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正专注于某件事,但此刻突然“砰”的一声!你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找声源,而是先一个激灵~除了我们人类,其他的哺乳动物也会被突发的声音或触觉刺激惊吓到,这种瞬间被激发的本能防御行为,俗称——“吓一跳”,可以将机体多处肌肉收缩反应紧急调动起来,保护容易受伤的眼睛与后颈等部位,也为进一步的防御反应比如躲避、逃跑等做好准备。与我们现在受到惊吓的频次和程度相比,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受到的惊吓大概会更多,那么敏锐的祖先可能就为自己求得了一线生机,而迟钝的祖先或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所以今天的我们说不定都是那些敏锐祖先的后代,才会保持被“吓一跳”的应激反应。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并不清楚“吓一跳”是如何在神经系统中运行的。
不过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教授课题组通过对小鼠的研究,揭示了它的科学机制,“吓一跳”要经过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耳蜗核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听觉信息处理的最先一环,它接收到突发的声音后,会激活位于脑桥尾侧网状核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这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兴奋性神经元,如果它过度兴奋,我们就会睡不好。之后谷氨酸能神经元会直接投射到脊髓运动神经元,诱发小鼠出现惊跳反射。所有的哺乳动物受到惊吓,都会经过这条神经环路。
虽然我们感觉被吓一跳往往是一瞬间的事儿,但是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哪怕是这一瞬间的应激反应,在我们的机体中也是成体系并且有规律可循的,未来研究人员或许能够利用这项规律,让创伤后应激障碍或恐慌症等疾病的患者不再害怕。
其实,我们在吓别人的时候呢,也许还会成为被吓者。比如我们搞个恶作剧想吓唬别人,也可能反被对方的反应“吓一跳”,要不怎么说“人有时候就是自己吓自己”以及“人吓人,吓死人”呢!虽然我们继承了祖先被“吓一跳”的本能, 但个体还是有差异的,所以对于患有心脏病或神经衰弱的朋友来说,开玩笑要注意尺度,恶作剧、恐怖片什么的就尽量不要尝试了,因为你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吓到别人了还是被吓的那一个。
查看原图 25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