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人心中的圣地——祭坛

图片
任何宗教信仰都可以以物化的形式表现:举行宗教仪式、制造宗教性器物、构建宗教性建筑。
1959年,夏鼐先生首次使用“良渚文化”一词。
良渚文化时期,这三种物化形式的宗教信仰都曾存在过,第一种不能得到考古资料的证实。完备的礼玉制度是良渚文化重要的宗教物化形式。
图片良渚人的夜宴
图片良渚人的大型建筑场景
图片良渚人的手工业
琮、璧、冠形器、三叉形器等礼器在不同等级墓葬中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有差别。最高级墓葬中各种礼器具备,且制作精良,其他各等墓葬随葬等级的降低,礼器的规格也降低。良渚文化墓地,尤其是高等级大墓,都位于人工堆筑的土坛上。
良渚文化祭坛可分为三期。
一、良渚文化早期祭坛
良渚文化早期祭坛距今约5000年,多呈方形覆斗状,都是先筑核心土台,后扩建,坛上有墓,台面多有不同土色,布局有序,可追溯到南河滨菘泽文化祭坛。如赵陵山祭坛,平面略呈长方形,在黄褐色小土台的基础上扩建,土台布局有序,西北是祭祀区,西侧、西南、南部为墓葬区。
图片赵陵山祭坛
二、良渚文化中期祭坛
良渚文化中期祭坛距今约4800年,以瑶山、反山、汇观山为代表,目前看来,瑶山祭坛级别最高。
瑶山祭坛平面呈方形,由里向外分别为红土台、灰土围沟、砾石台面,其上分布13座墓葬,墓葬分南北两列,分别打破祭坛,随葬品丰富,琮、钺、三叉形饰只见于南列诸墓,玉璜、纺轮只见于北列诸墓,简报推测当时有男女之别,出土器物以玉器为主。
图片瑶山祭坛
汇观山祭坛形制与瑶山祭坛十分相似,呈长方形覆斗状,平面为“回”字形的内外三重形式,祭坛的东西两边分布有低于坛顶的南北向小沟,西南部有4座良诸文化大墓打破祭坛,墓中出土重要玉礼器及陶石器。
图片汇观山祭坛平面图
反山遗址也发现类似瑶山、汇观山的祭坛,但因破坏而形制不明,由于反山墓地规格较高,必有重要意义。
从瑶山、汇观山祭坛看,表面土色多样,经过精心设计,这与早期祭坛相似。此时祭坛内外三重略呈“回”字结构,面积较大,个别依山而建,汇观山祭坛还有排水沟,墓葬南北分列考究,墓葬规格极高,与之相关的祭坛文化内涵亦极其丰富。
良渚文化中期时已达到繁荣阶段,社会分化、阶层分化,上层人士的控制力加强,已有能力通过营建祭坛来扩大整个社群的认同。
三、良渚文化晚期祭坛
良渚文化晚期祭坛距今约4400年,虽有前期祭坛的一些特征,如祭坛与墓葬的关系、河道,但更加突出自身的特点,福泉山祭坛最具代表性。
福泉山祭坛位于该遗址中部,呈阶梯形的上下三重结构,每层都撒有介壳屑,有大型燎祭遗址,在山的北侧第一台阶上,有一个与祭祀有关的不规则长方形灰坑,坑中心有一个略呈圆形的小土台。
图片福泉山遗址
此外,在良渚文化的张陵山、少卿山,龙山文化鹿台岗遗址等龙山时代诸遗址都发现祭坛遗迹。由于这些祭坛遗迹不够典型,此处不再赘述。
良渚文化祭坛是良渚人心中的圣地,祭坛有宗教性器物、宗教性建筑,良渚人在此举行宗教仪式。
对此,你怎么看?
近期热文:
神秘的符号:青铜器上的变形动物纹
国宝重器——三星堆文化出土玉石器
禁止出境展览的绝世国宝:玉佩
明清之际,折扇的流行与仿制
安徽文明史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