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大自然的产物,历来被人们用于各种用途。那么,你知道竹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吗?
竹笋可做各种美食,竹笋肉片、酸笋等。竹杆还可烧制成竹筒饭。竹子还拥有各种特殊提取物,如鲜竹沥等药品。
而粗壮的竹子可用于搭建房屋,不仅能遮风挡雨,住在这样的屋里,也实在是一种雅兴。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见到各种竹类工艺品,也许你还没有了解过,在重庆,有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做大足铁山竹编。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大足铁山竹编亦是如此。大足铁山竹编花色繁多,工艺精湛,谈及历史,早在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大足《路孔河水灾》文中有“栖篾簟千家,无举火之厨”一语。簟即竹席,可见当时大足竹席已广为民用。清咸丰以后,其竹编业日兴,产品渐及省内许多市县和云、贵、湖、广等地。解放后,大足竹编有了很大的发展,销售区域扩大到江苏、浙江、河南、陕西、安徽、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地。
而大足铁山竹编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它所用原料一般是生长3年左右的慈竹,这一时期的慈竹由于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具有坚韧柔软的特点。艺人们砍下慈竹,经过去青皮、剖片、日晒、划篾丝、染色等工序后,再经过编、绞、琐、插、穿、扎、钉、套、扣等工艺技法,编织出一件件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丰富多彩的竹编工艺品、日用品。
竹编的种类繁多,据调查统计,竹编大致有8类,分别是帘类、扎类、席类、家具类、筐类、筛类、兜类及其他类。在诸多种类中,由于编织传承不同,主要形成了以席、龙、灯、灵房,以及用细若发丝的竹丝编织出来的字画和花纹图案为主的竹编工艺产品。
如果你见过竹编画的制作流程,一定会为之惊叹,小小的竹篾能在灵活的双手间,摇身一变,就成为了精美的工艺品。
只见区级非遗传承人田洪燕左手拿着一支钩针,右手配合着,在细软的篾条间穿梭,黑色与本色的篾条纵横交织,赋予了竹篾条新的生命。
竹编画,制作原材料是基础,而竹篾加工这一项,就特别繁琐。
田洪燕说,先要挑竹子、锯竹子、划竹子,再去掉里面的“始黄”和“三黄”,保留下来的“青篾”和“二黄”再用弯刀划细,然后就是保证每一匹竹子宽窄都一样的“过匀刀”。接下来,将分开的“青篾”和“二黄”在水里泡1个小时后,用刮刀刮薄。最后就是根据制作作品的需要,将“二黄”用染色的膏子染成相应的颜色,“青篾”就用它的本色。这样,竹编画的整个前期的准备过程就做好了。
竹编画的制作更是一个精细的工程。一根根细如发丝的竹篾编织成一幅画,往往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我平时作画选用的竹篾一般是40匹蔑/寸(0.8毫米),最细的可以达到100匹蔑/寸(0.33毫米),每天最多编织150根,而编一双眼睛往往都需要4-5个小时。”田洪燕说,“这样精细的活儿就像在显微镜下工作,活繁、眼睛也累。”
虽然编织一幅竹编画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但是完成之后的喜悦却是不言而喻的。于是,不管是在外展览,还是区内陈列,铁山竹编画都能引来无数赞许和喜爱的目光。
来源:大足美术馆微信公众号、大足微发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