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1年4月17日起算,航空工业成立已满70周年,不过有意思的是空军创建却比这个时间还早,与共和国同龄已有近72年历史。不同于各航空大国先有航空事业再有空军,中国空军诞生之初直接投入战场边打边建,滚滚硝烟中从陆军转空军、缴获敌机、引进仿制起家,72年过去终于从仰人鼻息到赶超世界成为一流。
开局一张图这个习惯不变,空军边打边建早期全盘苏式装备,从成品引入、维修仿制,再到自主研制。空军也是从比较单一的歼击教练机型,慢慢发展出集航空、防空、雷达、电子对抗、空降空等诸多兵种于一体的战略性军种,几十年间也就形成了祖孙四代多型战机格局。
从歼-5到歼-20
中国空军创建时间虽然较发达国家晚,但起点可一点也不低,由于师承苏联几乎是一步直接跨入喷气时代。1954年,中国航空工业成功仿制出教-5(原型雅克-18教练机),1956年成功仿制歼-5(原型米格-17战斗机)。短短数年工夫已经有能力打造世界先进战机,要说差距也就是在3-5年之内,关键是培养出了一大批宗师级设计师,包括:徐舜寿、叶正大、顾诵芬、陆孝彭、屠基达、程不时等人。由于机型较多,我们只选取最具代表性战斗机进行解读,为了保证机型续承性取其中七款主力说明,特别说明双发歼-6同比例下确实看起来和歼-7差不多大,绝对不是小飞机。
中国空军祖孙四代战斗机
第一代战斗机
空军第一代战斗机来自苏联米格系列,米格主打前线战术小飞机,主要注重灵活机动性。这种特性有好有坏,在注意格斗导弹还不盛行时代好用,但后期腿短的米格-29败于苏-27同样是时代发展需要,直接结束了米格家族辉煌史。说得有点远,回到第一代喷气式米格战斗机,苏联给我们提供了高亚音速的米格-17,以及超音速的米格-19,对应我们仿制出歼-5和歼-6机型(两者正面有点像除单双发外,垂尾也是最大外部区别)。
第一代歼-5和歼-6战斗机
当年有全套资料图纸,再加上实物参考研制速度很快,1956年歼-5就已仿制成功。采用机头进气后掠中单翼布局,单发动力是一款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机体很小机动性超强。而且小机扛大炮火力很猛,装备了一门37毫米、两门23毫米口径机炮,同时代对阵美制战斗机有极大优势(美国战机主要装备12.7毫米机枪,以及少量20毫米机炮)。
歼-5战斗机
1960年,新一代歼-6战斗机也仿制成功,相对应苏联是1955年正式服役两者仅差5年。延续米格机头进气布局,采用后掠中单翼,由于需要实现超音速飞行配套了两台发动机,性能较前型有着质的变化。歼-6入役后成为空军主力机型,执行包括国土防空、夺取前线制空权、兼具对地攻击等任务,谁也没想到这款一代机居然坚持用了几十年。
在国土防空中总能以弱制强,曾经击落多款美国先机战机(包括跨代F-4“鬼怪”),而且在它的基础上研制了强-5强击机,更是成为对地支援攻击的主力。歼-6性能出色除了在国土防空中战绩辉煌之外,也大量出口创汇经过实战考验,甚至在当年被技术封锁时代承担起以物易物的硬通货作用。从埃及、阿尔巴尼亚等国交换回不少好装备,如米格-21PM全天候战斗机、米格-23变后掠翼战斗机,为后来的歼-7III、歼-8II、强-6研制提供重要借鉴作用。
歼-6战斗机
歼-6战斗机
第二代战斗机
这次是基于米格-21仿制的歼-7,以及在米格-21/歼-7基础上拉皮改进而来的歼-8,虽然已经进入二代机但米格系列还是以小型高机动为主。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米格-21战斗机,这次再升一级进入二倍超音速时代性能自然提升更多,而且基于米格-21/歼-7基础的歼-8则进入了类似二代半水平,对自主研发之路有重大促进作用。
第二代歼-7和歼-8Ⅱ
其实米格-21的引进很意外,毕竟6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已经趋冷,双方军事装备引进就没有那么顺畅。有别于以往可以无限制获得技术,在获知苏联已经打造出新一代米格-21之后,我们也给予了诸多关注但迟迟未能到手。直到60年代初,由于国际形势发展需要,苏联迫切需要得到中方支持,于是主动提出可能出让米格-21和相关配发动机制造许可。
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当然不能拒绝,双方于1961年达成引进协议,包括由苏联提供全套生产技术资料,还有飞机和发动机散装件等。这项合作谈成没多久,双方关系再次进入低谷已满十年的第一次航空合作暂告结束,但米格-21的引进对中国航空工业来说绝对是救星,因为接下来外部先进技术引进渠道突然消失只能自力更生。
米格-21战斗机
米格-21战斗机
由于获取的资料不齐全,只能大量依靠对实机进行测绘,在这样的背景下歼-7首飞于1966年完成。早期基本型和米格-21原型差不多,较长的空速管安装在机头正下方,机身右侧安装有一门30毫米口径机炮。显著特征是包括:舱盖和风挡呈整体式结构向前上方打开,机身背部细长背鳍一路延伸到垂尾,飞机垂尾根部没有安装减速伞舱。歼-7同样成为空军主力,而且还大量外销特别是两伊战争时代创汇很可观,在巴铁手中也经受了实战考验是个抢手货(70-80年代)。
歼-7战斗机
歼-7战斗机
歼-7型号太多大杂无法一一介绍,最大的升级改变是80年代打造的歼-7E,采用双三角翼性能机动性能甚至达到F-16A的水平。至于终极改型教练-9“山鹰”,以及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枭龙等,目前为止还在批量装备中不能不说是个传奇。
教练-9“山鹰”
接下来歼-8要登场了,米格-21拿到手时虽然还算先进,但考虑到下代性能更强战机的需要开始了创新之路。包括歼-8、歼-9等都有了目标定位,歼-8就是米格-21/歼-7的拉皮放大双发版本,由于身材比例太纤细了因此有了个“空中美男子”的绰号。不过修长的身材和它设计定位相关,当时定位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机,由于没有外部技术可供引进最稳妥作法就是放大米格-21/歼-7。
早期提出的是双二高指标,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最大升限超过2万米、基本航程1500公里、最大航程2000公里。当然还必须安装雷达以实现超视距作战能力,同样采用机头进气大后掠三解翼布局,由于配套航电设备无法按时完成,说好的全天候变成了白天型。1969年首飞成功,标配两门30mm机炮,4枚霹雳-2空空导弹,论实际作战能力还不如灵活的歼-7。
歼-8白天型
随着70年代之后中西方关系转暖,有了机会跟踪国际先进航空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的设计思路产生重大影响。原来单纯追求高空高速,现在改为注重中低空高机动能力,同时配套更完善的航电设备(雷达、火控、视距外武器等),1984年两侧进气布局歼-8Ⅱ成功首飞。歼-8Ⅱ虽然历经了和平典范的挫折,但在后来努力下不失为过渡期重要型号,具备了超视距全天候作战能力,而且发展出空中加油型号,是90年代后十多年间空军主力机型。
歼-8Ⅱ战斗机
歼-8Ⅱ战斗机
篇幅所限内容较大,前后分为两章写完,后续空军三剑客成为现在的当家主力,特别是歼-10、歼-20发展同样艰辛从歼-9起步历经无数版本才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