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间谍史上的“四大发明”|逸闻

西方学者认为,间谍鼻祖是公元前10世纪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女人,事实上,中国在公元前16世纪的夏末就出现了间谍,其名字叫伊尹。间谍出现这么早,间谍工具自然不会落后,其中有四种为国际情报界人士瞩目,可谓间谍史上“四大发明”。
1
最原始的窃听器:听瓮
窃听是间谍搜集情报最古老的手段,也是现代间谍必学课程。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明了人类最早的“窃听器”——听瓮。听瓮,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侦测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周边的动静。如果需要,可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
为了减少听的失误,常会培训盲人来执行任务。盲人的听力往往超强,据说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
听瓮在隧道攻城战中最有奇效。清末曾国荃率湘军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时,城内太平军便于城墙下埋设听瓮,侦探城外湘军的动静,以致湘军一时无法得逞。但最后,天京还是让善挖地道的湘军攻破了,这不是听瓮出错,而是听瓮的人出了问题。
图片
听翁
2
最难破解的密码:反切码
现代间谍已离不开密码,中国人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密码的。
“阴符”,可算是最早的军事密码。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阴符上面没有文字,依长短不同,代表相应的情报。
与阴符配合使用的还有“阴书”,就是将一份完整的情报一分为三,分别送至同一个目的地,收件人再把三份按顺序拼合。在此基础上,古人又发明了代号、暗号、字验等间谍手段。
其中的字验,已与现代密码原理十分接近,不同的是,它以汉字代替阿拉伯数字。据载,宋朝时官方便将常用的40个军事短语,分别用40个字来代替,然后编出一首40字的诗,作为“密码本”。
16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真正的密码——反切码。其原理与现代密码的设计原理完全一样,但却比现代密码更难破译,它是使用汉字的“反切”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来进行编码的,其发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戚继光还专门编写了一本《八音字义便览》,作为训练情报人员的专门教材。
3
最特殊的密写术:明矾水
密写术是借助特殊墨水,达到写字看不出的目的。古人使用的这种特殊墨水,就是明矾水。明矾水写出的字,晾干后在纸上根本看不出来,但浸入水中,字迹顿现。
康熙年间的“矾书案”就是被废太子胤礽的明矾水密信引起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春,康熙亲征准噶尔,得到消息的胤礽决定利用这次机会翻盘。他用重金买通了常为老婆(福晋)看病的医生贺孟頫,让贺带着明矾水密信出宫。没想到密信竟让辅国公阿布兰截获,胤礽恢复自己皇太子地位的计划失败。
除了明矾水,古人还用米汤来写密件。
4
最简单的“无人机”:纸鸢
间谍能搞到情报是本事,如何将情报传递出去也是功夫。邮驿、烽火台都可以传递情报,但这并不能满足所有间谍活动。为此,古人想了很多法子,如利用鸽子来传递情报。但鸽子要驯养,一般间谍也用不了。于是,古人发明了纸鸢。
图片
风筝
纸鸢就是风筝,相当于最原始的无人机,其发明人是西汉韩信。当时列侯陈豨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 END -
责编 丨 亚闻
美编 丨 黎珊
初审 丨 秦言
复审 丨 楚文
转载请注明:“文史博览”(wsbl1960)微信公众号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 想要投稿
或者直接给我们微信后台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