀、扁茎短剑。谭晓林 摄
应时而生,顺时而变。
壮刀的属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数次改变,最早曾作为壮族的劳作用具,尔后是作战兵器,太平天国运动中广西的刀具兵器就由日常生活的劳作用具改制而成。到了民国时期,壮刀的兵器属性愈加凸显,李宗仁带领新桂系兵在上海与日军对战时使用的大环首刀威力强大,慑敌四方。而今刀光剑影的时代已随战乱远去,壮刀更多是作为工艺品而存在,将壮族先民勤劳勇敢、骁勇善战的意志传承下去。
图片
黄冬鹏作品《梦三生》,柄尾与刀格选用绣球的造型,握手三块圆形格挡材质分别为不锈钢、黄铜、木纹金,象征“三生”,一生炽白,二生灿金,三生荣华,兼具仿古传承与文化创新之意。谭晓林 摄
壮刀的组成与一般刀剑相同,有刀身、刀柄及刀鞘,但在形制上却别具一格。昔日壮族先民主要聚居的西南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常是山多石险,荆棘、灌木丛生,为了便于开伐,壮刀在形制上讲究刀口平直开阔,短柄、利刃,展现了壮民“手起刀落把路开”的豪迈之情。
图片
黄冬鹏作品《壮王刀》,为传统的壮族刀具,刀身为花纹钢,刀柄为黑檀木,与壮族瓦氏夫人带领广西狼兵同倭寇对抗时使用的为同一款。谭晓林 摄
“试问歌者谁,云是打铁子。”走进壮刀制作技艺传承人黄冬鹏的壮刀王文创基地,清脆的敲打声与冷冽的钢铁气息扑面而来。基地的展馆里陈列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壮刀,在冷调的光线中折射出炫彩的光芒,为来访者揭开壮族文化神秘而华丽的一角。
图片
壮刀王文创基地展馆里的壮刀。林宝利 摄制
制作一把壮刀需经过绘图设计、准备材料、折叠锻打、切割制形、粗磨细磨、加热淬火、泡酸烤色、雕刻装饰及组装等步骤,看似与一般刀具的制作并无两样,实则困难重重,如折叠锻打之技因战乱在近代几近失传,直至2000年,黄冬鹏受国外刀具杂志启发,潜心研读文献,花费9年时间重拾起这门技艺,壮刀才得以重现生机。
图片
黄冬鹏新作设计图。谭晓林 摄
图片
壮刀刀柄上的铜鼓纹样。林宝利 摄
在设计上,现今的壮刀多数参考出土文物,造型仿古,延续了短柄利刃的特征,旨在追寻历史的足迹;在制作上,壮刀与时俱进,材料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据考证,古时壮刀曾用青铜、铁器制作,直至近年,黄冬鹏才创新改为花纹钢,又在刀柄、刀鞘上雕刻铜鼓等富含壮族特色的纹样,融合多种文化元素,赋予壮刀新的生命。
图片
花纹钢的花纹都是自然形成且不可复制的,使刀身质感更加丰厚。林宝利 摄制
图片
图片
刀身上的编织纹与布丁纹,因形状与竹编、衣物补丁相似而得名。谭晓林 摄
花纹钢由多种钢料反复折叠锻打而成,不同钢料因含碳量不同,颜色有深有浅,熔合之后便构成了花纹,故称之花纹钢。花纹钢常见的纹理有布丁纹、编织纹、回纹、云雷纹等,曲折环绕如古老谜语。
“想要打出好看的花纹十分困难。”黄冬鹏的徒弟党壮鑫告诉记者,锻打花纹钢是壮刀制作中最难的环节,国内目前掌握花纹钢锻打技术的匠人屈指可数,尽管他拜师多时,仍未完全掌握锻打的技术。
图片
加热钢料,需时刻关注钢料燃烧的色泽,把握锻打的时机。党壮鑫 供图
图片
锻打过程火光四射,高温且刺眼。党壮鑫 供图
“锻打时温度、次数等控制都至关重要。”在锻打之前需要将钢料放置一千多度的火炉中加热,并时刻观察其色泽,待钢料烧至发白发亮的瞬间,需眼疾手快取出锻打。
此外,折叠锻打的次数要适当,次数过少,花纹就会粗大单调,次数过多,锻打出来的花纹会十分密集乃至消失。
图片
黄冬鹏传授徒弟党壮鑫锻打的要领。黄冬鹏 供图
“每一把壮刀都是独一无二的。”黄冬鹏告诉记者,锻打的温度与次数并不是控制花纹钢唯一的变量,事实上花纹钢的花纹随机性极大,由于钢料含碳量的不同,以及每一次锻打的力度、方向都无法完全一致,最后形成的花纹都不会与此前的完全相同。为锻出精美罕见的花纹,制刀者往往会在这个环节耗费许多精力,看似神秘莫测的刀身背后实则是匠人在锻打路上汗水滴落的印记。
图片
黄冬鹏作品《无极·骆越》,采用古骆越先民使用的武器制式,既能作为短剑,又可装上长棍做戕来使用,刀身花纹粗矿,更显大气。谭晓林 摄
接下来便是切割制形、粗磨、加热淬火等步骤。
图片
切割制形时火星四溅。黄冬鹏 供图
“淬火”又称“蘸火”,是将初步锻制好的刀放入火中加热,高温烧红后迅速取出,然后立即浸入油、水等冷却剂中,使之快速冷却,反复几次方能大幅度提高刀具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
图片
将刀从高温火炉中取出迅速放入冷却剂中,巨大的温差使得刀身冒出大量的白烟。党壮鑫 供图
壮刀淬火后要放入特制比例的酸水中浸泡,利用酸水腐蚀掉剑身的氧化层,辅之以细磨、烤色等环节,刀身的制作才能完成。
图片
细磨。黄冬鹏 供图
图片
烤色。黄冬鹏 供图
图片
黄冬鹏作品《伏波战戕》,以马援平定交趾地区所用长戕为基础进行创作,刀身使用花纹钢并烤色,使其出现华丽无比的靛紫色。谭晓林 摄
对刀柄刀鞘的雕刻装饰是壮刀制作最后的升华阶段,之后的组装较为简单,但对匠人而言,从粗犷的锻打切割转入精雕细刻的状态十分不易,工具从大铁锤变为美工小刀,力度与技巧的衔接极为重要,需得心静手稳才能雕出细腻的图案。
图片
黄冬鹏雕刻刀柄双环。黄冬鹏 供图
“不知道还能做多久的刀。”随着年龄的增长,黄冬鹏在锻打时体力逐渐有些跟不上了,视力也因为长时间盯看高温环境而受损。虽然制刀时可以借助工具锤进行锻打,但对黄冬鹏而言,手工锻打往往能更精准的掌控锻打力度、方向、位置,多年潜心钻研练出来的“手感”也让锻打出来的花纹更贴近他的设想。
图片
黄冬鹏在组装壮刀新作。谭晓林 摄
为了提高壮刀的关注度,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黄冬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文创基地,还借助“大师进校园”等活动到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多个学校演讲。很多人都对壮刀的精美发出惊叹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或许因制作工序复杂,能坚持学习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图片
黄冬鹏与团队研发的茶刀。谭晓林 摄
“希望未来的壮刀是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黄冬鹏表示,虽然壮刀想要量产很难,但自己和团队一直致力于壮刀的推广,目前已研发有腰刀、茶刀、桌刀等不同类别的刀具,希望以后广西人能实现“一户一壮刀”,早日用上我们自己民族的刀具。
— 完 —
关于爱上非遗
《爱上非遗》系列是广西日报-广西云倾力推出的“广西非遗传承计划”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视角,将那些植根于壮美广西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深融于壮乡儿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记真诚呈现。由此,汇聚起涵养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细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非遗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受益者。
策划统筹丨曾俊峰 罗莎
本期采写丨谭晓林
本期编审丨谢琳琳
视觉设计丨韦若琳
影像摄制丨林宝利
校对丨吴煜衡
总值班丨车欣欣 叶焱焱
广西云非遗传播团队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