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情·一家亲】5年,我们的“澜湄故事”

3月23日,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简称“澜湄合作”)5周年纪念日。
2016年3月23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海南三亚成功举行,中国和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领导人,共同宣布启动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
从那时起,这条奔涌向前、活力无限的河流,不仅连接流域6国,更让6国体会“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新含义。
5年,澜湄合作成绩斐然。
5年来,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成为了澜湄国家共同的信念和目标;5年来,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经历培育期、快速拓展期,迈入了全面发展新阶段,为各国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了典范。
5年,对于云南和湄公河流域国家,意义非凡。
5年来,深化互信、政策沟通持续提升;越山跨海、设施联通不断完善;接地气的“推土机”,持续推动繁荣共赢;各国人民以心换心,厚植友谊。
在这样的5年里,有云南和湄公河流域国家共同写下的“澜湄故事”——
在柬埔寨,有一所高校,正为区域内培养更多的职业技能人才而努力;
在老挝,美丽的姑娘怀揣梦想,参与到万万高速公路的事业中;
在缅甸,因为务实、频繁的教育交流,青年学子们收获了最为珍贵的友谊;
在泰国,一颗榴莲串起的产业,让本地商户“钱袋子”鼓起来,让各国消费者尝到最甜美的果实;
在越南,因为合作带来的诸多机会,圆了创业者的梦,也再次证明了梦想的无限可能;
在中国云南,一群医生数年如一日地做着一件事,为湄公河流域国家更多民众送去新的希望和光明……
在5年前的春天里,澜湄合作机制诞生。5年后的春天,每一个动人、温暖的“澜湄故事”在证明着同一个道理:即便有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和全球化“逆风”等新难题,只要携手,只要齐心,我们就可以渡过艰难时刻。迎接我们的,是一个更加美好、温暖、有希望的未来。
一所叫“澜湄”的大学
“在澜湄合作框架下,柬滇教育合作正向多层次、宽领域、多学科纵深发展。”3月23日,柬埔寨澜湄大学教务处主任翁本潭通过连线,观看了2021年“澜湄周”暨“云南民族大学国际日”系列活动。在启动仪式上,云南民族大学与柬埔寨澜湄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深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联合培养人才。
从学校的名字就可以感受到,柬埔寨澜湄大学与澜湄合作的紧密关联。它的前身是世界青年文化旅游职业学校。2019年2月,柬埔寨粤泰国际集团注资开展校企合作,经柬埔寨教育、青年和体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升级为柬埔寨澜湄大学。
翁本潭认为,这是澜湄合作框架下柬中合作的又一成果。他介绍,为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澜湄大学开设了民航、技术与科技、人文艺术语言、社会科学以及酒店与旅游管理5个学院,并长期致力于改善和提升相关科研能力、教学内容、授课质量,以及完善专业设置,培养优秀技能型专业人才。
他还专门补充道,学校非常重视与澜湄国家的合作,正积极推进“2+2”本科教学模式。即前2年在柬埔寨澜湄大学进行学习,后2年前往与中国合作的高校进一步夯实专业技能。
从2015年11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议在云南省景洪市举办开始,翁本潭就一直关注着云南的发展。他告诉记者,目前澜湄大学首选的3所中国合作院校中,有2所在云南省,其中一所是云南民族大学,另外一所正在联系接洽。
与云南民族大学的合作项目实施后,双方将联合培养学生,共建学科和专业,开展教职员工、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互访,协助招收留学生,实现学术资料与其他信息的交换。“未来,柬滇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多互访交流的学习机会,毕业后还能通过校企合作的企业迅速找到工作岗位。”翁本潭认为,互换学习对语言、航空和技能型专业学生而言尤为重要。
“合作还将为双方教师和科研人员搭建交流、互访和合作的渠道和平台。”现在,翁本潭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希望疫情过后,能尽快到云南走一走,和云南的“新朋友”们聚一聚。
一条连接未来的公路
“云南四季如春,所以被称为‘春城’。”“云南的景色跟老挝万荣很像。”今年24岁的吴丽达,是地地道道的老挝人,也是老中联合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万象ETC发行中心员工。从没有来过云南的她,心里却已经有了很多和云南有关的印象。这些云南印象,都来自于她的云南同事和朋友。
2016年,获得中国奖学金后,吴丽达到福州大学留学。体验了高铁动车的她,开始关注起了老中高速。“以前,老挝没有高速,驾驶汽车从琅勃拉邦到万象,需要10多个小时。老中高速通车后,万象到昆明仅需8小时左右,感觉去云南就跟回家一样简单。”
2020年,大学毕业的她,如愿以偿加入了老中联合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在这家由云南建投集团和老挝政府共同组建的企业里,她为中国和老挝的道路畅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入职后,吴丽达和所有老挝员工一样,接受了3个月的业务培训。这期间,她认识了云南好友张贝贝。“我们公司里很多中国员工是云南人,张贝贝是我的老师,也是我最好的云南朋友。”在吴丽达口中,张贝贝除了培训教学,还常常跟老挝同事们介绍云南的美食美景,邀请大家去云南玩。
老中高速公路万象至万荣段建成通车后,借助便利的交通,两人会在工作之余相约到万荣游玩,以前没有高速,万象到万荣需要4小时,现在开车走老中高速,万象到万荣只需要1个多小时,她们觉得真的很方便。
当然,老中高速除了让老挝人民出行更便利,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也因高速的开通逐步进入老挝人的生活。
“高速通车后,越来越多老挝人开始了解并使用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吴丽达解释说,刚通车时,因为是老挝第一条高速公路,绝大多数老挝人不知道什么是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
“现在通车2个多月时间,除了我的家人朋友办理了ETC,每天还有老挝人来咨询办理ETC。而且这个ETC,澜湄流域国家的车辆都能办理。”吴丽达说,如今,老中高速万象ETC中心已经为300多辆客车办理了ETC。
工作之余,吴丽达和中国同事经常一起追剧、逛淘宝。她最想做的是在老中高速顺利通车后和朋友开车来一次云南。“到时候,我要去尝尝云南的美食,看看和万荣一样美的云南,去见一见我的云南朋友们。”吴丽达说。
一段共克时艰的友谊
“我在云南‘云毕业’了!”5年前,从缅甸曼德勒外国语大学本科毕业的玛珊温怀揣梦想,来到云南昆明继续攻读汉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20年5月,玛珊温迎来了异域求学旅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毕业答辩。而“云答辩”这种特殊形式让她有了一生难忘的经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未能如期开学。“为了毕业不延期,学校组织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诸多国家的留学生在‘云上’答辩。”玛珊温身着一身特意定制的五彩缅装,与来自澜湄各国的同学相约“云端”,对着摄像头向答辩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
展示、点评、提问、回答……当玛珊温回答完老师的最后一个问题,其他同学通过镜头向她完成答辩表示了真诚的祝贺。“同饮一江水,澜湄友谊深。”玛珊温骄傲地说:我们的友谊就是这么“铁”。在昆明留学的这几年,我们几个国家的同学都会互相帮助,他们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共植“澜湄友谊树”,参加“澜湄一起跑”,齐聚“澜湄周”活动……回想到这些年与同学们一起度过的点滴时光,玛珊温说,澜湄合作年年上新台阶。尤其在人文教育领域,她切身感受到澜湄青年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越来越深入。
“我为中国同学画了一幅画。”2020年2月,来自缅甸木姐11岁的貌貌坎得知中国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他内心十分挂念中国老师和同学。平常喜欢画画的貌貌坎决定通过一幅水彩画,向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自己的关心之情。
“中国加油,我们一起加油。”在貌貌坎的水彩画中,缅中小朋友一起携手,并肩作战,与病毒展开了顽强的较量。他认为,绿色代表无限生机,红色代表团结之力,黄色代表未来希望,所以为画面特意选取了这三种配色。
貌貌坎说,他很开心在瑞丽上学,和他一样的小小留学生还有很多。大家和中国同学相处都很融洽,一起学习、互相帮助。疫情发生后,很多缅甸同学都通过水彩画、手抄报等方式,向中国朋友们表达了关心之情。
《“胞波”小学生情》《心连心》《榕树下的缅中小朋友》……这些水彩画都是缅甸小留学生精心创作的。翻开一幅幅画,貌貌坎回想到之前和中国同学在学校操场一起欢快玩耍的场景。“我们拥有的快乐,来自中缅小朋友间的真挚友谊。”这是缅甸小留学生们的共同心声。
一份香气四溢的合作
3月下旬,泰国KF国际冷链运输公司(下称“KF公司”)负责人迪腊·吉希吞已经开始准备榴莲的收购工作。他自豪地说,KF公司有100柜运输车随时待命,将饱满成熟的榴莲发往中国。
“每年4至6月是泰国东部罗勇府、尖竹汶府等地的榴莲成熟季节。最近,我定期要去看一下采摘果子的成熟度。因为每颗榴莲的成熟度,直接关系到冷链运输环节。”迪腊·吉希吞说,如果榴莲成熟度不够,冷链运输后果肉就会损坏,变成“死果”。 所以,对待每一颗榴莲,他都特别认真。
“大家知道吗?其实榴莲分公母。外形饱满、均匀,没有什么畸形,说明这个榴莲是母榴莲;如果榴莲是长条形的,屁股尖尖的,说明这种榴莲里面的肉少,是公榴莲。”3月25日,云南鲜蜂队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余青青如往常一样,在直播中介绍泰国榴莲。
余青青和丈夫杨峰原本在安徽做农产品生意,2016年,澜湄合作机制启动,余青青夫妇嗅到了商机,到昆明做泰国榴莲生意。“一直以来,泰国的水果都很受中国人欢迎。澜湄合作启动,泰国榴莲生意肯定差不了。”余青青说起了当时质朴的想法。
2016年,余青青夫妇开始接触电商平台,借助线上渠道销售榴莲。同时,泰国驻中国使领馆等机构也利用各种美食节活动开展推广,泰国榴莲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的认可。一部分榴莲由冷链车运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线下销售,另一部分则进入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生意越来越好。最初从泰国用小车进货,一车有150至160件。现在进货用柜车,一车有960件。哪怕是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2020年,我们也正常销售,还实现了销量的稳步增长。”余青青笑着说。
数据显示,2020年,泰国向中国出口的榴莲总价值超过15亿美元,同比猛增77.57%。去年,两国还合作开通了跨境“水果专列”,中国则新增广西凭祥铁路口岸、东兴口岸作为泰国水果经第三国输华入境口岸,为两国水果贸易开辟了新通道。
“相信随着澜湄合作的深化,我们的泰国榴莲生意会越做越好,未来前景可喜。”云南和泰国的商人们,对此都有十足的信心。
一个不断发展的机遇
3月25日下午,云南民族大学的越南语外教陈氏青娥应越南驻昆明总领事馆邀请,赶往总领事馆参加一场关于云南培养和引进越南人才的交流会。她说,因为澜湄合作机制,让这几年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2014年,陈氏青娥获得云南省政府奖学金,到云南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她再次相继获得云南省政府奖学金和中国政府奖学金。这也让她在担任大学外教之余,得以继续深造。“我现在在云师大念博士,我始终认为是因为澜湄国家的紧密合作,带给了我这份幸运。”
2021年,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多语种网站“云桥网”越南语频道恢复上线。因为突出的语言能力,陈氏青娥受邀参与稿件的越南语审核工作。“自己参与编辑、翻译的报道能被越南读者看到,我特别开心。”
作为越南语外教,陈氏青娥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她发现,2016年以来,学习越南语的中国学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来中国留学的越南学生也成倍增长。授课之余,陈氏青娥还在抖音和微信上开直播,教中国网友学习越南语,目前,她的账号已经拥有4万多粉丝,大部分是到越南做生意的中国人。
“云南的鲜花、食品、日用品、蔬菜不断运往越南,越南的水果也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市场。澜湄合作不仅仅是一个合作概念,更为很多人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变化。” 陈氏青娥感慨。
“我相信在未来,随着澜湄合作的发展,将继续推动越中铁路运输。与越南接壤的云南,也将在越中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陈氏青娥说,期待可以不用转车,一张火车票就能从河内到达昆明,还期待更多的越滇产品进入彼此市场。她说,届时,相信会有更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在更大的舞台圆梦。
一群送光明的使者
从第1例白内障手术,到第100例,再到现在的接近2300例。
从对方的不信任,到信任,再到被视为亲人。
这是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下称“省一院”)开展“光明行”活动以来的成绩单,也是该院副院长梅妍的真实感受。
“光明行”活动是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中国选派优秀的眼科专家赴缅甸、老挝、柬埔寨等湄公河国家,在短期内为当地患者开展白内障手术,向当地捐赠先进眼科手术设备,促进白内障医疗水平提升的医疗卫生合作项目。
“第一次开展‘光明行’,我们去了缅甸。当时,缅甸医生和老百姓对我们的接受度都不太高。一是不了解我们带去的手术设备和药品,二是不了解我们的医疗技术。”梅妍说,当时同行翻译的一句话却让她和同事们有了坚持做下去的决心。“那位翻译说,推进的困难,更说明我们应该多了解和信任彼此。”
“后来,我们的真诚和技术打动了他们,我们带去的药品他们使用后效果很好。”梅妍说,见到了手术效果,当地民众开始愿意接受中国医生的治疗。
省一院眼科主任医师李晓亮是“光明行”医疗队中的一员,他曾参加了2016年12月和2018年8月赴老挝琅勃拉邦、万象的“光明行”活动。
“2016年在琅勃拉邦,晚上做完手术,和同事们出去逛街,在街上遇到一个小摊贩。他认出来我们是中国医生之后,坚持要送我们吃的东西表示感谢。2018年在万象,为一名患者揭开纱布的瞬间,他一下子就紧紧地抱住了我。我能感受到这位50多岁的患者,激动得浑身都在颤抖。”虽然彼此语言不通,但老挝患者对中国医生发自内心的信任,让李晓亮对这两位老挝患者记忆犹新。
“自从开展‘光明行’活动以来,我们一共去了缅甸7次、老挝2次、柬埔寨1次。现在,在当地老百姓眼里,中国医生的技术是最好的,是值得信赖的。”梅妍表示,每次“光明行”活动都不容易。时间短、手术量大,还要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但是,看到当地老百姓的笑容,得到他们的认可,我们这些辛苦就是值得的。”
“当我们结束手术离开医院时,患者和家属都会双手合十,静静地目送我们。”这一幕,始终牢牢地刻在梅妍、李晓亮和所有参加过“光明行”活动的医生心里。
云南网记者 韩成圆 姚程程 沈燕 张莹琳 蔡梦 曹云波 陈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