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窑当阳峪 表里如一绞胎瓷

图片
来源:《科学之友》202112期传承
文:解莹
纵观漫长的中华文明史,总有几样东西,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总能熠熠生辉,比如丝绸,比如茶叶,又比如——瓷器。
瓷器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的器具,后来渐渐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时至今日,瓷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诸类陶瓷中,有一个独特瓷种品位超群、工艺精深,它就是始于我国唐代、有着“瓷中君子”之称的绞胎瓷。
图片
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绞胎瓷碗
绞胎瓷源于唐,兴于宋,千余年来在河南省焦作市境内世代相传,主要产自当阳峪窑群区域。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泥采用独特的绞胎手工技法相间糅合制胎成型、焙烧而成,被称之为“编出来的瓷器”。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被誉为“瓷中君子”。
2014 年,“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图片
收藏于焦作博物馆的宋代绞胎瓷壶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无可代替的独家标志,正如绞胎瓷之于焦作。
焦作市修武县古称“宁邑”,是我国第一位制陶官、陶器发明者宁封子的故乡。宁封子因创造发明陶器的烧制而被奉为我国陶瓷业的鼻祖。
图片
国家级非遗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柴战柱
当阳峪窑是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极为精细的一处大规模窑场,是民间艺术的瑰宝。绞胎瓷由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的瓷泥制胎,形成了不同色彩的纹饰图案,具有表里如一、变化无穷的艺术特色。
北宋景德镇管理烧瓷的地方官员程筠曾作《当阳瓷窑歌》,对当阳峪绞胎瓷大为赞赏:“当阳铜药真奇器,巧匠陶钧尤精至……既成胚器在红炉,三日不余方可熟。开时光彩惊奇异,铜色如朱白如玉……”由此可知,当时当阳峪绞胎瓷技艺之精湛、作品之精美。
陶瓷考古学家冯先铭和叶喆民在调査当阳峪窑时把对绞胎瓷工艺的评价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当阳峪绞胎瓷精美绝伦,堪称中华一绝。”
图片
柴战柱作品《硕果》
图片
柴战柱作品《孔雀壶》
绞胎瓷是世界上由陶过渡到瓷的进程中最先诞生的一个瓷种,是陶瓷大家族中工艺难度最大、成本最高、成功率最低的一种陶瓷。它涉及泥料配方、釉料配方、手工编花、造型设计、温度曲线烧制等多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反复试验、上百次的失败教训和摸索,才能掌握关键技术要点。
图片
柴战柱在检查待烧制的胎体
山水不墨景如画,窑火无声越千年。
凭着对绞胎瓷艺术的热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柴战柱走过了坎坷不平的艺术之旅。
1985年3月,柴战柱开始学习绞胎瓷烧制技艺。
1987年,他到瓷都景德镇的陶瓷研究所担任瓷器造型设计师,进修瓷器设计及制作。
2000年,柴战柱创办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公司集绞胎瓷创作、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下设制作基地——修武县当阳峪绞胎艺术瓷厂。
2002年4月28日,柴战柱烧制的第一窑绞胎瓷成功出窑,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绞胎瓷失传近千年后在焦作重获新生”的新闻,这一喜讯让全国陶瓷界为之振奋和欢呼。
2018年,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因拥有国家专利125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证明商标”。
此外,柴战柱还起草编制了当阳峪绞胎瓷河南省地方标准,先后协助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绞胎瓷之都”等多个荣誉称号,让城市留下记忆,为人们留住乡愁。
图片
绞胎紫砂神灯壶
柴战柱认为,离开传统的艺术是无根之木,没有创新的艺术是不流之水。艺术作品需要创新,才能具有生命力。
柴战柱在继承绞胎瓷传统工艺、保留其艺术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大胆引进其他艺术门类的经验、技法,在造型、釉彩、烧制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使绞胎瓷具有了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特别是在纹饰方面有所突破。自然纹,如行云流水、大漠孤烟等,极富中国画大写意的韵致;规整纹,如羽毛、草编、花卉、麦穗、孔雀开屏等,神秘而典雅。他烧制的40多件作品,被分别收藏于国内外30多个博物馆,作品《瓷韵》获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金奖。
图片
柴战柱正在雕刻作品《硕果累累》
柴战柱绞胎瓷作品欣赏
图片
图片
传承人档案
柴战柱,男,1964年生于河南省焦作市,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轻工大国工匠,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他从事绞胎瓷开发与研究工作30余年,恢复、传承和发展了失传近千年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硕果》《硕果累累》等4件作品入选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中华龙》《孔雀壶》等多件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珍藏;《花开富贵》《和谐平安》等多件作品入编《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