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承载了哪些货物?

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历经七年、五次正式调查、勘探和发掘,出水的沉船遗物大部分是瓷器,还有少量的陶器、铁器和零星船体构件等,总计标本613件。
那么,这艘元代沉船所承载的货物真的大部分是瓷器吗?
图片
其实不然。铁器才是该沉船遗址水下埋藏数量最大的货物遗存之一,但由于铁器自身的锈蚀和海洋软体生物硬壳的污损附着,导致铁器遗存之间大规模成片凝结,已于海底凝结成难以搬动的巨大物体。少部分散落于遗址周围的较小凝结块得以打捞出水,但也大都难辨器型。这也是出水器物大部分都伴有厚厚的附着物的原因。
图片
考古人员在去除出水器物附着的沉积物
瓷器这类器物是出水遗物中数量最多的,共计标本599件,从器型及数量来看,不是船上的生活用品,应是该沉船上大宗货物的一部分。这些瓷器的品种有白瓷(包括白地黑花或白地褐花等)、黑瓷、翠蓝釉瓷三类。器形种类有盆、罐、梅瓶、碗、碟、器盖等。这些瓷器均为元代磁州窑产品。在此,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出水瓷器的器型及特征。
鱼藻纹、折枝花纹盆共发掘出水有22件,堪称磁州窑系的精品。
盆类器型宽大,大部分口径近35厘米,有些达45厘米,多数为宽沿外折、斜直腹,少量平沿厚唇、深斜弧腹。胎体厚重,胎色白中闪灰。器内胎表施白中闪黄的化妆土,外罩透明釉,器外化妆土及透明釉层仅施至口沿下,外腹施酱黑釉。盆内透明釉层下描绘酱褐或灰褐色的草叶连点、水波、鱼藻及草叶纹、折枝花等,用笔流畅。
图片
花卉纹盆
图片
鱼藻纹盆
图片
1997年打捞出水的文物
婴戏纹、龙凤纹罐共发掘出水有24件,是该沉船上具有代表性的瓷器精品。
器体厚实高大,大部分高度与腹径都在30厘米左右,均直口、圆肩、深斜腹、内凹底深挖,器型规整划一。胎色白中泛黄,里外均透明色满釉,外壁肩、腹部施以黑褐色彩绘,腹部常见菱形开光内的两组婴戏纹或龙凤纹。有些器腹内还有褐彩草书“寿”字题款。个别小罐器高仅11.7厘米,但器型雷同,装饰有简洁的黑褐彩草叶纹。
图片
1995年,一件龙凤罐发掘出水
图片
婴戏纹罐,现藏国家博物馆
图片
龙凤纹罐
图片
寿字款龙凤纹罐
器盖
器盖共发掘出水53件,从尺寸看,应是罐类器皿的盖子。
较大的器盖呈宽平沿或起伏茶叶状沿,斜直盖面、圆饼下凹状钮。较小的器盖沿较窄、盖面浅弧微凹、无钮。盖里面露胎,盖外施满釉,釉下白地褐彩团花纹、螺旋纹、草叶纹等。少量器盖施翠蓝釉,釉下褐彩草叶纹。
图片
图片
梅瓶
梅瓶,共发掘出水11件。
梅瓶最早是作为酒器来出现的,后演变为陈设品。清末民初,陶瓷学家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口径之小,仅与梅瓶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图片
碗是沉船瓷器的主要器类之一,总计发掘出水135件。
器形基本特征为敞口或侈口,斜弧腹,凹圜底,矮圈足,足外缘斜削,足心鼓起,有乳突状割坯痕。装饰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碗内及外腹上部施白色化妆土及透明釉,腹中部以下施酱黑色釉,外底及足部露胎,碗内壁釉下饰褐色弦纹,中心处为褐色彩绘纹样。
图片
第二种,碗内及外腹上部施白色化妆土及透明釉,下腹至底露胎,碗内壁釉下饰褐色弦纹,中心处为褐色彩绘纹样。
图片
第三种,碗内及外腹上部施酱黑釉,下腹至底露胎,碗内壁以褐彩绘上下两组菊瓣纹。
图片
碟,是三道岗沉船发掘出水数量最多的瓷器类别,标本总数为352件。
器形基本特征为敞口或敛口,浅弧腹,凹圜底,矮圈足,足壁稍外撇,足缘斜削,足心鼓起,有乳突状割坯痕。器内及外腹上部施白色化妆土及透明釉,下腹至底露胎,化妆土边缘和釉线不齐,有流釉及釉面冰裂纹现象。器内装饰多为釉下白地褐彩弦纹和草、叶、花卉纹,少量为素面。
图片
图片
陶器
三道岗沉船遗址发现的数量很少,仅出陶瓶4件。
图片
陶瓶
铁器
因为海水长期浸泡,大部分铁器锈蚀严重,凝结成巨大物体,无法打捞出水。少部分散落于遗址周围的较小凝结块得以打捞出水,但也大都难辨器形。经初步处理后获得的标本中可见的铁器有犁、釜等。
图片
铁犁
图片
铁锅,柄残,内凝结一件白地褐彩器盖
零星船板残件
由于埋藏环境的原因,三道岗沉船遗址木质船体结构几乎都已经朽烂无存,使考古人员无法明确地把握该沉船船体的形态与内在结构。仅发现残木板2块、木板2块,均为船体构件。
图片
注:此文根据《中国水下考古报告系列(一)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编写
卡通配图设计、绘制:旅顺博物馆志愿者 杨大开
供稿|旅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