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吱”一声响!通州人最爱的这一口,已经升级为北京非遗啦!

#你好,副中心2021#系列报道之49
图片
千年运河水流淌,沿着运河岸,也诞生出了许多为人称赞的美食,其中最令通州人熟知的,当属能发出“咯吱”一声脆响的饹馇饸。就在前不久,已经是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庸禾坊“通州饹馇饸制作技艺”又进一步,正式被定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仅再一次佐证了咯吱盒诞生于通州的说法,也再次证明了咯吱盒的“硬”实力。
图片
咯吱盒
咯吱盒层层分明,薄脆适口,其制作原料也是非常广泛,其中包括麦、米、豆、谷、高粱等均可,将这些原材料研磨成粉,按比例制成浆,摊成薄如蝉翼,形似煎饼,再均匀撒上少许香菜末和椒盐,卷成卷,切成段儿后,再放入滚油中炸至成型,即成了我们熟知的咯吱盒。
咯吱盒的叫法很多,到今天都没有统一,它又名饹馇饸,不过老百姓更喜欢叫他咯吱盒。有关它的来历更是众说纷纭,由此还衍生出了好几个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
图片
有朋友会说,“这咯吱盒不就是切成段的薄煎饼嘛!”哎,您还真说到点上了!据说在京杭大运河开漕之际,船工们从山东带来酥脆的煎饼,但日久受潮,煎饼变得皮软,入口不脆了,吃的不爽了,有心的人便专门将这煎饼卷成卷,切成段油炸,食之香脆,长久不易变质,这咯吱盒便也成了码头船夫们最爱的航船美食,在北运河码头方圆数十里的京东一带民间流传开。
张家湾码头
通州地带漕运码头众多,特别是张家湾码头,这里曾是古运河漕运的重点,周边聚集了萧太后运粮河、凉水河等河流,是漕运物资的集散地和艄公过客的聚居地,除了这个由煎饼延伸来的传闻外,在张家湾、台湖一带也流传着一个有关萧太后与咯吱盒的传说。
图片
萧太后与咯吱盒的传说
传说辽萧太后有一日准备到延芳淀的行宫,途经张家湾码头,看到街巷熙熙攘攘,商幌林立,好不热闹。正在仔细观瞧之时,突然感到腹中饥饿,可是又不到饭点儿,于是就叫随从下船准备些当地的小吃充饥。
不一会儿,随从领着一个店小二抱着瓷坛来了,里面就是一层一层的咯吱盒,当时这个小吃还没有名字,萧太后拿起一块放到嘴里,刚咬了一口,就听“咯吱”一声,豆香四溢,口感甚佳,顿时心花怒放,一连吃了四五块。食后,她问小二,这叫什么名字?店小二人也机灵,顺口答道:咯吱盒。
萧太后听后非常满意,让随从把剩余的咯吱盒连同瓷坛都留了下来,贴上“咯吱盒”三个字,留在船上备用,同时吩咐当地官吏,今后咯吱盒作为宫廷小吃定期进贡。于是,这道小吃就有了名字。
关于咯吱盒的起源,在历史已经很难查证出它的确凿出处了,但据相关的历史沿革和传说做对比,咯吱盒的历史应不会晚于宋辽时期,也侧面佐证了咯吱盒早于北京城的说法。也没人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咯吱盒逐渐融入进了通州人的生活中,成了分割不掉的记忆和情怀,尤其是到了春节过年,咯吱盒绝对是走亲访友必备的礼物。
图片
现如今,自己在家制作饹馇皮的越来越少了,想要吃到新鲜的咯吱盒,更多的人是选择到集市上购买现成的饹馇皮,回家卷好、分段儿,再进行炸制。目前,在通州的老城区南街十八个半截胡同、张家湾、台湖等地的集市仍有售卖,但要说起正宗,还是通州刘老公庄的技艺保存最好。
图片
刘老公庄
“刘老公庄儿,好地方儿,户户的咯吱能透光儿。”这句顺口溜提到的刘老公庄,原属大运河流域通惠河古道,其咯吱盒制作技艺是通州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制作历史能够考证到300年前,现传承人张连和,可追溯传承人刘玉琨、刘庆泉、刘月兰,共四代。斗转星移,这项技艺的传承人现在搬到了永乐店镇。
张连和介绍:“这咯吱盒的制作工序颇多,选豆、破瓣儿、泡豆、淘皮、磨浆、摊制等十几道工序,而且,要想饹馇饸做得酥脆好吃,你这摊饹馇皮时的手法也是关键,手腕要灵活,摊出的饹馇皮讲究个圆、薄。”
图片
饹馇饸可以说是通州人过年时餐桌上最不能少的一道菜,它既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简单的是它入口的薄脆爽口,让人吃得痛快;复杂的则是这口薄脆背后浓浓的通州情,那是多少老通州人都不能忘怀的美食回忆呀!马上就要过春节了,春节期间,这饹馇饸肯定会再次成为焦点和爆款!
小贴士
庸禾坊
地址:通州区永乐开发区恒业七街6号及6号院25号楼102
乘车方式:805路三垡南口站下
本文来源:通州八大游,图片均为编辑部拍摄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