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惟巍
“双循环”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9月26日,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政府共同主办,重庆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四川陶行知研究会联合承办的“东盟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暨国际职业课程建设研讨会”带来了不少真知灼见。
研讨会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举办。
本次研讨会在贵阳市举行,吸引了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白俄罗斯、苏丹、英国等8个国家以及北京、贵州、重庆、四川、河北、湖北、云南等21个省市的教育专家、学者200多人参会。
200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
研讨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形式进行交流,与会代表深入探讨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路径、交流形式创新、课程标准体系等热点问题,以国际化大视野和大格局的行动实践,推进“双高计划”建设,融入世界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走进世界职业教育中心,参与职业教育全球治理。
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举行。
整场研讨会分为一个主会场和两个平行论坛。主会场围绕“东盟职业教育在‘双循环’背景下促进新阶段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两个平行论坛主要聚焦“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以及“‘中文+职业技能’的课程共建”两大议题展开务实研讨。
主会场现场
平行论坛现场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余有根表示,职业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涉及面广、发展时间长的过程,需要由课题引领来推动国际教育深入发展,通过共同科研、国际产能合作、合作实验实训、师资培训及学生流动,进而推动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党委副书记于天琪,介绍了近几年来试点的“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取得的良好反馈,全球有超过10万人通过“中文+职业技能”的培训受益。
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曼谷职业教育中心中国特别代表李劲松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落子东盟各国,汉语教育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和劳动力保障的重要因素。中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应积极参与国际产能与教育市场分工,整合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加快构建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
重庆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乐勇和成都大学国际处处长杜洁在发言中一致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在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方面应该形成协作机制,体现区域融合、产教融合,总结共同经验,携手掀开“一带一路”职教国际化的新篇章。
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校长、国家科学院院士哈里通奇克·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副校长、国家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茨冈诺夫,印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执行主席蔡昌杰,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蒙顿·帕素万,英国全球职业技能培训协会首席执行官乔纳森· 莱杰,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曼谷职业教育中心主任冲普努· 波邦松等海外参会代表也通过线上发言的方式进行了主题演讲。
他们充分肯定了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路,纷纷表示:培养既懂中文又懂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符合各国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学员职业发展规划。各国代表期待与中方全面合作,培养更多懂技术、懂中文、懂文化的本土优秀人才。
研讨会还形成会议共识:倡导以“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共建共享为抓手,以合作模式探索为突破点,以人才培养为着力点,以资源共享为关键点,通过联合培养、师生交流、技能大赛、校长论坛等方式,为各职业院校搭建教育国际交流平台、网络平台,展示院校国际合作。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成果,“一带一路”西部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联盟中文+职业教育国际课程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将专委会秘书处设在重庆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境外秘书处则设在泰国曼谷、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