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一支“亚洲第一”的海军,一场关系国运的较量

1888.12.17 北洋水师正式成立
01
1888年,著名的军事杂志《美国海军年鉴》评估世界各国海军实力,搞了一份世界海军排名。
其中前八名分别是:英国、法国、俄国、德国、西班牙、奥匈帝国、意大利、美国——不是传统列强,便是新晋豪强,而排在第九位、也是亚洲排第一的,是清朝海军的北洋水师。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
这支海军舰队规模在当时算得上庞大,有主要军舰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图片
“定远”舰是北洋水师的旗舰
北洋水师的军舰大都从西方国家定制购买,技术先进,还找来英国海军军官培训,水师中高级军官也大都接受过专业教育甚至出国留过洋,见过世面。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也是清朝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李鸿章后来检阅北洋水师,看到海军官兵训练有素,曾奏称:
“北洋各舰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发速中多……夜间合操,水师全军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
在李鸿章看来,有了这支舰队,大清虽然不求称霸海上,但至少能够有效保卫大清各处门户,“藩篱可固”。
只是谁也料想不到,这支风光一时无两的“亚洲第一舰队“,仅仅过了不到十年,便在战争中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彻底改写了大清王朝的命运。
02
北洋水师的命运,从诞生到覆灭,都与日本密不可分。
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的边防已是千疮百孔。不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而清朝眼中的“穝尔小邦“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也将目光瞄准了这个病入膏肓的帝国。
1874年,日本以“保卫当地侨民”为借口派兵登陆台湾,引发冲突。此事引起朝野警惕,李鸿章以“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上书,提出加强海防。
应该说,朝廷对海军的建设还是比较重视的。
朝廷成立了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这个全新的部门,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它的规格也够高:醇亲王奕譞为总理海军大臣,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会办。
钱也给的够大方,每年拨出白银四百万两作为建设经费。
大清海军计划分为三支海军舰队:北洋、南洋、粤洋水师,分别对应负责黄海、东海、南海海域。其中北洋舰队负责守卫京师,优先集全力建造。
当时的清朝,已经有轮船制造局,但军舰制造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因此大清海军开启“买买买“模式——
1875年5月,李鸿章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铁甲舰;
1879年,向英国订造撞击巡洋舰扬威、超勇,两年后由中国海军军官驾驶回国;
1880年,李鸿章派李凤苞出使德国,以三百万两白银,向伏尔铿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这两艘巨舰,被日本视为重大威胁。
图片
“镇远”是当时北洋水师主力舰,也是亚洲少见的铁甲巨舰,曾引起日本极大恐慌
福州船政局还参照买来的军舰,自行设计建造了“平远”舰。这艘全钢甲战舰,代表了19世纪末中国造船工业的巅峰之作。
图片
“平远”舰
北洋水师对人才的选拔也堪称严格,《北洋海军章程》规定:
凡挑选海军学生,须身家清白,身无废疾,耳目聪明,口齿清爽,文字清顺,年在十四岁以上十七岁以下,已读二三经,能作论及小讲半篇者。准其父兄觅具保人,送堂考验。如其合选,留堂学习英文三个月。由堂中总办大员甄别,择其聪俊者留堂肄业,名为海军官学生。
就是说,除了身家清白,还得聪明、有一定文化水平,还要学习英文。实际上,北洋舰队70%以上的舰长曾赴英、法、德等国深造或训练,其中方伯谦、林永昇、萨镇冰等人毕业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
中层军官中,不少为原留美幼童(150年前,第一批后浪曾试图为古老中国打开一扇窗),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
舰队内还一直聘请外国人担任军官作为专家顾问,成军初期的总监督是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
北洋海军的待遇,也高出清军的其他部队一截。海军中一名刚入伍的三等练勇,月饷为4两,而一等水手可达10两。有人测算,北洋海军的最低收入,也已达到普通农户或工人的中等以上收入。
图片
“靖远”舰上的官兵
买军舰的同时,旅顺和威海卫两地同时开始修建海军基地,前后花了十余年建造港口、炮台。
购买军舰,培养人才,修建基地,高层负责……等到1888年时,北洋舰队已颇具规模,北洋水师成立的时机已成熟。
1888年12月17日这天,北洋海军在威海卫正式宣告成立,发布军旗黄龙旗。
图片
北洋水师军旗
03
从装备上来看,北洋水师并不落后,在当时的亚洲算的上一支先进的舰队。但另一方面,这支看似强大的舰队,在诞生之初便已埋下诸多隐患。
首先是建军方略。李鸿章在1879年10月27日的奏折中说:
“中国即不为穷兵海外计,但期战守可恃,藩篱可固,亦必有铁甲船数只游弋大洋,始足以遮护南北各口。”
可见,防御是建立北洋水师的关键动因,这支舰队从一开始便立足防守,缺乏主动进取的基因。
巨资订购的“定远”、“镇远”两艘战舰,重在凸显装甲、吨位和重炮的优势,这也与李鸿章立足防御的思路相关。
更严重的是,此时的大清朝内部分裂,朝廷内斗始终伴随北洋水师前后。朝廷中守旧派对李鸿章和“洋务运动“一向抵触,对海军建设百般刁难。
1891年,户部大臣翁同龢上奏光绪皇帝,要求停止购买海军军械两年。当时正是海军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但至此一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未能新增一炮一舰,部分应进行的改造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也没能进行。
而讽刺的是,在此期间,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花费白银800万两,光绪皇帝大婚,花费白银540万两。
即便是北洋水师内部,也是派系林立,矛盾重重。
水师提督丁汝昌是李鸿章一手提拔,但他是陆军出身,而以刘步蟾为首的海军将领,大多是福建船政学堂早期毕业生,对丁汝昌各种排挤,导致军纪不振,号令不通。
图片
丁汝昌
一开始被聘为总监督的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精通海上作战,在他的指挥下,北洋水师军纪严明训练有素,但后来琅威理也因北洋水师内部冲突,愤而辞任。接任他的外籍教官,是一名不通海战的德国陆军上尉。
这支被朝廷寄予厚望的舰队,已被一丝不祥的阴影所笼罩。
04
在大清王朝内部争论不休之际,对岸的日本正在倾全国之力,紧锣密鼓地准备一场“豪赌“,赌的是中日两国的国运。
就在李鸿章打造北洋水师的同时,日本也提出了十年扩军计划,而他们的假想敌,就是大清海军。
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征讨清国策》,计划以武力将山东半岛到台湾的沿海地区划归日本版图,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对中国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扩军,建成的联合舰队拥有各种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
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重型铁甲舰,日本高薪聘请法国海军部的白劳易担任海军省顾问,建造在火力和速度上足以对付“镇远”和“定远”的新型军舰,同时从英国订购快速巡洋舰。
虽然日本海军的总吨位上还赶不上北洋水师,但由于舰龄较短,在设计时吸收了当时世界科技的最新成果,因此在许多性能上超过中国军舰。例如“吉野”舰购自英国,时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
善于学习的日本海军为了弥补大炮的不足,还建造小型快速的巡洋舰,并安装小型速射炮。这种炮只有中等口径,但其发射速度却为原来大炮的8倍,这一改进使日军在日后的海战中取得了很大优势。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甲午战争前,北洋水师还曾多次到各国交流访问,其中就包括日本。
第一次访问是在1886年。北洋舰队在神户、横滨、长崎等城市停留了一个多月,日本天皇还接见了丁汝昌和各舰舰长。
趁这个机会,两国海军军官对对方的军舰、人员训练做了观察。
表面上,双方还是很友好客气的。丁汝昌还与日本海军将领建立起私人联系,甚至建议两国应携手致力于东亚的和平。这些人没想到,仅仅三年后,他们就将成为生死相搏的对手。
让中方许多人员吃惊的,是日本海军基地、造船能力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有位随舰出访的官员在日记中写道:
今夫与日本之海军力比较,当在伯仲之间,然日本年购大舰,月增强盛……然我各省要处所设防御,尚未完备,兵士之训练亦未精,到底不可与日本同论。今若观察日本之状况,事事皆可愧也。况其强盛,日本更胜;其研究,日本更精。而我若安于目前之海军,不讲进取之术,将来之事未易遽言。
刘步蟾也报告丁汝昌,日本海军实力已迅速提高,北洋海军添船换炮刻不容缓。然而他们回国后却获知,朝廷已同意户部意见,停购船炮军火两年。
在激烈的海军竞赛中,中国方面失去了宝贵的两年。
就在慈禧太后大修颐和园时,明治天皇决定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日圆,再从官员薪水里取十分之一,继续补充造船费用。
北洋水师建设进入停滞,日本海军却在突飞猛进。就这样此消彼长,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联合舰队尽管总吨位略逊于北洋水师,却在航速、火力、训练等方面拥有了优势。
在日本主战派眼中,大清国所谓“亚洲第一舰队“,已不过是刀口的鱼肉,不堪一击。
此时日本等待的,只是一个时机。
05
1894年7月25日,拂晓。朝鲜丰岛海面。
两艘清兵运兵船正在海面航行,突然遭遇日本联合舰队攻击。日军不宣而战,甲午战争爆发。
这是中日两国海军的第一次正面较量。
海战在中午时分开始,双方几乎同时发现敌方。刹那间,宁静的海面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炸轰鸣,3艘日舰与2艘中国军舰展开对射。
一开始,中国军舰并未落下风。虽然中国分舰队比日本少一舰,航速也较日舰慢,但舰上官兵依然沉着回击。
激战中,“济远”舰指挥台被炮弹击中,大副沈寿昌被弹片击中头部,当场牺牲,枪炮二副柯建章被弹片打穿胸部。
天津水师学堂毕业、上舰实习的练习生黄承勋主动登上炮台,召集炮手装弹射击,手臂被炸断,两个水兵抬他去包扎,他摇摇头说:“你们各有自己的职责,不要管我了。”说毕气绝,时年21岁。
这场规模不大的海战,已北洋水师一舰重伤一舰逃跑而结束。
图片
当丰岛海战消息传来时,大清朝廷内部还处于台风眼的平静之中。慈禧太后刚刚从颐和园回宫,准备参加三天后皇帝的生日庆典。消息传来,朝廷才从一片混乱中开始反应。
8月1日,中日两国正式宣战。
这时候,李鸿章“力主防御”的方略再次暴露出北洋水师的弱点。在派军舰往仁川截击日本运兵船时,他再次强调我军精锐只“定”“镇”等七舰,“不可稍有疏失,轻于一掷,大局所关”。
结果,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丁汝昌率舰队奔波往返于威海、旅顺一线,不敢行驶出北纬37°线以南地区,更不敢前往日本舰队锚地隔音群岛,名为搜索日舰,实际却似有意回避主力决战。
直到9月17日这天,双方舰队终于在黄海的大东沟海域迎面相撞。
丁汝昌看到日本舰队以单纵队驶来,便根据战前预案,命令舰队在行进中变阵为双横队迎敌。这本来是正确的应对方法,然而由于训练不精,北洋舰队在行进变阵中航速没有保持好,结果当舰队逼近敌舰时,呈现的竟是一个散漫的单横编队。
12时50分,“定远”舰上的305毫米口径巨炮首先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第一炮,揭开了黄海海战的序幕。
北洋舰队利用重炮射程远的特点,先发制人,5分钟后击中日本“松岛”舰炮台。但不幸的是,“定远”舰桥被敌方击中,正在观敌的丁汝昌跌落负伤。同时“定远”的信号装置也被摧毁,失去了同其他军舰的联络手段,北洋舰队从一下子失去了统一指挥。
图片
黄海海战
日本军舰的性能优势也开始体现出来。
日本舰队第一游击队利用舰速优势,迅速通过中国舰队正面后,包抄了中国舰队右翼。“超勇”“扬威”两舰奋力还击,击中“吉野”号甲板,但“超”“扬”毕竟是旧式巡洋舰,航速慢、火力弱,在日舰的猛烈攻击下,终于燃起熊熊大火。
“超勇”舰沉没,舰长黄建勋落水后,有人抛长绳相救,他拒绝救援,最终以身殉国。
战斗极为惨烈。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但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只是以两铁甲舰为核心,相邻诸舰自行协调,各自为战,始终处于防御态势,加上弹药储备不足,只能用小炮抵御攻击。
激战中,“致远”舰受到重伤,舰长邓世昌见军舰随时可能沉没,毅然指挥军舰驶出队列,冲向敌阵,试图撞击日舰“吉野”号,却因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共存亡,落水后推开救生圈拒绝救援,以身殉国。
图片
邓世昌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生于1849年10月4日,牺牲之时,按农历推算,恰好45岁。
一百多年后,1996年12月,中国海军以“世昌”命名一艘国防动员舰,以示纪念这位英雄舰长。
黄海大战,短短5个小时,北洋舰队损失巡洋舰5艘,受伤4艘。而日舰仅伤5艘,先行撤离战场,北洋舰队不敢主动追击,自此彻底失去黄海制海权。
经过这一场大战,北洋水师撤回威海卫,更加不敢出战。李鸿章曾经提出“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但丁汝昌坚决反对,导致北洋水师继续困守在港内。
而日本舰队,则大摇大摆地跑到威海卫军港门口挑衅。
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1895年2月,威海卫陷落,刘公岛成为孤岛。“定远”舰弹药告罄,绝望之下,刘步蟾、丁汝昌相继吞鸦片自杀。
几天后,北洋舰队向日军投降,济远,广丙,镇中,镇东等10舰为日军所俘。
至此,李鸿章苦心孤诣建造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实际上,与清朝开战前,日本国内朝野上下曾经对开战感到紧张,明治天皇本人也对能否取胜忧虑重重,众多西方观察家也大多认为中国将取胜,结果却让人答案跌眼镜。
甲午战争的胜利对日本人的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也是从那时起,日本国内开始产生蔑视中国的情绪,并一直延至后代。日本国内开始有人提倡脱离汉字文化圈,加速脱亚入欧的进程。
06
从1874年讨论海防,到1895年北洋水师覆灭,前后历时21年。
曾几何时,这支舰队无比显赫,成为洋务运动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国军事近代化事业的象征,然而一夜之间便从巅峰跌落下来,直至全军覆灭。
对于北洋水师的失败,从各种角度的分析已经很多。
比如北洋水师的军纪问题。
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书中写到,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时,“一时军容之盛,国际侧目”,但担任东京湾防卫司令的东乡平八郎却看出中国舰队虚有其表,因为他在旗舰“定远”号上参观时,发现中国水兵在两尊主炮炮管上晾晒衣服。
这则旧闻真假曾引起多方争议,但北洋水师人员素质,训练水平问题重重,却是事实。
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没能击沉一艘敌舰,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福龙”鱼雷艇抵近向“西京丸”发射3发鱼雷,居然都无法命中目标。而“致远”舰因水密门橡胶封条失修,导致军舰中弹后迅速沉没。
再比如人员的战斗意志问题。
海战中,“致远”舰沉没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竟然掉头便逃,随后各舰观望四散。而在损失5艘军舰后,舰队更是彻底失去信心,龟缩在港口内不敢出战,最终全军覆没。
回看这段历史,一切似乎充满了偶然,以至于我们会忍不住设想无数个“假如”:假如翁同龢没有上那封禁买舰炮的奏折,假如英国教官琅威理没有离任,假如李鸿章任命一个精通海战的人担任水师提督……也许战争的结局会不同吧?
但所有看似偶然的背后,是大清这艘巨轮即将沉没的必然。
身居高位的李鸿章,对此是看的最清楚的。在对自己一生作总结时,他曾说: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面对垂死的封建帝国,既不想触动本质,又要起死回生,任何人都力不从心。李鸿章这位裱糊匠,修补本事再高也无力回天,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感叹一句“知我罪我,付之千载“。
图片
大清“裱糊匠”李鸿章
在这样的体制下,这支装备了现代战舰的北洋水师,骨子里并不具备现代军队的气质与精神。
这场战争,表面上是两支舰队的对决,而实际上是新旧两种体系的碰撞,是一个新兴帝国与一个古老王朝的较量。
07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紧接着,光绪皇帝下旨撤销海军衙门,撤销北洋海军的编制,撤销各地海军学堂,解散战后幸存的海军人员。
但历史的进程终究不可抵挡,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海军。几年后,清廷再次开始陆续购入军舰,选派海军留学生,增设海军处。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起点。
但北洋水师再也没有重建,幸存的北洋水师与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合并,构成了后来的长江舰队主力。
自此之后,直至清朝灭亡,民国开启,再到数十年后中日再次爆发大战,中国始终未能建造一支强大的现代海军力量。
曾经居留中国长达五十年、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是那个时代对中国抱有几分同情的西方人,他曾说:
恐怕中国今日离真正的改革还很远。这个硕大无朋的巨人,有时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们以为他醒了,准备看他作一番伟大事业。但是过了一阵,却看见他又坐了下来,喝一口茶,燃起烟袋,打个呵欠,又朦胧地睡着了。
1911年,英皇乔治五世举办加冕典礼,清廷派海军将领程璧光率“海圻”舰前往参与,顺路途径他国交流访问。中途听闻墨西哥、古巴发生排斥驱赶华侨事件,于是“海圻”舰转往北美抚慰、接运难侨。
这也是中国第一艘完成环球航行的大型军舰。
这大概是那个沉闷年代里,中国海军少有的一抹亮色。
不过“海圻”舰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时间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淞沪会战失利后,面对长驱直入的日本军舰,中国海军无能为力。为了组织日军舰队沿长江直接开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将老旧的舰艇自沉,以阻塞长江航道滞迟日军,称为“江阴阻塞线”。
自沉舰艇中便包括了“海圻”舰。在拆除武器装备后,这艘久经时代风霜的战舰缓缓沉入江低。
一个时代永远地结束了。
参考文献
[1]《北洋舰队》,作者:戚其章
[2]《清末海军史料》,作者:张侠
[3]《中国近代海军史略》,作者:张墨
[4]《中国近代海军史》,作者:胡立人/王振华
[5]《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作者:姜鸣
[6]《晚清海军兴衰史》,作者:戚其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