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后来都怎么样了?有一个被开除了?​

文/赵九九
中学有篇我们熟悉的课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题目是编者加的,这一大段孔子与学生门的坐而论道选自《论语》,原文如下: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段对话涉及到了孔子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跟他们坐而论道,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鲁莽的子路先站起来回答,千乘之国,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即便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三年,就可以让这个国家的人勇敢善战,子路勇猛,所以从勇的角度来回答。孔子听了,笑了笑,然后问,求,你呢?求,就是冉求,冉求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三年,老百姓就能富足。冉有善于理财,所以他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然后孔子又问,赤,你呢,公西赤,字子华,也称公西华,他善于礼仪,所以他说,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可以做赞礼的人。孔子继续问,点,你呢?这是曾皙,又称曾点,字子晳,曾皙当时正弹瑟呢,孔子上课,是有背景音乐的,这时候听到老师问,他停止了弹奏,说自己跟他们不一样,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愿意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孔子长叹一声,我赞成你的想法。
民间流传着一段据说是陕西梆子的唱词,就是来自《论语》中的这个情节,这段唱词很有意思:“‘点儿点儿你干啥?’‘我在这里弹琵琶。’‘嘣’的一声来站起,我可不与你三比——比不比,各人说的各人理。三月里三月三,各人穿件蓝布衫,也有大,也有小,跳在河里洗个澡。洗洗澡,乘乘凉,回头唱个《山坡羊》。先生听了哈哈喜,‘满屋子学生不如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人后来的发展怎么样呢?
子路是孔子的大徒弟,比孔子小九岁,所以子路跟别的同学对孔子的态度有所不同,他常常敢直接顶撞孔子,如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君主要用您,您怎么办,孔子说第一件事要先正名,子路急了,好不容易有个机会,你还正名,然后说孔子,您真是迂腐啊,孔子也急了,就骂上了,野哉,由也!子路跟孔子实际有点亦师亦友的感觉。子路长得很壮,第一次去见孔子,戴着野鸡帽子,想揍孔子,结果被孔子三言两语就说服了,从此成了孔子的学生,一生服膺孔子,追随着孔子。
图片
子路这个人好勇尚武,《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孔子夸颜渊,我们知道颜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经常夸他,这次孔子又开始夸他了,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在旁边听着的子路,“柠檬”了,你又夸他,子路凑过来,也想着让老师夸夸自己,也想加入夸夸群,于是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大概子路一边说,一边露出了肌肉,孔子当然知道他什么意思,但就是没夸他,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子路又被讽刺了一番,“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当然,孔子也夸过子路,说自己自从有了子路,再也没听过别人当面骂自己。“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图片
孔子72岁时,突然得知大弟子子路在卫死于国难。晚年的子路在卫国孔悝手下做家臣,卫国发生了内乱,孔悝被劫持一起造反。本来子路没有在城中,当消息传来的时候,子路马上要赶回去救自己的主人孔悝,在回去的路上正好碰到了自己的同学子羔,子羔告诉他不要回去了,局势已无法挽回了,回去只能白白送死。但子路说,吃人家饭,现在人家有事了,怎么能袖手旁观,子路毅然决然去救自己的上司,到了之后,就跟对方两个大力士打起来了,子路很勇猛,但好汉难敌四手,一不小心,子路的帽子带被割断了,子路本来就是抱着必死之心来的,这时候,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放下兵器,系帽子,对方趁着这个机会,就把子路杀死了,他们可能太怕子路了,还把子路的尸体剁成了肉酱。卫国一发生内乱,孔子得到消息就说,坏了,我有两个学生在卫国,子羔没事,孔子曾评价他说“柴也愚”,这个学生笨笨的,但知道遇到危险跑,但子路这个人讲信用,恐怕要死在卫国了。果然几天之后,报丧的就来了,这个报丧的“没心没肺”,还“绘声绘色”的描述,太惨了,被人剁成肉酱了。本来孔子就伤心,而且晚年身体不好,只能吃点肉酱,桌子上正好放着半瓶肉酱,“太惨了,就跟你桌子上那瓶肉酱差不多”,孔子一听这个,从此再也不吃肉酱,身体每况愈下,第二年孔子就去世了。
图片
子路的性格是冲动的,与他性格相反的是有“拖延症”的冉有,《论语•先进篇》中,这几个同学又凑在一起了,子路先问了一个问题,听到一个道理要马上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一个道理要马上去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两个人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为何老师回答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冲动,所以要约束他,“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子路去卫国之前,在鲁国的时候,冉有曾和子路成为同事,我们熟悉有一个成语叫“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中孔子的话:“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冉有和子路给当时鲁国的执政者季氏当家臣,有一次,季氏想要攻打邻国颛臾,两个学生来问孔子的意见,孔子不同意,但冉有说自己也无可奈何,不能阻止季氏,而且辩解说颛臾离着鲁国很近,留着它对鲁国是个潜在的威胁,当时鲁国三桓贵族专断,季氏等人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而又担心颛臾帮助鲁国的国君,所以季氏攻打颛臾并不是为了什么鲁国,而是为了他自己罢了,因而孔子点破说季氏的担忧其实并不是外面的颛臾,而是鲁国国内的国君,“萧墙之内”这里成了“鲁君”的代称。“萧墙”如果按照郑玄的解释,应该是内影壁,君主至此墙而肃静焉,“萧墙之内”自然是君主在内,因此可以暗指鲁君,而许嘉璐先生认为“萧墙”是外影壁,“萧墙之内”自然是住宅,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句话就又被解释为孔子暗示季氏的威胁不在颛顼,而在他自己的家臣阳虎,后来也确实发生了阳虎之乱。
冉有总是唯唯诺诺,多次为了维护长官的意志,不惜违背孔子的教诲。《论语·先进》说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此事《左传》也有记载,发生在孔子晚年,冉有多才多艺,学而优则仕,他以自己的才干做上了季氏家的大总管,然而他不但不推行孔子的思想,反而掉进钱眼里,帮助权贵聚敛财富,这触怒了主张“节用而爱人”的孔子,孔子决定清理门户,该走的走,该清的请,孔子对其它学生说,这个好“聚敛”的人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然而,直到现在,冉有却还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站在孔庙里。
冉有小孔子二十九岁,这个人实际不错,很有才华,善于理财,还会打仗,孔子也曾夸过他,“求也艺”,而且孔子在外流亡14年,是他说服鲁国的执政季康子把孔子接回来的,孔子死后,他和子贡一起发起了造圣运动,为自己的老师扬名,反对那些污蔑自己老师的人。
图片
再说另外两个学生,曾皙与公西华。别看在侍坐孔子的时候,曾皙既能弹瑟,愿望又是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好像很儒雅,实际上曾皙是个暴脾气,他儿子就是著名的曾参,即曾子,《孔子家语》记载说,有一次在地里干活,曾子一不小心锄倒了一颗小禾苗,结果暴躁的曾皙就拿起大木棒子,一下子把曾子打晕了,然后头也不回,不管他,就回家了,过了好久,曾子醒过来,曾子以“孝”名著称,他怕父亲担心自己是不是被打傻了,是不是会忌恨他,曾子就唱歌,表示自己没事,也没有怨气,孔子知道这件事,就骂曾子,说以后你要见机行事,要是你父亲用大棒子打你,你就得跑,小棒子再不跑,要不大棒子把你打死了,也会陷你的父亲于不义。孔子对这个“点”也太宠了,他不劝曾皙下手轻点,反而责备曾子不知变通。曾子不仅孝顺他父亲,《二十四孝》中还有“曾子孝母”的故事。而且据说《孝经》就是曾子编写的,可见,他是一位专注于研究孝道伦理的学者,大概就是被他爸爸用大棍子打出来的影响,后世“棍棒下出孝子”的理念可能也是受到了曾皙的影响。曾皙最大的功劳就是生了曾子,《论语》中称曾子为“子”,《论语》的编写应该跟曾子的传人有关,据说孔子的孙子子思也是曾子教出来的。另外,曾子还有一个冒牌的学生,《史记》记载吴起“尝学于曾子,事鲁君”,吴起本是卫国人,在离开故乡时,他与母亲诀别:我若当不上卿相,誓不再入卫国!他向曾子求学,没几天,他的母亲去世了,但他急于上位,也就没有回去奔丧,曾子见他为功名富贵不顾孝道,便与他断绝了师生关系,“曾子薄之,而与起绝。”然而吴起却还打着自己是曾子的学生的旗号,四处招摇,自称曾受学于圣门。
曾皙既能鼓瑟,又能舞棒,而且得到老师“吾与点也”的评价,说明这个人很有灵性,他儿子曾子就差点,《先进篇》里记载说:“参也鲁”,孔子说曾参有点迟钝,不太聪明的样子,有一个例子也可以表明,孔子教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学生们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讨论,还有就是一问一答,有一次孔子想阐释自己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就把曾子叫过来了,“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这时候要是聪明的学生就会问一句,是什么意思啊,结果曾参没有反应过来,哦,曾子曰:“唯。”孔子都准备好了,等着你问,何谓也,结果曾子一个,哦,就把他怼回去了,孔子无奈,就走了,结果孔子走后,其他人不懂,以为曾子懂了,就问曾子,什么意思,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这时候只能自己总结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们常说孔子一以贯之的道是忠恕,实际上这不是孔子说的,这是曾子自己总结的,孔子自己想说的那个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因为这个笨笨的曾子,我们不得而知了。
图片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小孔子四十二岁,善于礼仪,很有外交才华,孔子曾说,公西华,整饰衣冠,系上腰带,在朝堂上站立,就可以让他跟外宾交谈,他有这方面的能力,“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论语》)。后来公西华果然成了外交家,这是个肥差,孔子都羡慕,“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论语》)”后来肥马轻裘就成了富贵的象征。
除了这四位,孔子还有很多学生,直到今日,仍很有名气,如孔子最喜爱的学生颜渊,孔子很多学生都去做官了,孔子只把他留在身边,让他读自己的“研究生”,是把当接班人培养的,可惜去世得太早;孔子最有钱的学生,子贡,据说孔子周游列国就是他赞助的,后来还被民间奉为了财神,子贡实际上不仅有钱,他还是著名的外交家,所以孔子去世后,社会上出现了抬高子贡,而贬低孔子的风气,子贡自己站出来,说你们不要这样子,我哪能跟我的老师比,我的老师比我高得可太多了。另外还有孔门最爱睡觉的学生,宰我,宰我昼寝,宰我白天睡觉,结果被老师骂了,朽木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但孔子去世后,宰我也到处传颂自己的老师。无论孔子怎么骂这些学生,骂子路野,骂曾参笨,骂子贡太闲,甚至气得要和冉有断绝师徒关系,但这些孔子教过的学生们,心里清楚,老师有多么伟大,他们从来不忌恨老师,只是努力想办法靠近老师的要求。何其幸运,这帮学生有孔子这样的老师,何其幸运,孔子能有这样一帮学生,后来孔子名扬天下,儒家成为正统,离不开这些学生们的传承。
图片
孔子的一生,处处磨难,可谓一步一坎,3岁丧父,17岁失去母亲,在鲁国被季氏家臣阳虎欺负,两个人的恩怨一直到孔子五十多岁,周游列国,他遇到的又都是齐景公、卫灵公这些荒淫君主。孔子早就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他知道自己未来要遇到的是什么样的困难,不仅是生活上的,还有就是精神上的。想见,孔子当年和学生们坐而论道,听着音乐,让每个人畅想未来,当孔子听到有人的理想是和同学们一起洗澡,是在高台上吹着风,唱、跳、rap的时候,孔子笑了,什么都没有了,即便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忙去了,我身边还有曾皙,还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这帮学生陪着我呢啊,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道在我这,我现在传不下去,没事,只要他们在,如果老天有一天能想平治天下了,除了他们,还能有谁呢。
微信公众号:九九讲故事