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兵家必争”到“烫手山芋”: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太难了

众多收购了公立医院的企业面临经营困境。
2020年的最后一天,广州市新海医院的所有医护员工终于松了一口气。
12月31日,原定是广海公司与合作方签订框架协议的日子。按照国资委对国企医院改制的规划,原本隶属于广海集团的广州市新海医院将从国企剥离。
摆在面前的是三条路:移交地方,归入地方公立医院体系;撤并;重组改制。广海集团选的是第三个方案,引入社会资本,对新海医院实施改制。
同很多地方的改制医院一样,广海医院的医护员工群起反对。在2020年12月底新海医院职工递交给国资委、广东省政府的公开信中,他们明确写道:“广州新海医院职工极力反对继续沿用企业管理模式,并强烈要求把医院移交地方政府或医学院校。”
这项改革涉及医院和573名职工的切身利益。截至2020年底,认同该信诉求的职工签名及手印超过550个。该医院匿名职工此前向媒体表示,签字的当天他在中山参加学术讨论会,中途连夜赶回广州。
“不签这个名,会一辈子后悔。”这位职工这样说。
尽管目前新海医院的改革结果尚未公布,但“社会化办医”的确在2020年的医疗“寒冬”遭遇了重创。
就在上周,深交所1月7日向恒康医疗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重整投资合作。曾被誉为“民营医院第一股”的恒康医疗在经历了多轮收购之后,终因经营不善走到了退市的边缘。
恒康医疗此次能否躲过一劫,目前尚不知晓。但在历经10年医改的探索之后,公立医院改制似乎又走回到原点。
鼓励社会化办医
社会资本蜂拥进入
时间回拨到十年之前,由于当时中国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相对不均,因此产生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现象。
根据国家卫健委《2010年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时公立医院是1.38万家,民营医院的是7068家,两者在绝对数量仅有1倍的差距。但在就诊人数上,公立医院的诊疗人次是18.7亿人次,占就诊总数的91.7%,而反观民营医院只占全部就诊总量的8.3%。
公立医疗体系要改革,先要解放和发展医疗服务能力。延续过去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经验,发展民营医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成了医改中的重点话题。
2010年2月原国家卫生部推出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点名了16个城市进行不同方向的改革试点。其中的昆明,试点的就是产权制度改革。
昆明放出了三家医院: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口腔医院,希望吸引社会资本。一院和儿童医院都在寸土寸金的昆明老城区“金鸡碧马坊”附近,是市民就诊集中的老医院。放出这两家医院引入社会资本,体现出昆明市政府决心之大。
结果,华润集团捷足先登,拿下了昆明儿童医院66%的股份。
这是华润集团子公司华润医疗成立后收购的第一家医院。2011年10月,华润医疗挂牌,并在三个月后开始同步与天津市卫生局、昆明儿童医院、高州市人民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武钢总医院、太原市八院以及太原市妇幼保健院等沟通合作,希望和有意向的医院达成重组收购计划。
华润医疗当时曾对外声称,公司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发展规模达到50家医院、2万张床位,销售额达到100亿元。
事实上,在2010年到2014年间,正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向公立医院抛出橄榄枝,意在寻求多方位的合作。除华润医疗之外,还有凤凰医疗、北大医疗、中信医疗都利用自身优势,布局医疗版图。
中信医疗侧重于区域性产业运营,在广东省汕头市参与三家公立医院改革,布局康复、养老等机构。北大医疗则利用其系统内优质的医疗资源,收购鲁中医院、枣庄医院等多家公立医院,让各家医院的医生形成互动,形成自身的品牌阵营。而凤凰医疗与公立医院的合作则集中在托管运营,并不涉及医院产权。
政策一路鼓励,市场缺口巨大。当年的公立医院犹如今天的茅台一样,受到各路资本的追捧。
不过,火了几年之后,开始有资本冷静下来了。因为当时没有一家参股或收购医院的企业找到了合适的盈利模式。究其核心本质,主要是因为无论是医改政策还是地方政府,都希望公立医院能够保证公益性、坚持“非盈利性”。
各路资本巨头都曾设想在进入公立医院之后,可以衍生出“药房托管”、“管理培训”、“IT服务”、“融资租赁”等一系列的商业布局。但由于在合作之初,这些并未获得所有参与者的一致认可,推进起来困难重重。
但后来者还是络绎不绝,面对中国14亿人的看病需求,所有资本都认为是个决不能错过的“商机”。根据国家卫健委《2015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底,中国民营医院数量达到14518家,首次数量上超过公立医院。
另类的盈利模式
药房托管从兴盛到叫停
大批资本进入医院市场,但不争的事实是,谁也都没赚到钱。
“公立医院的并购难度会比较大。因为它们的日子都还过得不错,并不存在濒临倒闭的现象。”曾操盘过昆明儿童医院改制、现任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高级董事总经理张海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资本入驻公立医院之后,没有经营的主动权,是目前行业最大的问题。
自2014年以来,康美药业、通化金马、步长药业等多家药企从另一个角度开展与公立医院的并购合作。
康美药业并购了广东、辽宁、吉林、湖北等多省上百家公立医院的药房。这一模式称为“药房托管”,即医疗机构通过契约形式,在医院药房的所有权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将其药房交由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医药企业进行有偿的经营活动。
根据2016年财报显示,康美药业实现营业收入216.42 亿元,同比增长19.79%。其中,中药饮片、药品贸易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7.04 亿元和3.03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43% 和35.35%。
这一举动使康美药业掌握医疗机构药物的销售终端,直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现金流。
药房托管模式起步之初,业界也出现过涉嫌垄断的质疑。但由于见效很快,国药控股、瑞康医药、步长药业等多家医药上市公司纷纷“上马”,让公立医院的改制似乎看到了曙光。
好景不长,康美药业的药房托管仅运行了三年就遭遇了医院职工的抵制。2017年4月,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政府门口,来自当地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手持“坚决反对康美托管”、“康美滚出通城”等条幅开展抵制抗议。
当地政府只得向合作医院的职工承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改革后保持“公立医院性质不变”、“现有职工编制和身份福利待遇不变”、“干部职工收入合理增长”等待遇不变,相关员工的情绪才得到基本平息。
这并不是医务人员第一次上街拉横幅。随着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持续,触及到了医务人员和医院职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药房托管”这样从医院心脏上抽血的行为,更加容易遭到抵制。事实证明,医务人员是公立医院的核心,是所有的改革都绕不开的关键。
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通知强调,公立医院不得承包、出租药房,不得向营利性的企业托管药房。这也就意味着,上市药企通过资本进行药房托管的模式探索暂告一段落。
随后,康美药业、步长药业、瑞康药业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剥离药房托管业务。
职工抵制闹剧频出
公立医院成烫手山芋
随着赚钱的门路一个个被堵死,各路资本手里的公立医院已从“兵家必争之地”逐渐成为“烫手山芋”。
2020年12月,新华医疗发出公告,公开挂牌出售公司所持有的淄博淄川区医院西院70%的股权。而济民制药也在同一时间向外界披露,旗下郓城新友谊医院、白水济民医院以及鄂州二医院因业绩未达标,导致公司整体收购失败。
尽管公立医院改制看上去很美,但资本大笔资金的投入却没赚到钱,而医院也不希望这个“外来的和尚”掌握管控权利。
2020年5月,因抵制三胞集团收购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该医院部分员工在医院大楼上挂上很多横幅,表达了他们对此次收购强烈不满的情绪。
图片
2018年,南京梅山医院多名医护集体反对改制,图源:健康界
而在湖北江汉油田总医院的收购案中,副院长雷正秀发布公开信,指出收购方海王生物财务状况堪忧、收购操作不透明等问题。
此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在2019年两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立医院改制需要得到医院职工的全体支持,医院的性质不能发生变化,职工的利益不能受到侵害,否则改革将无法推进。
“拉横幅”、“发布公开信”等行为都是医院职工表达自身诉求的途径之一。在另一边,资本投入重金买下公立医院的控制权,但如果所有改革还不能按照既定的想法去做,甚至无法盈利,这将打击资本进入公立医院改制的动力。
目前,社会资本投入公立医院改制已呈现出资金回笼慢、医院管理层出现分歧、拖累药企主营业务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也让原本看好公立医院改制的资本开始重新评估入局的代价。
2019年的《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十年来,我国民营医院已经从7068家增加到2.24万家,几乎是公立医院数量的一倍。
但在诊疗人数上,两万多家民营医院只占了全国诊疗总数的14.8%,公立医院依然牢牢占据医疗服务的主流。公立医院的医生日负担诊疗人数从十年前的6.6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7.6人次,而民营医院的医生负担诊疗数始终在日均5人次左右徘徊。
这意味着,十年间民营医院并未获得更多患者的认可,生了病去公立医院去就诊,依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目前,公立医院改制的方向不能变,只是改革之后,资本与医院如何能达到共赢?这将是摆在每位医改人面前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来源:健识局
作者:雷公
校对:臧恒佳
责编: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