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陋的仓储设施到高科技智慧粮仓,大国粮仓如何为国储粮?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自古以来
中国就有储备粮食的传统
粮食储备被认为是“天下之大命”
中国很多考古遗址中
都发现有大量贮藏粮食的窖穴
图片
但近代以来
由于战乱不断
粮食产量锐减
粮食储藏技术和仓房建设也发展迟缓
01 “四无粮仓”与“天下第一仓”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粮仓库容量仅60亿斤,这些“粮仓”小而分散,而且潮湿多虫鼠,难以满足粮食安全存储的要求。虫害、霉害、鼠雀害时有发生,各地粮食损失非常严重。
图片
1952年,浙江省余杭县成立“保粮委员会”,全县开始组织创建“无虫”粮仓。
时任余杭县城关粮库副主任兼保管员的汪柏铭和同事们吃住在粮库,他们秉承着“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原则,在中国率先创建 “四无粮仓”,“四无”即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
图片
1955年9月,汪柏铭作为青年代表参加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青年积极分子大会,会上决定在全国开展“四无粮仓”竞赛。
当时除了汪柏铭所在的这种由祠堂、庙宇、学堂等改造而来的粮仓,还会沿用历史粮仓。
图片
图:“天下第一仓”
陕西省大荔县的丰图义仓,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曾被封“天下第一仓”。
陕西省大荔县丰图义仓粮食储备库主任 刘玉宝:
这个仓从建成到现在一直在储粮,现在存有中央储备粮5229吨。
对新中国而言,无论改造粮仓,还是沿用旧粮仓,都远远无法满足需要。
之后,“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运动在全国各地展开。
图片
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的粮仓出现了。这些粮仓因地制宜、隐蔽性强、造价低廉。
图片
02 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建设与储粮新技术研发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粮食产量日益提高,旧有的粮仓已经不能满足储粮需求。
1990年,中国抓住当年粮食丰收的机遇,为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开始建设专项粮食储备。
原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 白美清:
1990年丰收,国家直接收购了500亿斤,作为专项储备。
1990年9月,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并开始推动配套的各级粮库建设。
1992年开始,中国集中建设了一批粮食周转库和流通设施。1998年,又开始进行空前的中央直属储备库建设。这些大型储备库所选用的高大平房仓和浅圆仓,不仅节省用地,共1000多亿斤的仓容同样不可小觑。
然而,能否拥有与之匹配的储粮技术,同样迫在眉睫。面对几乎没有任何借鉴经验的空白领域,以时任国家粮食储备局储运管理司副司长吴子丹为总负责、靳祖训为专家组组长的技术团队,针对新型粮仓长期储备的要求进行重新设计。
原国家粮食技术专家组组长 靳祖训:
我们搞了8年,制定了技术规程,编制了培训教程,做了实仓实验,培训出一万位技术骨干。
几年之后,“四合一”储粮新技术方案在储备粮系统全面推广,有效消除了大粮堆霉变的风险,延长了储粮保鲜期。
图片
粮食的安全储存,最重要的就是防治害虫,抑制微生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粮食储存主要通过人工进行杀虫,后来则使用低剂量化学药剂。
如今,中国粮食储藏正向“绿色、生态、智能、高效”的阶段转型。
中储粮成都储藏研究院副院长 兰盛斌:
通过低温、氮气来有效控制虫害发生,这样做可以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实现绿色储藏。
03 粮食信息化工程建设与“智慧粮库系统”
不仅是绿色储粮,粮食的流向情况往往涉及粮食储备的真实性、可靠性。通过“智慧粮库系统”可以便捷地使用手机或控制中心的大屏,实时了解粮仓内的粮情。粮食信息化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将中国所有粮库联入同一张网。
图片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储运所所长 张忠杰:
全国粮食的物联网系统实现了由“人防”到“技防”的提升。
“智慧天眼”系统可以使全中国各个粮库的实时粮情信息以及视频画面,都时刻处于中央和各级粮食管理部门的监控之下。
图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粮食不但供应充足,而且价格稳定。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今天
中国稻谷、小麦等粮食的库存量
能够满足14亿中国人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
展望未来
开启“十四五”新征程
乡村振兴新目标
中国农业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坚持立足国内
办好自己的事
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让中国人的餐桌更加丰盛
敬请收看今天(5月14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
《大国粮仓》之《仓廪殷实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点击环球标签页,
搜索并关注《国家记忆》!
图片
本集导演:司万运 李巍
编辑:马爱杰 王自晨
主编:姜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