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严重的心血管狭窄,药物治疗有时候很难控制心绞痛的症状,最后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
为了解决心血管狭窄,目前使用的方法大体分为介入治疗,也就是:球囊和支架。以及外科手术治疗,也就是:心脏搭桥。
那么球囊、药物球囊、支架、搭桥,这些方法有什么区别呢?
一、不属于同一个科室:
介入属于内科:
简单地说球囊、药物球囊和支架属于一套系统,都属于心血管内科的范畴,都叫介入治疗。做球囊治疗或支架治疗,需要在导管室进行,是由心脏介入医生完成的,也就是一部分心血管内科医生经过培训考试后,获得了介入资格证才能进行心脏介入手术。
导管室是一个有X线机器的一个封闭手术室,除了介入医生,还需要有放射性的医生以及护士共同完成介入手术。
介入手术的过程,患者是完全清醒的,只需要局部手腕或大腿根部麻醉即可;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能看到医生的操作,也能看到显示上自己心脏血管的影像。
术后患者会送回心脏监护室观察,也就是CCU,患者本身就是清醒状态。
搭桥属于外科:
而搭桥手术属于心脏外科的范畴。
这个手术,是由心脏外科或胸外科医生完成的,这个手术一般是在手术室完成的。除了心脏外科医生,还需要麻醉师、体外循环师、护士等共同完成手术。
心脏搭桥,需要全麻醉,所以需要麻醉师,整个过程患者是麻醉状态,不会觉察手术过程。
心脏搭桥手术,大部分需要麻醉后,心脏停跳,所以需要体外循环师,使用体外循环来代替心脏工作,以提供全身的供血。
患者术后会被送入重症监护室,也就是ICU,需要一个苏醒的过程。
二、球囊、药物球囊、支架有什么区别
1、球囊:
球囊,就好比一个微型的小气球,通过一根导管,经过我们的血管进入到心脏血管狭窄的部位。
球囊送到狭窄的血管部位后,导管一头在外界介入医生的手里,另一头在患者心脏血管的狭窄部位。这时候,医生通过压力泵,给球囊打压力,就像用一个气管子给气球打气一样。球囊就会膨胀起来,就好比气球经过充气就会变大一样。球囊膨胀后就会把心脏血管狭窄的斑块挤压,斑块经过挤压后,就会更加贴合在血管内壁,那么这时候心脏血管本来狭窄的管腔,就会变得不那么狭窄了。
这是解决心脏血管严重狭窄的最基础的技术。就是用一个气球把狭窄给他撑起了。
2、支架
最早科学家们就是使用球囊的方法,把狭窄的血管撑起了。
但球囊扩张后,这个地方会再次出现狭窄,再狭窄率达到30%-50%;于是科学家们发明了支架。
支架就是套在球囊外科的一个金属柱状网子,每一个支架都会套在一个球囊上面,也就是每一个支架都搭配了一个球囊。但球囊可以是单独存在的。
虽然支架能降低血管再次狭窄的风险,但最初的支架叫裸支架,也就是没有药物的支架,再狭窄率约为10%-20%。
后来科学家们就是在支架表明涂一层药,这些药物慢慢释放,目的就是为了降低血管内皮再生,这样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也就是现在使用最多的药物涂层支架。目前的血管内再狭窄率已经降到5%以下。
当然最新的支架是可吸收支架,但可吸收支架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狭窄,只是对于一些简单的狭窄可以使用。可吸收支架的意思就是说,使用了可吸收材料,支架植入后,在几年后就会慢慢地被吸收掉,消失掉。
3、药物球囊
药物球囊,简单理解就是在上述那个球囊上面涂上一层药物。
之前大部分球囊是没有药物的,就是一个光秃秃的气球;但是后来科学家发现,对于简单的狭窄病变,可以通过球囊扩张后,狭窄的心血管也能恢复正常管腔。
可是单纯通过普通球囊,扩张狭窄病变后,经过扩张的这部分血管容易发生增生,血管内皮增生后,就容易长血栓,就容易出现再次狭窄。随后就把给支架涂的那些药物,涂在球囊上,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血管内皮再生,为了预防血栓,预防血管再狭窄。
这样对于少部分简单病变,可以做到介入治疗,而不用植入;也就是通过药物球囊治疗了狭窄病变,心血管不那么狭窄了,但也不用植入支架。
对于绝大部分需要支架的心脏血管狭窄,一般都是第一步用球囊扩张一下狭窄病变,第二步植入支架(也是用支架本身的球囊把支架支撑起来),第三步再次使用一个球囊,叫后扩张,目的是为了让支架和血管内壁更好的贴合,防止出血血栓。
对于任何一位严重的心血管狭窄的患者,到底是选择支架,还是选择药物球囊,还是选择心脏搭桥手术,这需要根据具体的病变而定。
尤其是支架降价后,药物球囊的价格比支架还贵。这里要提醒个别人,选择球囊还是支架还是搭桥,一定是根据病变本身,而不是别的任何因素。
把那颗因利益驱动左右你选择的贪婪的甚至肮脏的心收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