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认识中国古代粮食计量工具“米斗和升”

央广网北京9月16日消息 升子与斗,在现今已经退出了交易市场,估计很多年轻人都是第一次听说,除非一些生意人依旧有“日进斗金”的摆件,才略微知道这是个计量工具。那么升子和斗是如何运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了解先人们的智慧。
图片
米斗
朝代:清代末至民国时期
材质:木制
用途:称量粮食,一种度量衡器具
馆藏: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珍藏的米斗则是另一种独特形状,整体看上去上窄下粗,酷似一只水灵灵的鸭梨。此米斗由一截圆木旋刻而成,通体无接缝,就连腹上左右各一的两个搬耳,都是自带下来的;上面涂有红漆,据说那是早年间的一种“大漆”,远非而今的漆质可比,漆色依然很亮;米斗侧面的小铁环,可以将斗米吊起来,而吊绳又应该是可以上下活动的。装米的时候,可以低点;往麻袋或者米囤里倒米的时候,则可以把米斗悬高起来,使之一倾而入。
图片
朝代:民国时期
材质:柳编
用途:称量粮食,一种度量衡器具
馆藏: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北京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的藏品升子没有用木制,而是用柳条编成的,形状像无耳无襻的桶,上下一般粗。无论木制还是柳编,它们的容量是一样的,都是按标准计量单位制作的。
斗和升的历史由来
粮食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古代具有交易量大、流通面广、收支频繁等特点,如交租、纳税、买卖、易物、支付报酬,大都是以粮食作为折算。米斗是随着粮食生产而发展出来的用具,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上写道:“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禀予民以大斗,行阴德于民。”
《汉书·律历志上》: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龠,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
春秋时田釐子任齐国大夫,暗施仁惠于民众,收取赋税时是用小斗量,赐给百姓粮食则用大斗。但是,这一时期各地的米斗,并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米斗的大小容积因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小的区别。直到秦代统一了度量衡,汉代又进一步制度化,十升为斗、十斗为石的标准才被固定下来。
问:升与斗是容量单位还是重量单位?
十升为一斗米。那么考考大家,一升米多少斤?一斗米多少斤?
以粮食为准,一升≈3斤。一斗≈30斤。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kg。
古代的升、斗都是容量单位,而斤是重量单位。所以,升、斗和斤无法进行换算。我们今天还在说的“度量衡”,其中度是长度单位,量是容积单位,衡是重量单位,那么斗与升都是属于容积单位,通常用常吃的大米来衡量,即有了米升,米斗之称。
米斗和升的制作工艺
升,也称为升子;斗,也称为米斗。升子与斗基本为木制结构,上大下小,正台形状,四个侧面为梯形,使用木料合卯制作。而斗与升子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有正方及口大底小两种外观,斗子的中间设有一根横木框,与口齐平,使之便于提携,同是在称量的时时,用尺子将多余的粮食刮平,从而保证计量的准确。
标准的斗、升,完全是榫卯连接,工艺精妙,浑身见不到一颗钉子!证明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手艺非常高超,不仅能将两块木结构之间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而且制作出的木制品也非常耐用。
升和斗的意义
升子可以用于烧香、祭祀。传递信仰,寄托哀思。在结婚仪式上,老人们在升子里面放满五谷,将红纸与绿纸掩放在升口的四周,旁边再放一把筷子,寓意“快生子”,即有早生贵子的意思,以此来表达对新人生活美满的祝福。
米斗有着吉祥的寓意,是丰饶富足的象征,带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韵味,如今也成为了一种颇具意趣的藏品。现在生意人祈望“日进斗金”,寓意每日进账一斗黄金,财源滚滚。这里的日进斗金,实为米斗,在古代储存粮食的容器,古人在米缸表面贴上常满,寓意丰收,现代把它当成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的化身,并带有升官发财、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是较重要的招财吉祥物。
正是有了升和斗,在中国古代、近现代,无论官府开仓纳粮或放粮,无论地主和平民之间如何收租或缴租,无论平民之间如何物物交换,都有了清晰可见的衡量器具,人们之间的交换便有了依据。
封建社会地主官僚用小斗放粮、大斗收粮,这往往引起农民的不满,也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也有开明的官绅用大斗放粮、小斗收粮,赢得了民心,社会也安定祥和。解放之后,文革期间,生产队也用斗量,来给社员分粮。家家户户都有升子,斗也很常见,既有木制的也有柳编的。
一个升子一个斗子,就能见人性人心官心民心,可见其反映的社会意义多么深刻。
图片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创始人简介:
图片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创始人谷建华先生,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位于通州区凉水河畔,于2010年由民营企业家谷建华发起成立,为通州区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大运河民俗文化综合展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文化场馆。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之职的著名文博专家吕济民先生为博物馆题名。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占地近十亩,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藏品数万件,均系谷建华先生的个人收藏。现有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石器展厅、现代工艺品展厅、古代计量器展厅、陶器铁器展厅、景泰蓝工艺品展厅、青铜器工艺品展厅、书画展厅等26个,各展厅藏品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博物馆的宗旨是:“传承保护珍贵遗产,突出彰显艺术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展藏科研并举,弘扬悠久历史,光大运河文化,服务通州新城建设,致力首都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