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壬寅新春伊始,人民出版社推出《我与姑母叶嘉莹》一书。
98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是誉满海内外的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耆宿,是一位以中华文化为一生之本的传奇学者。
叶嘉莹先生(新书插图翻拍)
作者叶言材受到姑母叶嘉莹先生的勉励,在2020年先生96岁华诞之际,执笔回忆了数十年来姑侄情深的幕幕往事,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叶先生如沐春风的亲情友情世界。本书由王蒙、冯远征等联袂推荐。
2017年春节前“除夕”,作者与姑母叶嘉莹先生在南开大学西南村叶先生居所(新书插图翻拍)
执教于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中国系的叶言材与叶嘉莹先生不仅是亲姑侄,且同为中国文学研究者,在成长及治学过程中深受叶嘉莹先生关照与影响,更是叶嘉莹先生受邀回国执教、创办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与中外文化名人交游等重要时刻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对叶嘉莹先生抱有深刻的了解和真挚的情感。
该书全文及图片都得到叶嘉莹先生审阅,其中许多内容系首次公开披露,也是对叶嘉莹先生口述自传《红蕖留梦》一书的珍贵补充。叶嘉莹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深情写道:本来他(作者叶言材)对我的家世生平就比外人了解得更多,而且他在我们家族后辈中,无论所学中文专业或给外国学生讲授中文的职业经历方面,都可以说是唯一一个与我相近和比较能够理解我“回国教书之志”的人。他文思敏捷,识见又广,一写起来就下笔不能自休,洋洋洒洒。他认真和努力地以他的记忆补充了我以前一些记述的不足,这些关于人与事的叙写,使我极为感动。
现特摘取书中片段若干,以飨广大读者。
一、叶氏家族
我称为“大爷爷”的叶廷乂公,给我家规定了辈分排字,共八个字,即“嘉言警世,懿性淑身”,可传八代。因此叶先生和我父亲、叔叔为“嘉”字辈,我的这一代为“言”字辈。
后来,叶先生将我大爷爷所定之辈分排字,修改为“嘉言警世,毅行淑身”,其中“行”字须读作去声(xìng),乃品行之义。
1945年,叶嘉莹先生大学毕业后在北平佑贞女中教书(新书插图翻拍)
二、姐弟情深
我父亲在笔记中写道:“1926年,我出生了,我比莹姐小了两岁。我从降生一直到1948年莹姐赴南京结婚历时20余年,我俩学习、生活、游玩都在一起,就是姐姐和姐夫、我和我爱人的订婚,也是在同一年(1947年)、同一地点——中山公园内的‘来今雨轩’办的。故此我们姐弟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察院老宅复原图。此图系张维志先生根据叶嘉莹先生和笔者的回忆口述绘制(新书插图翻拍)
三、现代著名翻译家李霁野
叶先生是由于李霁野先生的鼎力推荐和邀请,才与南开有了近半生的缘分。
叶先生还在辅仁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李先生就已在辅大外文系执教了,而且与北大外文系毕业的顾随先生是好友。1948年,叶先生到达台湾,老师顾随先生得知后,就写信嘱咐她,要她去拜望在台大执教的几位老师,其中就有李先生,信中还加附了自己的名片。
1979年5月,看望李霁野先生(新书插图翻拍)
四、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
1992年6月9日,南开大学为杨先生的七十华诞举办了一场大型庆贺会。会上,杨先生带来了叶先生送给他的那四首诗,并已请人用毛笔书写了下来,还执意邀请叶先生上台讲几句话。当时叶先生说:今天来参加杨振宁先生“祝寿会”的都是物理学家,有杨先生的同学、同事、同行的学者,而我是学中文的,但我可以和杨先生认一个“半同”的关系,因为他所上的崇德学校和我上的笃志学校是兄妹学校,男校叫“崇德”,女校叫“笃志”,而且,他上崇德学校时正是我上笃志学校的时候。
2008年12月底,杨先生邀请叶先生去他家做客,然后一起到清华园“甲所”餐厅吃午饭。那时我正好也在北京,姑母便带我一起去了。那日冬雪初霁,清华校园里白茫茫一片,显得极为优雅干净,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走进清华。
2008年12月,笔者陪叶先生应邀前往清华园杨振宁先生居所(新书插图翻拍)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亚妮
查看原图 17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