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马东,很多年轻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都是穿着花花绿绿的西装、一本正经念着搞怪口播词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多数95后、00后对于其相声大师马季之子的身份知之甚少,更鲜有人知道他曾担纲过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总导演。作为一名资深“星二代”,马东已经靠自己打造的系列综艺节目成功撕掉父辈标签,成为95后、00后眼中的口碑代名词。而2021年Q4季度爆火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成为马东节目制作水准的又一力证。
米未:向着年轻有趣的灵魂一路狂奔
于小众领域另辟蹊径打造综艺爆款
米未传媒就是马东创建的公司。在视频平台原创综艺的前进之路上,米未的风格定位清晰明确:做面向年轻人,引导年轻人的有趣综艺。纵观其在互联网综艺沉浮7年的发展史,概括起来就是《奇葩说》《乐队的夏天》《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三部综艺的创作史。
然而,这三部综艺内容之间却毫无关联。《奇葩说》通过辩论传递价值的多元,《乐队的夏天》把全国热爱摇滚的不知名乐队集中起来,《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则是脱口秀大行其道时有关喜剧形态的另一种内容实验。
“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背后,出奇一致的是米未对年轻人审美偏好的精准洞察。当代年轻人渴望在传统的权威话语体系之外拥有自己的发声与表达,他们对于复杂的社会事件同样有着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米未提炼了这种态度,并把这种青年态度灌输到综艺内容实验中。
鲜明态度,语言犀利,大胆出奇的表达方式,让《奇葩说》第一季在2014年播后成功俘获了90后网友的心。时隔多年,人们依然对其中的金句念念不忘。而马东本人更是开创了口播广告的先河。好奇马东究竟有多少种花式播广告的方式,也成为年轻人观看《奇葩说》综艺的一大理由。广告赞助方不再是横空插入的生硬背景板,而是成为和节目深度合作、融合的对象。
而当《奇葩说》走入第7季,由于老辩手出走、多赛道综艺爆款频出、用户审美疲劳等一系列原因,这档综艺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已不如当年。就在我们为米未捏把汗时,《乐队的夏天》另辟蹊径,将沉寂已久的乐队文化重新带回大众视野,在未经刻意营销的情况下,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的双重逆袭。据云合数据发布的2019年H1上新综艺热播榜显示,《乐队的夏天》百度搜索指数峰值为845825,成为2019年上半年上新综艺中单日搜索指数最高综艺。
在《乐队的夏天》停摆的2021年,不少用户都曾热切期盼它的回归。而这一次,马东带着《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出其不意地亮相,重操喜剧老本行,结果也不负人所料,豆瓣评分高达8.4分。
不同于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相声小品等传统喜剧模式,《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把陷阱喜剧、漫才、素描喜剧等形式向用户进行了生动科普,喜剧内容更与当下流行的文娱热点密切结合,首播对于视频网站广告的讽刺光速出圈,后续质量上乘的作品屡屡出现。《先生请出山》的魔性舞蹈引起模仿狂潮,《父亲的葬礼》让人惊叹于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这档综艺,在Q4季度带给了用户满满的欢乐。一如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最后颁奖环节中,爱奇艺内容副总裁王晓辉先生所言:“喜剧是节日,开心是真理。”
在了解和走进年轻人方面,米未一直走在行业前列。对于不同内容赛道的探索与创新,对小众冷门题材的挖掘与突破,对不同立意价值态度的尊重包容,都让我们看到米未的诚意与态度。这种诚意,不经意间也在业界树立“得年轻人得综艺天下”的认知,这是米未对于青年潮流的贡献,更是米未对于行业的贡献。
马东:合纵连横的野心与格局
不遗余力扶持新人让行业更多元
尽管马东曾表达过“人生的底色是悲凉”,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对人生真实的参透领悟,使得他对于所谓的“腰部演员”有了更多共情。纵观米未三款综艺,资深明星往往作为点评出现,亮相的则是颇具潜质的行业新人。在《奇葩说》,马东推出了黄执中、姜思达、颜如晶、傅首尔、肖骁等一系列辩论名嘴,让辩论这个小众圈子里的头部人物更多地为社会各界所知。
《乐队的夏天》则让小众乐队走向更大舞台。曾经寂寂无名的乐队和象征着独立、多元的 “滚圈”文化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人气。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乐队的知名度上,更体现在他们的商演价格上。
知乎上曾有这样一个问题被用户广为浏览:“看完节目,你觉得乐队的夏天会来吗?乐队们的生活会有哪些改变?”
在节目中收获超高人气的刺猬乐队回答仅有7个字,“再也不用上班了”。
刺猬、新裤子、盘尼西林等乐队线下演出及音乐节邀约不断,乐队演出门票价格和专辑销量同步增长,某乐队全国巡演北京站门票2分钟之内售罄、演出费增长30倍。不少乐队音乐或被广泛应用于短视频平台、或成为电视剧配乐,进一步收获用户。
对于行业新人的扶持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上的体现更加明显,参加这档综艺的演员多为中戏、上戏、北影等科班出身,然而囿于所谓“流量”“人气”限制,他们鲜有在大型舞台上挑大梁的机会。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给了他们一个可以被看见的机会。
张弛、蒋龙的“逐亚冠军”组合将初心梦想展现地淋漓尽致,史策王皓有关爱人相遇、相爱、吵架、分手、结婚的真实不做作的演绎,让无数观众磕起了“皓史成双”的CP。
更令人触动的是马东在最后的颁奖典礼上邀请了正午阳光制片人侯鸿亮等诸多业内知名人士,来为这些曾经寂寂无名的演员颁奖,史策王皓直接在现场接到了《二十不惑2》的片约,即将开启人生新旅程。
在喜剧大赛的舞台上,被看见的不止这些“腰部演员”,更有幕后工作者。编剧承担了作品的编排、内容架构与价值内核,但编剧的作用往往都被演员的光环所掩盖。《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则把每一期作品编剧都请到现场,并且给予他们登台亮相的机会,编剧六兽的绝佳构思得到徐峥、黄渤等人的一致肯定。他也在现场接到了徐峥所抛来的橄榄枝,一起合作短片。这在以往对于编剧来说是遥不可及的。
马东曾表示,喜剧想要长久地生存下去,依赖单一的编剧,即使他是神仙也不行,神仙也会累死的,要在‘yes,and’的哲学思维去建构自己的内容,这种共创的方式作为内容的创作核心才是对的。凭着这样的胸怀魄力,马东身边从来不缺藏龙卧虎之辈。李诞曾经开玩笑说,“米未是我的大学”。而马东作为这所大学的“校长”,则向演艺圈输送了无数优质毕业生,并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寻找一个持续发展的机会。
吃水不忘挖井人。马东于这些新人与编剧而言,当得上“领路人”。而于喜剧行业发展而言,“挖井人”这一美誉也不为过。马东在颁奖典礼上曾致词感谢爱奇艺平台包容批判的格局。而对于马东而言,以综艺为纽带,连接全国各地喜剧工作室何尝不是一种格局。细心的用户在观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时,可以看到视频结尾米未已经与全国各地诸多喜剧工作室达成合作协议,全力以赴帮这些工作室进行推广。相信在业内人士集体的不懈努力下,喜剧的发展也将迎来更为蓬勃的春天。
“瘦身”:轻装上阵
米未去繁就简守好原创综艺主阵地
有态度,有情怀,有共鸣,这是用户之所以喜爱米未的原因,也是米未能在行业中立于常青之地的原因。不过在内容输出方面频出爆款的同时,其商业之路却并不像综艺作品这般顺畅。2017年开始,收获《奇葩说》三季成绩的米未开始筹备大电影、开奶茶店、做米未小卖铺等衍生消费品,公司扩张速度与日俱增,规模峰值达到300人。然而,这些在综艺节目之外的尝试并未帮助米未形成鲜明的品牌标识,也没有带来可转化的业绩增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司高速发展的负担。
马东很快意识到米未需要“瘦身”,他和合伙人反复思虑后决定,在半年内裁掉2/3的非核心业务。对于这段历程,马东曾以李嘉诚的商业生涯作比,“只有能够穿越周期的公司,才是能最终活下来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轻装上阵的米未,如愿给大家带来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然而,同样的爆款作品背后,公司的运作逻辑和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同于早期《奇葩说》公司和辩手签订长期经济约的运作模式,《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的演员和编剧多数来自不同公司,也未和米未签署长期经济约。
米未已经决定不再签约新人了,这个源源不断为行业贡献新想法的公司,仿佛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卸下身上所有的包袱,团队上下也变得更有效率。或许直到第7个年头,米未才终于摸清自己发展的核心优势。在现阶段,综艺对公司而言是安身立命之本,而非孵化其他项目的造血器。马东曾感慨道“熵减的过程、秩序化的过程,是痛苦的、流血的、掉肉的,但这个过程就代表了活下去的可能”。
也许在这一刻,撕掉马东身上“嬉皮文人”的标签,我们才能看到他作为一名商人的本质。商人因“利他”而伟大,因“利己”而成功。作为一名行业的拓荒者,马东带领米未传媒,为观众贡献了太多的情感快乐和优质的内容体验。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无比希望米未能够在不断的磨砺和淬炼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实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