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被称为省会西花园
山水秀美
抱犊寨、西部长青、封龙山、西山森林公园
…………
吸引人们来观光游览
除了绿水青山
鹿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4000余年
积淀了非常厚重的文化
一起来看看吧
沉淀千年的养分滋养出
以汉唐文化为代表的鹿泉十大文化
都有哪些吧
1
以背水之战、土门关
颜真卿《祭侄文稿》为代表的汉唐文化
背水之战
土门关井陉口背水之战,韩信以数万的劣势兵力,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一举击破二十万赵国大军,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精彩篇章。
土门关
土门关又称土门口、井陉口、井陉关,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在今河北省鹿泉区西南东土门村。我国诗人苏轼曾有“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的诗句。土门关是井陉口的门户,是山西、陕西从古驿道通往华北的必经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历史上的咽喉要地。自唐朝起,都由五品提督领兵把守土门关,并在获鹿古城建有提督府。
颜真卿《祭侄文稿》与土门关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名作《祭侄文稿》手迹中两次写到“土门”,此地即是我区古城西五里东土门村和西土门村所在的土门关。
位于鹿泉西五里的土门关,与《祭侄文稿》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因此我们说土门关是《祭侄文稿》故事的发祥地。
2
以斗火龙、丝弦
为代表的民俗文化
斗火龙
此项民间花会表演形式起源于山西,大约是民国初年山西铁行在获鹿经商,春节期间,举办此项活动,原来在铁货店院内斗耍,后来移至获鹿镇城关三街玉皇阁外。
表演时空中架起黄蜡打的麻绳数根,一头栓在阁上,另一头固定在柏叶装饰的牌楼上,将布制的各种小动物串在大绳上,另有小绳牵动使其在空中欢蹦乱跳,活灵活现。再加上浓烟火光,更是生动逼真。表演时锣鼓齐鸣,伴有悠扬婉转的音乐,曾流传于城关三街。已列入鹿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获鹿丝弦
获鹿丝弦起源于明末元初,又名弦索腔、四弦、女儿红,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获鹿丝弦属于中路丝弦,是牌腔与板腔共存的综合体,官调与越调各成体系,其剧目主要是以越调为主。
获鹿丝弦通过历代丝弦艺人的演出实践,不断吸收与创新,形成了自成体系、丰富而又生动的独特唱腔。
3
以旱码头、东、西会馆
为代表的商埠文化
旱码头
一条蜿蜒的秦皇古驿道远通秦晋,是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商贸的重要通道。山西、陕西、内蒙、甘肃等地客商通过骡、马、骆驼、驴、木车等运输工具,将其生产、生活用品及煤炭、铁器运往获鹿古城进行交易。这里逐渐形成了获鹿商贸交易的旱码头。坐落在获鹿古城东、西的两座晋商会馆,见证了获鹿旱码头的繁荣与兴衰。
东、西会馆
坐落在鹿泉区会馆路西口路北,815驻军围墙内的一座古建筑群,一直被人们习惯的称为“东会馆”。这是因为在获鹿古城西三里处,还有一个商会会馆,人们习惯叫它“西会馆”(现仅存石牌坊和几间房屋)。
这两处会馆,东西呼应,印证着古老的获鹿旱码头的真实存在。 “一京(北京)、二卫(天津卫)、三通州,赶不上获鹿旱码头”,这是当时商人们,对获鹿旱码头这个商品集散地的高度概括和赞扬,并享有“日进斗金”之美誉。
4
以龙泉寺、老君洞、十方院
白云洞石窟为代表的宗教文化
龙泉寺
龙泉寺始建於金正隆二年(1157年),为净琛和尚所修建。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敕封龙泉寺。该寺虽然规模不大,但据寺内碑文所载,它“东接翠屏,西连五寨,南披封龙,北带滹沱,其间基址动作规模气象,称石邑首腾之区”。
龙泉寺之所以出名,一是人文,二是山泉。清光绪7年版的《获鹿县志》卷一地理志记载:“龙泉寺在县南20里洞沟山,山腰有泉为龙首泉,泉鸣涧壑,夜间其声如雨骤至。正隆二年建,至今形迹尚存,有元学士王思廉作记,元好问题诗。俗传龙池夜雨八景之一。”
白鹿泉老君洞
白鹿泉老君洞位于抱犊寨南麓韩信寨半山腰,由一个天然的大山洞形成。相传张三丰传道曾居此处,它可能是鹿泉最早的道教活动圣地之一。
老君洞洞口坐东朝西,洞口不大,洞内却豁然宽敞,自然形成的天池成圆形,三圆环环相套,由小到大,巧夺天工。威严的老君坐像盘坐其中,左右有童子宣立两侧,看上去甚为庄严。从损坏的石像雕刻头型考证,老君洞应建于隋代之前。道教圣地十方院的第一任道长唐园秀就是从老君洞被请去当主持道长的。
道教中心十方院
十方院位于鹿泉城西门外,太平河南岸,整个建筑座南朝北,南北长135米,东西宽32米,占地4500平方米。
十方院是由道教一贯倡导的“十方丛林”之说,而取名的,是鹿泉历史上的道教胜地。院内建有斗母殿、龙王殿、祖师堂、四圣殿、十方堂、药王殿、五老殿。
抱犊寨白云洞石窟石刻
位于抱犊寨半山腰南麓的天然山洞白云洞,洞口有一副石刻对联,上联为:“蟠龙古洞伫看池水浮甘露。”下联为:“鹤舞危峰行留紫气结烟霞。”
洞内外有石刻200多处,造像218尊。最高的1。33米,最低的仅9厘米。造像题记多样,多为佛像,其中最早的题记为大唐开元二年,由此我们说抱犊寨白云洞是唐朝就有的鹿泉市摩崖石窟石刻,充分显示了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灿烂文化和佛教的兴盛。
5
以华北军政大学、中央外事学院
荣臻小学为代表的红色文化
华北军政大学
华北军政大学在办学两年多的时间里,向华北和全国战场输送了初、中、高级指挥员和兵种骨干46000余名;培养军事、政治、文化教员1000余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带着党中央、毛主席的重托,带着“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的荣光,华北军政大学成立于此,掀开了为解放战争培养、输送正面攻坚战军政骨干的新篇章。
中央外事学院
1948年6月,中央外事学校在南海山成立,校址在河北省获鹿县南海山村,紧邻华北军政大学所在地南新城。叶剑英同志是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委,同时又是中央外事组的组长,王炳南同志任副组长。1948年伊莎白·柯鲁克和叶剑英同志在南海山外事学校 柯鲁克夫妇是新中国英语教学园地的拓荒人。
荣臻小学
在年解放战争时,古贤村的荣臻小学就闻名遐迩。这座学校创建于1947年春天,是晋察冀军区干部子弟小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刻关心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先生专程看望师生,亲自批改学生作业,夸奖学生们学习好,劳动好。
1949年,北平解放后,学校迁往北平,成了以后的“八一小学”、“八一中学”。
6
以王祥卧冰、李兰顶土
为代表的孝道文化
王祥卧冰
相传,这是发生在鹿泉区铜冶镇羊角庄的民间故事。讲述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被后世奉为奉行孝道的经典故事。
李兰顶土
在鹿泉区黄壁庄镇沿村村西约500米处,有一座古老的坟丘,这就是孝子李兰母亲之墓。由于历史归属等原因,多个版本的《获鹿县志》均没有“李兰顶土”记载。在平山咸丰4年版《平山县志》卷七“人物”中,确有“李兰顶土”之事迹:“李兰天性纯孝,竭力事养孀母。母卒,恸思不已,庐墓5年昼夜悲号。每晨早起顶土筑墓,孝德所感,有虎狼驯习、鬼神警告之异。庐墓毕,遵母遗言,寻外祖母侯氏骸骨于河南开封府,不惮千里之遥,躬负归葬。” 也证明“李兰顶土”不仅是民间传说,而且是当年真实历史的传承。只是李兰当年守墓不是在墓穴,而是“庐墓”,即在坟墓旁搭建小房子守。
7
以封龙书院
元好问故居为代表的书院文化
封龙山书院
封龙山的封龙书院是我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汉之李彤、唐之郭震、姚敬都讲学在此山,宋之李昉在此创办书院。在元代李冶主持书院期间,元好问、张德辉等曾到此讲学,鹿泉和正定许多名士都随学其中。
元好问与白鹿泉
在美丽如画的白鹿泉畔,元好问忧国忧民,走完了自己人生最后的历程,他在白鹿泉期间留下的诗文和撰写的历史资料,成为最辉煌的诗章。他的史著、史论和所编《中州集》、《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忠于时代,直笔实录,为后世《金史》《元史》多所资取。他的笔记小说《续夷坚志》,记录了社会文化诸层面的种种人事,尤有文献价值。而其现存文集中丰富的史料至今为史家宝库,载入中国文学和历史的史册,这是鹿泉人的荣幸与骄傲。在民间至今换流传着“元好问捉贼”、“元好问写春联”、“元好问登抱犊寨”等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传说,龙泉寺还留下了他的碑文。历史将白鹿泉与元好问的名字永远联系在了一起。
8
以石头村、高家大院
为代表的民居文化
石头村落
在鹿泉西部山区,连绵的太行山将一个个古老淳朴的石头村落,像珍珠一样镶嵌在大山的皱褶里,以山寨长河、白鹿泉谷家峪、北薛庄、荷莲峪、岸下、张庄、东庄、封庄、杨庄、段庄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鹿泉独具特色的石头村落,至今保持着它的自然、古朴、悠然和安静,是回归自然,享受美丽田园、感悟山乡风土人情、让人流连忘返的石头村落。
申后高家大院
它坐落在鹿泉区申后村,是申后村人高鸣蛟于1927年建成的,这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三进四合院式建筑,由前、中、后院、左右跨院及高大围墙,组成的一座宏大建筑群。
整座庄园,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房屋造型高耸,雕刻装修精美。由于施工工匠都来自山西五台山地区,所以建筑具有典型的山西民居风格,现今保存完整,在河北省实属少见。鹿泉几十年来在群众中流传着“永壁周家、新城马家、申后高家”三个大院的说法。其中新城马家和永壁周家大院于解放初和文革先后被拆除,现在只留下申后高家一处大院。1993年7月被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
以无讼巷、魏家巷
为代表的和合文化
无讼巷、魏家巷
历代对获鹿人的评价都是性情温和、性多醇厚。获鹿人非常的厚道,前面提到获鹿人不欺生,事实上获鹿人不仅不欺生,相互之间也十分和睦,城关三街有条"无讼巷",是当时的县令赠与的牌匾,住在这条巷子里的几十户人家,邻里之间从无纠纷,天大的事不打官司,相处的非常和谐。
还有"魏家巷",相临的两家为一个墙打起了官司,魏家的长子在四川做官,家里人就把与邻居打官司的事写书告诉了他,希望他能给获鹿县令通融一下。他回信给家人写道"千里捎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结果魏家将自己的墙向后退了三尺,邻居深受感动,自觉也向后退了一尺,便形成了现在的"魏家巷"。它是鹿泉邻里和睦、相互敬让的实物证明。
10
以战引岗、拆立窑
为代表的创业文化
英雄的引岗渠
引岗渠的建成,使人们进一步体会到了精神力量的威力,形成了人们认可的“引岗精神”。遇到再大的困难,有“引岗精神”就可以克服,“引岗精神”成为三县人民战胜各种困难的法宝。
壮士断腕 拆除水泥立窑
2008年7月石家庄市集中拆除水泥机立窑现场会在鹿泉市召开,随着起爆按钮的按下,河北九里山建材公司3座年产25万吨的机立窑生产线瞬间被夷为平地。据了解,这次集中拆除行动共拆除水泥机立窑25座,从此机立窑在鹿泉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鹿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为了减少污染排放,经过艰难的浴火重生,顺利的实现了绿色转型升级。
现在你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