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0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瑞·达里奥:英荷经济及货币大周期(2)

本文是《The Changing Order》的第四章,约16000字,我们分两次更完,本次是第二部分。
以下是翻译原文(大约8000字)
本期我们将近距离观察过去500年主要帝国的兴衰
荷兰帝国和荷兰盾
在讲荷兰帝国和荷兰盾的崩溃之前,我们先来快速回顾一下它的兴衰过程。之前我向你们展示了荷兰帝国的综合实力指数,下面的图表展示了从1575年左右的上升到1780年左右的下降的8个驱动力。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它的兴衰背后的故事。
图1、荷兰八大驱动力指数
图片
1581年宣布独立后,荷兰人击退了西班牙人,建立了全球贸易帝国,主要通过第一家大型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负责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贸易。如上图1所示,拥有强大的教育背景的荷兰人在许多领域都有所创新。在17世纪早期,他们创造了大约25%的全球发明,其中最重要的是造船业,这大大提高了荷兰的竞争力和它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在这些船只和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荷兰人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商,约占世界贸易的三分之一。当这些船只环游世界时,荷兰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卫这些船只和他们的贸易路线。
由于这次胜利,他们变得富有了。人均收入增长到大多数其他欧洲大国的两倍以上。他们在教育上投入更多。识字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他们建立了一个从新世界到亚洲的帝国,并建立了第一个主要的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荷兰盾成为第一种全球储备货币,占所有国际交易的三分之一以上。由于这些原因,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荷兰人成为了全球经济和文化强国。他们在只有100- 200万人口的情况下完成了所有这些。下面是他们为了建立和维持帝国而进行的战争的简要总结。这一切都关乎金钱和权力(注:大国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
80年战争(1566-1648):荷兰人反抗西班牙(当时最强大的帝国之一),最终导致荷兰独立。信奉新教的荷兰人想摆脱西班牙天主教的统治,最终成功地实现了事实上的独立。1609年至1621年,两国停火。最终,荷兰在《明斯特和约》(Peace of Munster)中被西班牙承认独立,《明斯特和约》与《威斯特伐利亚条约》(Treaty of Westphalia)一起签署,结束了80年战争和30年战争。
第一次英荷战争(1652-1654):这是一场贸易战争。具体地说,为了保护其在北美的经济地位,并破坏与之竞争的荷兰贸易,英国议会于1651年通过了第一部《通航法》,规定所有来自其美国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运送,这引起了两国之间的敌对。
荷兰-瑞典战争(1657-1660):这场战争的中心是荷兰人想要在利润丰厚的波罗的海贸易航线上维持低收费。当瑞典向荷兰的盟友丹麦宣战时,这一局面受到了威胁。荷兰打败了瑞典,保持了良好的贸易关系。
第二次英荷战争(1665-1667):英国和荷兰因另一场贸易争端再次开战,最后以荷兰的胜利告终。
法荷战争(1672-1678)和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这也是一场贸易战争。它位于法国和英国之间,另一边是荷兰(称为联合省)、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荷兰基本上阻止了法国征服计划,并迫使法国降低了对荷兰贸易的部分关税。但是这场战争比以往的冲突更加昂贵,增加了荷兰的债务,损害了荷兰经济。
第四次英荷战争(1780-1784):这场战争发生在荷兰和迅速壮大的英国之间,部分是为了报复荷兰在美国革命中对美国的支持。战争以荷兰的重大失败而告终,战争终结了荷兰盾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下面的图表显示了荷兰相对于其他强国的权力指数,并注明了关键的战争时期。
图2、荷兰相对强弱指数
图片
如前所示,荷兰衰落的种子在17世纪下半叶播下,当时荷兰开始失去竞争力,并开始在全球过度扩张,试图支撑一个成本高于利润的帝国。偿债能力的提高挤压了这些国家,而日益恶化的竞争力损害了它们的贸易收入。海外业务的收益也有所下降。荷兰储户将现金转移到海外,既从荷兰投资中撤出,又进入英国投资。由于收益增长强劲,收益率较高,英国投资更具吸引力。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虽然荷兰盾的债务负担一直在增长,但它作为储备货币仍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正如前面所解释的,储备货币的地位通常滞后于帝国兴衰的其他关键驱动力的衰落)正如图1的黑线所示,荷兰帝国开始衰落后,荷兰盾仍然广泛使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直到1780-1784年的第四次英荷战争。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荷兰人与美国交换武器后,崛起的英国人和衰落的荷兰人之间酝酿已久的冲突升级。作为报复,英国在加勒比海对荷兰人进行了大规模打击,最终控制了荷兰在东印度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领土。战争需要荷兰花费大量资金来重建他们破旧的海军:荷兰东印度公司失去了一半的船只,并失去了通往其主要贸易航线的通道,同时还向阿姆斯特丹银行大量借款以维持生存。战争迫使荷兰人积累了更多的债务。
荷兰输掉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让自己的海军变得比英国弱得多,因为他们为了在国内放纵上花钱而减少了对军事能力的投资。换句话说,他们试图用他们的储备货币为“枪支”和“黄油”提供资金,尽管他们拥有主要的储备货币,借贷能力很强,但他们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支撑枪支,在财政和军事上都被在这两方面都更强大的英国人打败了。(注:储备货币的一个核心优势,就是极强的借贷和融资能力。)
最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摧毁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负债表。虽然由于竞争力下降,该公司已经在走下坡路,但在英国封锁荷兰海岸和荷兰东印度群岛导致贸易崩溃之后,该公司陷入了流动性危机。如下图所示,它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中遭受了重大损失,由于它对荷兰政府十分重要,它开始从阿姆斯特丹银行大举借款。
图片
如下图所示,荷兰东印度公司从1780年开始亏损,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中损失更大。东印度公司本质上是荷兰经济和军事合并为一家公司。
图片
当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储户意识到银行正在“借出”新印制的荷兰盾来拯救荷兰东印度公司时,阿姆斯特丹银行出现了挤兑。随着投资者撤资,借贷需求增加,黄金比纸币更受青睐,持有纸币的人在阿姆斯特丹银行将纸币兑换成黄金,很明显,黄金将不够用。对荷兰银行和荷兰盾的挤兑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在加速,因为荷兰盾的损失越来越明显,储户预计银行将印刷更多的货币,不得不让荷兰盾贬值。荷兰盾由贵金属作担保,但随着荷兰盾供应量的增加,投资者可以看到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把荷兰盾换成了黄金和白银,因此,荷兰盾和白银的债权比率上升了,这导致了更多的损失,直到阿姆斯特丹银行的贵金属资产被从手中抹去。荷兰盾的供应持续飙升,而需求却在下降。
图片
由于东印度公司对荷兰经济过于重要,且有大量未偿付债务,因此阿姆斯特丹银行开始向该公司“借出”大量新印制的荷兰盾。在战争期间,政策制定者也利用该银行向政府贷款。下面的图表显示了在第四次英荷战争期间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贷款的爆炸式增长(注:战争开始时,大约有2000万荷兰盾未偿付)。
图片
利率上升,阿姆斯特丹银行(Bank of Amsterdam)不得不贬值货币,削弱了荷兰盾作为价值储藏工具的信誉。多年来,在这个危机时刻,银行自身储备的硬通货币无法满足超发纸币的求偿权,这导致了阿姆斯特丹银行的挤兑,进而引发了荷兰盾的崩溃。这也导致英镑明显取代荷兰盾成为主要的储备货币。
荷兰的兴衰是第一章(简要总结了帝国兴衰)和第二章(描述了货币,信贷和债务是如何运作的)的经典模板。在货币、信贷和债务周期方面,阿姆斯特丹银行从“第一种货币体系”演变为“第二种型货币系统”(注:即以黄金为基础的纸币体系,见系列)20世纪初,由于只有硬币,银行以1:1的比例用金属支持纸币,所以银行提供了一种更方便的硬通货形式。对货币的索取权相对于硬货币上升,逐渐成为第二种货币体系,在这种体系中,纸币本身似乎获得了价值,同时也获得了对硬货币(金银币)的索取权,尽管纸币没有得到足额支持。这种转变通常发生在财政紧张和军事冲突时期。这是有风险的,因为这种转变降低了人们对纸币的信任,增加了银行挤兑的风险。虽然我们不会深入讨论战争的细节,但政策制定者在战争期间采取的措施导致荷兰失去了财政权力是非常典型的。最终以英镑取代荷兰盾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而告终。
近两个世纪以来,阿姆斯特丹银行一直是可靠的财富储存机构,它的存款(即短期债务)开始与荷兰盾硬币(由黄金和白银制成)进行大幅折价交易。银行使用其持有的其他国家的债务(即其外汇储备)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本国货币以支持存款的价值,但显然外汇储备并不够,不足以支撑荷兰盾币值。以金银币为担保的账户从1780年3月的1700万荷兰盾暴跌到1783年1月的30万,因为储户不敢相信阿姆斯特丹银行的足额兑付的承诺,他们选择自己持有贵金属货币而不是交给银行。
阿姆斯特丹银行的贵金属硬币耗尽标志着荷兰帝国和荷兰盾作为储备货币的终结。1791年,银行被阿姆斯特丹市接管。1795年,法国革命政府推翻了荷兰共和国,建立了一个附属国。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96年国有化后,其股票变得一文不值,1799年公司执照到期。
下面的图表显示了荷兰盾与英镑/黄金之间的汇率;很明显,银行不再有任何信誉,货币也不再是良好的财富储存手段,投资者纷纷逃向其他资产和货币。
图片
下面的图表显示了持有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投资者在不同年份的回报。和大多数泡沫公司一样,它最初的表现很好,基本面也很好,在基本面开始走弱的时候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但它却越来越多地举债,直到基本面不佳和债务负担过重让公司破产。
图片
典型的是,随着主要帝国势力的衰落和新帝国势力的崛起,衰落帝国的投资资产回报率相对于崛起帝国的投资回报率有所下降。例如,如下图所示,投资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收益远远超过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而投资于荷兰政府债券的收益相对于投资于英国政府债券的收益就非常糟糕。这几乎反映了在这两个国家的所有投资。
图片
大英帝国和英镑
在我们讲到大英帝国和英镑的崩溃之前,让我们快速地看一看它的崛起和衰落的整个曲线。虽然我之前展示过大英帝国的综合实力指数,但下面的图表显示了构成该指数的8个因素。它显示了从1700年左右的繁荣到20世纪初的衰退。在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它的兴衰背后的故事。
图片
大英帝国的崛起始于1600年以前,伴随着不断增强的竞争力、教育和创新/技术——这是一个大国崛起的典型主导因素。正如前面所述,在18世纪晚期,英国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并在第四次英荷战争中击败了它的主要经济竞争对手和当时的主要储备货币帝国(荷兰)。它还在一系列冲突中成功地与其他欧洲对手如法国作战,并在19世纪早期的拿破仑战争中达到高潮。然后,作为主导经济力量,它变得极其富有。在其鼎盛时期的19世纪,占世界2.5%人口的英国创造了世界20%的收入,控制着全球40%以上的出口。
这种经济实力与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同步增长的,而军事力量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私人占领,推动了一个“日不落”的全球帝国的建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这个帝国控制着全球超过20%的土地面积和25%的人口。典型的是,在19世纪末其他权力指标开始下降,而美国和德国等强大竞争对手崛起之后,英镑仍然保持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如上表所示,1900年前后,随着竞争对手的出现,几乎所有大英帝国的相对实力都开始下滑。与此同时,贫富差距很大,国内对财富的争夺也开始出现。
大家都知道,尽管英国在一战和二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却留下了大量的债务,庞大的帝国成本高于利润,众多的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还有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了巨大的政治差距。
正如我之前总结的那样,从1914年到二战后,我将跳过1945年二战直接来到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新秩序阶段。我将集中讨论英镑是如何失去其储备货币地位的。
尽管美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就在军事、经济、政治和财政上超过了英国,但英镑在二战结束后20多年才完全失去了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正如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国际交易的结构中,难以取代一样,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储备货币也是如此。以英镑为例,其他国家的央行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继续持有相当大比例的英镑储备,而在1960年,大约有一半的国际贸易是以英镑计价的。然而, 在战争结束后,英镑开始失去其地位,因为聪明的人可以看到相比于美国财政状况,英国的债务负担增加。(注:1890年美国GDP超过英国,但美元替代英镑是在70年后)
英镑的贬值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它是通过多年来的几次大幅度贬值而发生的。在1946-47年让英镑自由兑换失败后,1949年英镑对美元贬值了30%。尽管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奏效,但在随后的20年里,英国竞争力的不断下降导致国际收支一再紧张,导致各国央行在1967年英镑贬值后积极抛售英镑储备,以积累美元储备。大约在这个时候,德国马克开始重新出现,取代了英镑的位置,成为第二大最广泛持有的储备货币。下面的图表描绘了这幅图。
图片
在接下来的几页中,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这种衰退的具体阶段,首先是1947年的兑换危机和1949年的贬值,其次是50年代和60年代早期英镑相对于美元地位的逐渐演变,第三是1967年的国际收支危机和随后的贬值。我们将重点关注货币危机。
1) 1946年英镑停止兑换,1949年英镑贬值
1940年代经常被称为“危机年代”。战争要求英国向盟国和殖民地大量借款,这些债务必须以英镑支付。这些战争债务为大约三分之一的战争提供资金。二战结束后,英国若不履行其债务义务,就必须承受增税或削减政府开支的巨大痛苦,因此它必然要求前殖民地不得主动出售其债务资产(即债券)。
就其本身而言,二战结束后的英国对外汇实行了严格控制。无论是购买美国商品还是购买美国金融资产的需求,英国央行都被要求将英镑兑换成美元。为了确保英镑在战后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挥作用,并为全球经济向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过渡做好准备,必须恢复可兑换性。然而,由于美元现在是国际货币的选择,当时全球经济正经历着严重的美元短缺。实际上,所有英镑区国家(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在被迫持有以英镑计价的债券时,都依赖于出售商品和服务以及吸引美元投资的资金流入,以获得所需的美元。英国经历了严重的国际收支问题,由于其糟糕的外部竞争力,国内燃料危机,以及大量的战争债务削弱了人们对英镑作为财富储备的信心。因此,1947年恢复可兑换性的第一次努力完全失败了,紧接着是1949年的大幅贬值(30%),试图恢复英镑竞争力。
进入这一时期后,人们担心过快恢复可兑换性会导致挤兑,因为储蓄者和交易员同时转向持有和交易美元。然而,美国迫切希望英国尽快恢复可兑换性,因为对可兑换性的限制正在减少美国的出口利润,并减少全球经济流动性。为了恢复英镑作为全球贸易货币的地位,增加伦敦金融部门的收入,并鼓励国际投资者继续以英镑储蓄(包括瑞典、瑞士和比利时在内的一些欧洲债权国政府在缺乏可兑换性的问题上与英国的冲突越来越多),英格兰银行也渴望取消资本管制。战后达成协议,英国将迅速重新引入可兑换性,美国将向英国提供37.5亿的贷款(约占英国GDP的10%)。尽管这笔贷款为英镑潜在的挤兑提供了一些缓冲,但它并没有改变全球经济的根本失衡。
1947年7月实行部分可兑换时,英镑承受了相当大的抛售压力。由于英国和美国政府反对货币贬值(人们对上世纪30年代的竞争性贬值记忆犹新),英国和其它英镑区国家开始采取紧缩措施,并出售外汇储备,以维持钉住美元的汇率。限制从美国进口“奢侈品”,削减国防开支,减少美元和黄金储备,并达成协议,不将储备多元化至美元。英国首相克莱门特·艾德礼在1947年8月6日发表了一场引人注目的演讲,呼吁人们再次发扬战时牺牲精神,捍卫英镑。
“1940年,我们靠一些人的勇气、技能和自我牺牲从致命的危险中解脱出来。今天,我们正在为英国进行另一场战斗。这场战争不是少数人能打赢的。它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团结的努力将很快到来,我们将再次取得胜利。”
演讲一结束,对英镑的挤兑就加速了。在接下来的五天里,英国不得不花费1.75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捍卫汇率制度。到8月底,英镑可兑换性暂停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美国和其它国际投资者的愤怒,他们在英镑可兑换性到来之前买入了大量英镑资产,希望可以将资产转换为美元。比利时国家银行行长甚至威胁要停止英镑交易,要求外交干预。
两年后,英国和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以目前的汇率,英镑无法恢复可兑换性,英镑开始贬值。英国的出口在全球市场上没有足够的竞争力来赚取支撑英镑所需的外汇,外汇储备在减少,而美国也不愿意继续通过低利率贷款支撑英镑。双方达成协议,让英镑对美元贬值,以提高英国的竞争力,帮助创建一个双向货币市场,并加快恢复可兑换性。1949年9月,英镑对美元贬值了30%。竞争力恢复,经常账户改善,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完全可兑换性得以恢复。
图片
此次汇率变动导致英镑债务贬值,但并未像预期的那样,引发人们对英镑债务的恐慌,尤其是在英镑债务的基本面依然很差的前提下。这是因为,为了恢复可兑换性,美国政府愿意承担估值损失,英国政府持有大量英国资产,而印度和澳大利亚等英镑地区经济体的货币由于政治原因与英镑挂钩。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这些英联邦国家支持了英国的决定,随后使本国货币对美元贬值,这降低了货币贬值造成的可能的财富损失。尽管如此,英镑在更加疲软的情况下会变得脆弱,它将无法享受到二战前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支持英镑的国际努力失败以及1967年英镑贬值
尽管贬值在短期内有所帮助,但在接下来的20年里,英镑将面临经常性的国际收支压力。这些压力令国际政策制定者非常担忧,他们担心,英镑价值暴跌或外汇储备迅速从英镑转向美元,可能对新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造成极大损害(特别是在冷战背景和对共产主义的担忧下)因此,各方作出了许多安排,试图支撑英镑,保持其作为国际流动性来源的地位。其中包括双边协约(1961-64),主要发达国家央行通过国际清算银行向英国提供支持,包括向英国提供多项贷款,以及国际清算银行集团协议(1966-71),该协议向英国提供掉期,以抵消未来英镑储备可能下降带来的压力。
除了这些更广泛的努力外,英国作为英镑区首长的地位也使其强制规定,在英镑区内的所有贸易都将继续以英镑计价,所有货币都将与英镑挂钩。由于这些经济体必须保持与英镑挂钩,在其他经济体停止这样做之后,它们继续以英镑积累外汇储备(例如,直到1965年,澳大利亚90%的外汇储备都是英镑)。在此期间,在英国发行的外国贷款也几乎全部发放给英镑区。这一切的结果是,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英国最好被理解为一个地区经济强国,而英镑则被理解为一种地区储备货币。然而,所有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英国负债过多、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因此英国既没有足够的钱来偿还债务,也没有足够的钱来购买进口商品。它们仅仅帮助英镑在1949年至1967年间保持稳定。但最后,英镑还是需要在1967年再次贬值。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英镑的平均份额已经下降到20%左右,而国际贸易绝大多数是以美元计价的(约占一半)。然而,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英镑区国家继续持有约50%的外汇储备以英镑计价,并继续用英镑结算彼此之间和英国之间的大部分贸易。在上世纪60年代英镑出现一系列贬值之后,英镑实际上走到了尽头。在许多其他的国际收支危机中,政策制定者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来维持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包括降低储备,提高利率,以及使用资本控制。最终,他们失败了,在1967年英国对美元贬值14%之后,即使是英镑区国家也不愿意以英镑作为储备货币,除非英国保证这些货币以美元作为基础价值。
整个上世纪60年代,英国被迫捍卫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抛售了大约一半的外汇储备,并将利率维持在高于其它发达国家的水平——尽管当时英国经济表现不佳。在1961年和1964年,英镑都承受着巨大的抛售压力,只有通过大幅加息、外汇储备销售的迅速加速以及美国和国际清算银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延长短期信贷期限,英镑才得以维持钉住美元的汇率。到1966年,捍卫联系汇率制的努力被著名的英国政策制定者形容为“一种英国奠边富”。1967年,随着发达国家利率上升、英国主要出口市场衰退和中东冲突加剧,英镑再次面临极端抛售压力,英国政策制定者决定让英镑对美元贬值14%。
图片
英镑贬值后,几乎没有人继续相信英镑是仅次于美元的第二佳储备货币。自二战结束以来,第一次,国际央行开始积极抛售其英镑储备(而不是简单地在新储备中积累更少的英镑),转而开始买入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正如你在下面的左图中所看到的,英镑在央行储备中的平均份额在贬值后的两年内大幅下降。与此同时,英国仍能够说服英镑区国家不要放弃英镑而进行多元化投资。在1968年的英镑协议中,英镑区成员国同意维持其英镑储备的最低限额,只要这些储备的美元价值的90%由英国政府担保。因此,尽管在这些签订英镑协议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英镑的储备份额仍然很高,这只是因为这些储备的价值由英国以美元担保。因此,所有在1968年以后继续持有大量英镑储备的国家实际上都持有美元,而英国承担着英镑进一步贬值的风险。
图片
这时,美元已经有了自己的国际收支平衡和货币问题,但这是本系列的下一部分内容了,下章我们会转向美国和中国。
所有信息皆来自公开渠道,仅用于学习用途,请勿用于其他用途。
《变革的世界格局》系列之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