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塔山血战:国军精锐的“密集冲击”,到底是啥战术?

在解放战争中,1948年的三大战役是规模最宏大、最惊心动魄的。随着三大战役的接连获胜,国军主力部队150多万人被歼灭,随后就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渡江南下了。
在大家的潜在印象中,三大战役似乎是同一时间段的,实际上则不然。最早开打,也最关键的是辽沈战役,这一战役的获胜直接推动了之后的两大战役。在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则是攻锦之战,虽说是攻城战,但由于国军组成了东进和西进兵团,因此阻击国军援军的作战便极为重要。
尤其国军东进兵团就在葫芦岛一带,其到锦州的距离极近,因此在塔山一线的阻击便更加关键。
图片
在东北野战军的部署中,阻击国军东进兵团的兵力有第4纵队、第11纵队及2个独立师等部,另外第1纵队主力在锦州与塔山之间担负总预备队任务。
广义上的阻击作战其实时间很长,不过由于阻击战主要是保障攻锦作战,因此现在所说的塔山阻击战一般只指10月10日到15日这六天时间,主要发生在第4纵队阵地上的战斗。
这几天的血战是非常残酷的,不论是军史记述,还是民间讨论,亦或是《大决战》等电影中,都有很多着墨。
而在大家对塔山阻击战的讨论中,对于国军独立95师的密集队形攻击关注比较多,当然主要是嗤之以鼻的态度,认为这种战术比较愚蠢。
因为大家在潜意识中以为独立95师的攻击就是通俗意义上理解的人海战术,一大堆人往前冲就算了。我们都知道在密集火力面前,这样的密集冲锋是无效的。既然东野的火力比较强大,那独立95师这样的攻击方式,自然只能落得个大败而回的结局了。
图片
但是我们在梳理塔山阻击战这6日战况的时候却发现,独立95师采用密集队形猛攻的那一天,给我军造成的压力反倒是最大的,我军在那一天的伤亡也是最大的。
在战史中,4纵在这几天的伤亡分别是:
10月10日伤亡319人、11日伤亡563人、12日没有大战事、13日伤亡1048人、14日伤亡715人、15日伤亡470人。
其中唯一一天伤亡上千人的,即是独立95师参战的那一天,而12日之所以没有大战事,主要是国军新到部队在整顿,同时查看地形,准备作战计划。
所以说如果独立95师的战术真的如大家潜意识中认为的那么愚蠢的话,在这一天是不会让我军伤亡上千人的,更不会有一线阵地一度被突破数处的情况。由此,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审视下,当天的战斗到底是怎么打的。
当日的战场情况如何,实际指挥和参战的人肯定要说得更清楚。
第4纵队司令员吴克华将军的回忆文章中这么写道:
图片
(独立95师)一个冲锋队上来,全端着冲锋枪,再一个冲锋队上来,全端着轻机枪,一律使用自动火器。那些头戴大盖帽的军官,好像是吃了“刀枪不入护身符”的红枪会头子,远远地跑在队伍的前头,拼死卖命。他们把尸体垒作活动工事,向我阵地一步步推进,进攻的凶猛程度,是几年来没见到的。
从吴克华将军的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这么几个信息:
第一:独立95师的密集冲锋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大片人的密集冲击,而是一队一队的波浪式冲锋,而且前面的冲锋队大量装备冲锋枪、轻机枪等自动火器,一线的火力是比较密集的;
第二:它的军官带头冲锋,敢于用尸体做活动工事,应当说战斗力还是比较顽强的;
第三:它知道掩体的作用,尸体都可以做活动工事,那么稍高的土堆、石块、沟渠也是可以的,而且它的进攻是一步步推进,也不是直接冲着火力送人头。
图片
其实我们看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关于独立95师进攻过程的话就会发现,它一开始是以大方阵的阵型出现的;随后在接近我阵地的时候,就散开了;直接攻击时,第一线的兵力也全都是用冲锋枪。
在电影的这一节,包括老班长在内的阵地上很多人都伤亡了,直接进入到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在过程上是符合当时战斗实情的。
当然了,电影是艺术化的表现,因此加大了实际的人员攻击密度,这一点大家应该要理解到。不然以当时重机枪和迫击炮的射程,那种大方队也是可以打得到的,更别说我们阵地上还有火炮支援了。
实际上以4纵当时的火力状况,在正常的阻击阵地下,国军以那种波浪式的冲击队形也不至于直接扑上一线来,在塔山之所以会如此是有其特殊性的。
为什么敌我两军在战前普遍都认为塔山不好守呢?因为塔山本来就不是山,这里不光是地势平,关键它相较于国军阵地而言,它还比较低。
大家可能会问:国军阵地?国军不都是从海边开始进攻的吗?
图片
注意看蓝线的国军进攻出发地
实际上当时锦西、葫芦岛一点包括塔山本就是国军锦州防线向关内延伸的一部分。在此前的战斗中,我军是打到塔山的,而且还打击了在锦西、葫芦岛的国军第54军。
这个国军第54军有其固守的阵地,它的阵地距塔山我军阵地最远的不过1000米,最近的甚至只有几十米。
而我第4纵队在塔山一线的阵地防御正面是8000米。
在这种地形下,我们是无法在一线展开过多兵力的,而且敌方出发阵地较高,距离我阵地前沿又很近,这就使得其攻击距离较短,容易达成进攻突然性。
所以国军的东进兵团在一开始认为打过塔山是没有问题的,在最初的进攻中一度还自我感觉良好。
结果4纵在国军眼皮下构筑的阵地已经成型,而且东野部队的火力较强,国军第一天的进攻就被打得惨败而回。
时任国军第8师副师长兼参谋长的施有仁回忆:
图片
由于解放军集中优势炮兵火力,实行奇袭阻击,我方炮兵受到很大威胁与压制,其炮火之猛烈,是我们部队对共产党部队作战以来所仅见。我们作战,从来都是靠空军压制敌人,以绝对优势炮火开辟前进道路。而现在初次遇到我方炮火处于劣势状态,部队士气受到极大震动。
10月11日,国军采用炮火诱袭战术和中央突破战术再攻塔山,曾一度突破我前沿部分阵地,但到下午我投入预备队全线反击,国军一天攻击又是寸土未进。
敌人不是傻子,它也是会进行战术变化的,前两天的攻击使得其对我军阵地及炮火强度有了一定认识。故而在12日独立95师等新锐部队抵达后,便没有急于攻击,而是进行休整、侦察和战术调整。
到10月13日,即是以独立95师为主力展开的攻击了。这一天实际上给我造成的压力最大,伤亡也是塔山阻击战中最大的。
图片
其主要原因就是塔山阵地正面较窄,我们摆不开太多部队,国军阵地距我阵地很近,其步兵在密集炮火的掩护下,以相对密集的波浪式队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将更多兵力投送到阵前。
同时其一线突击兵力有大量自动火器,又可以直接压制我一线步兵,一旦突入我阵地,后续则源源不断投入力量进行争夺。
当然了这种相对密集的冲击战术也不是大家以为的那种人海冲击,实战中真没那么打的。其本质就是利用火力压制,在最短时间内将最多兵力投送到我阵前。
这种打法在短时间内承受的伤亡自然也是很大的,独立95师在当时之所以能这么打,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该部老兵较多,在解放战争中尚未遭到重大打击,故而能抽出相对多的骨干执行此任务;
第二:罗奇为该部老长官,战前发放重金组织敢死队,这种套路在国军中还是有点用的;
图片
第三:该部当时配备了较多的冲锋枪和机枪,故而能够集中起来使用,使得第一线火力较强;
第四:独立95师不知道东野火力之强,心气儿普遍较高,以为这么打没问题,士气上有加成。
所以,在这种种因素之下,使得独立95师在当天的战斗中给我们的阵地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并造成了相当的伤亡。
但是,塔山守备的可是东北野战军的主力纵队,其战斗力和火力可不是独立95师可以抗衡的。
在塔山,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一直控制有足够多的预备队,兵力是非常充实的,具体打得比较苦的只是一线遭敌重点进攻的部分营团。
图片
所以在一线兵力不继之后,4纵可以从容地投入预备队,并且调整和加强火力。因此独立95师尽管打得很凶,但还是被压了下去,在一天时间内遭到了更大的伤亡,败下阵来。
这一天,独立95师的士气和锐气遭到极大打击。其师长朱致一连称:部队冲上去被打得头都抬不起来,这是华北战场以来所没有遭遇过的情况。
负责战地指挥的第62军军长林伟俦称,当天光是带伤回去的就有1000多人,还有数百人横尸在了河滩中。
这一天的血战独立95师虽不像网上所言那么愚蠢,但它本身的军官和骨干遭到了重创,士气也被打掉了大半,实际上整个师的战斗力已经大为下降。
独立95师的老师长罗奇也大受震撼,在战后会议上说道:
侦察地形时看到塔山没有什么动静,以为塔山的共军兵力不多,阵地构筑也简陋,但当炮兵延伸射击后,步兵前进到共军的有效射程里,共军突然集中火力向我攻击部队射击,这是华北战场所没有遭遇过的,打得部队抬不起头,共军的障碍物破坏不了,我军无法前进,只能白白损失。
图片
老师长和现任师长都惊讶无比,下面的部队在遭到惨重伤亡后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14日、15日的攻击中,该师可就没有像13日这一天那么猛了。
而且在15日的作战中,该师集团攻击的部队被我打垮后,还有上百人直接投降,所谓在华北战场没有丢过一挺机枪的“赵子龙”师,在塔山可以说是踢到了铁板。
而就是像它这种打法,充其量也只是给塔山我军一线部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仅此而已。国军原先以为的能短时间内冲破塔山阵地,实际上它连一个阵地都没有打下,更别说跟锦州守军会师于城下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塔山阻击战的含金量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也难怪为人所称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